红线女的儿子 红线女儿子马鼎昌

2018-1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站在莲姐背后为她扇扇子,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到一位40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样子的人.他还站在楼梯间,就向二楼坐着的人打招呼:'各位辛苦晒叻!'声音虽带有'隔夜声',听来却坚实有力."这是红线女在纪念马师曾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中,回忆她与马师曾初次见面时的情形.红线女的儿子 红线女儿子马鼎昌马师曾祖籍广东顺德,他于1900年4月2日出生,和祖父母.父母亲三代同堂,居住在广州市大新街宁里祖屋内,生活富足.1907年因为经商失败,马师曾跟随

“我站在莲姐背后为她扇扇子,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到一位40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样子的人。他还站在楼梯间,就向二楼坐着的人打招呼:‘各位辛苦晒叻!’声音虽带有‘隔夜声’,听来却坚实有力。”这是红线女在纪念马师曾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中,回忆她与马师曾初次见面时的情形。

红线女的儿子 红线女儿子马鼎昌

马师曾祖籍广东顺德,他于1900年4月2日出生,和祖父母、父母亲三代同堂,居住在广州市大新街宁里祖屋内,生活富足。1907年因为经商失败,马师曾跟随祖父和父母逃离广州躲债,惶惶然前往湖北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虽然生活变得困窘,但马师曾因此得到了攻读四书五经的机会,打下了国学基础。

红线女的儿子 红线女儿子马鼎昌

11岁时,马师曾辗转回到广州,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在学校里,马师曾便对戏曲有很浓厚的兴趣,常去看粤曲表演,在学校里也经常参加“文明戏”的表演。

中学毕业后,马师曾在陈圹南的太平春戏馆学戏,自取艺名关始昌,和老艺人师傅佳签了“头尾名”(合同),开始了粤剧艺徒的生活。1918年,马师曾被卖到新加坡唱戏,1923年回到香港,到人寿年班任正印丑生,在千里驹、嫦娥英、白驹荣等人的热心帮助下,马师曾发挥自己的诙谐、机变、通俗等特长,以及从靓元亨身上学到的小武的演唱艺术,成功地演出了《玉楼春怨》、《一个女学生》。

红线女的儿子 红线女儿子马鼎昌

马师曾在演出《苦凤莺怜》时扮演余侠魂一角,更创造了著名的“乞儿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马师曾从此声震省港剧坛,他的“乞儿喉”在此后数十年更日渐成熟和完善,成为了驰誉海内外的“马腔”。

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马师曾“以演代战”,在广西等地巡演。红线女为了得到一点固定工资奉养母亲,在他人的介绍下,独自参加了以马师曾为首的“天平剧团”,成为了第二花旦,沿着遂溪、陆川、郁林等小县城,一路走一路演。

1943年初,红线女在马师曾的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中升任正印花旦。一次,饰演刁蛮公主的蓝茵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可是舞台下面的锣鼓已经敲响了。在极度紧张之下,马师曾命令红线女顶替蓝茵出场。红线女忐忑不安地一边上妆一边翻曲本,就这样硬着头皮出场了。

谁知救场大获成功。事后,蓝茵不再回剧团演戏了,红线女正式跃升为正印花旦。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马师曾也颇有爱意。于是,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定居。

在香港,红线女用私房钱组建起真善美剧团。她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为什么把自己的戏班称为“真善美”:“凡是受观众喝彩、拥护的戏,必然是演员所演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凸出,放在整个健全的剧旨中,能够发放她一定的光辉,是爱是憎,都给予观众有力的感动……当我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同时也深信了戏剧除了第一个原则要‘真’之外,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善’了。

”这期间,红线女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在粤剧传统旦角的基础上,红线女融入京腔、昆腔等延长艺术和西洋美声激发,创造出独特的红腔——“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

满城争说关汉卿

红线女凭借在粤剧和电影两方面的成就,在香港受到的追捧曾经超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但是,1955年12月14日,在完成了最后一部电影的合约后,红线女和马师曾还是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带着儿女回到广州定居。那时候他们虽然已经离异,仍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回国后的第一场演出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当时盛况空前,竟然有3万多名群众闻讯赶来,只为一睹红线女和马师曾的风采。观众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喝彩让两位艺术家激动不已,粤剧团领导也趁热打铁,将排演《搜书院》的创作任务交给了他们。

《搜书院》是根据海南琼台书院掌教谢宝的传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清朝,讲述书院谢宝不畏强权,保护一对冲破封建束缚的有情人——书生张日旻和丫环翠莲。马师曾在戏中饰演谢宝,红线女饰演翠莲。两人在这出戏中精湛的演出,让归国的红线女和马师曾名震大江南北,该戏遂成为了粤剧革新的里程碑。

自此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红线女四处拜师,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向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虚心请教……1957年,红线女和程砚秋等赴俄罗斯演出。旅途中,红线女向程砚秋学了一出程的拿手戏《春闺梦》,其缠绵幽远的声腔,跌宕多姿的身段,颇有程氏之风。

与程砚秋的这段师徒情谊,红线女一直铭记,并把这种艺术养分“反哺”给程派后人。著名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要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为评奖剧目发愁。红线女得知后,将其粤剧《祥林嫂》中的《绝路问苍天》一折戏推荐给张火丁,建议改编排演成京剧。张火丁“依计而行”,果然凭此剧一举摘取第1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桂冠。

1958年,当时马师曾任广东省粤剧院院长,为了纪念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马师曾和两个编剧合作,把田汉话剧新作《关汉卿》改编成粤剧演出。关汉卿是剧坛才子,常年奔走瓦舍勾栏,为优伶谱写杂剧,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令马师曾常常心有戚戚焉。马师曾说:“我想这个剧本里也有田汉自己的影子。”红线女则说:“这个剧本好像是艺人的回忆录。”

在《关汉卿》这出戏中,马师曾扮演关汉卿,红线女扮演朱帘秀,他们的演出真挚而慷慨激昂,恰如田汉在七律《观马、红演关汉卿》中的两句诗“生死同心彩蝶双,缠绵慷慨杂苍凉。”《关汉卿》中《蝶双飞》一段已经成为了粤剧舞台艺术的珍品,红线女的唱和马师曾的演出成为一绝。

长达十几分钟的朱帘秀独唱中,关汉卿没有任何唱词,只是用形体动作配合,却将内心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唱和演结合得水乳交融。田汉在《菩萨蛮》词中,赞叹“马红妙计真奇绝,恼人一曲双飞蝶”。

《关汉卿》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各地演出后,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报纸用《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等标题,赞扬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艺术成就。该剧成为了马师曾和红线女,尤其是马师曾的艺术巅峰之作。

1962年,马师曾为周恩来总理和贺龙、陈毅、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屈原》一剧的“天问”一场,不料成为“绝唱”。1963年,马师曾被确诊罹患气管癌,第二年在北京不治逝世。马师曾和红线女的幼子、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主持人马鼎盛回忆说,“他是那种很传统的严父,对孩子经常吹胡子瞪眼,小时候挨打对于我来说是家常便饭。

但父亲非常注意对我们的教育,在我三岁的时候,他就请祖辈的一个老先生教我和比我大一岁的哥哥古文。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去世前几天,还带我去西餐厅吃饭,给我点了牛排,他却不能吃,因为他得了气管癌,化疗后不能吃饭……父亲去世时我15岁,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