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曲十首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

2019-0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天华一生创作和发表了十首著名的二胡曲.这十首二胡曲在艺术上各具特色,是他在继承古代和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的手法而创作的,在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使用中国的传统手法还是借鉴西洋的创作技巧,刘天华都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作品当中,相当真实.充分.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五四"时期不满于现状而又怀抱光明理想的知识分子彷徨.苦闷.挣扎.探索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寄希望于未来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刘天华二胡曲十首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这十首作品,无论是表现忧郁愤懑的

刘天华一生创作和发表了十首著名的二胡曲。这十首二胡曲在艺术上各具特色,是他在继承古代和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的手法而创作的,在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使用中国的传统手法还是借鉴西洋的创作技巧,刘天华都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作品当中,相当真实、充分、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五四”时期不满于现状而又怀抱光明理想的知识分子彷徨、苦闷、挣扎、探索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寄希望于未来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

刘天华二胡曲十首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

这十首作品,无论是表现忧郁愤懑的情绪还是轻松明快的格调,总的精神没有丝毫的消沉与颓废的因素,是向上的,是激励人们进取的。

对于刘天华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在演奏中也可以因人而异,对乐曲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效果上的“异彩纷呈”。在这方面,不但不能强求一致,而且应该鼓励演奏者依照各自的理解和艺术情趣,去精心处理每一首乐曲。但这必须是在忠实于作者意图的前提下进行,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

刘天华二胡曲十首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

我们演奏中的一招一式、一弓一指都脱离不开音乐内容,都是为准确而深刻地表现音乐内容服务的。

因此我以为,演奏刘天华的二胡曲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他的为人和他的创作的思想,同时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和每一首乐曲的具体内容以及艺术特征要有足够的理解,方可依照现实主义的原则对每首乐曲进行精心的“艺术再创造”,以准确而细微的变化技巧表现丰富多变的音乐内容。

刘天华二胡曲十首 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

而那些呆板的、毫无生气的、“以不变应万变”式的演奏,随心所欲的习惯性加花手法以及脱离内容的追求所谓的味道,都是违背了“演奏中精心创造、艺术上忠实再现”的原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大地降低了作品的表现力甚至流于油滑和程式化,歪曲了作品的本来面目。

上述这些不符合音乐内容的演奏现象,无疑是艺术修养浮浅、艺术趣味低下,炫耀技巧、娇柔造作、缺乏真实生活以及演奏技艺方面的各种缺陷所造成的。只有掌握了科学而丰富的演奏技巧手段,同时具有足够的民族民间音乐修养和演奏技能,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深刻而有感染力的演奏。

几十年来,关于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及他的十首二胡曲不少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二胡界的前辈同仁曾进行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发表过不少有价值、有份量的论文,分析介绍文章和演奏心得札记,这无疑在我们的二胡教学和演奏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学习这些主要的论著是帮助我们丰富知识、解决疑难、全面理解和演奏好刘天华二胡曲的重要桥梁与正确途径。

本文对这十首二胡曲不进行一般的内容分析,只结合教学与演奏实践从演奏艺术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要注意演奏中虚实、动静、浓淡和刚柔的对比与变化。

这里所指的“虚实”、“动静”、“浓淡”和“刚柔”包括了演奏中的声音效果和技巧手段。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因果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虚实”指发音的状态。在音响上“虚”的效果空泛朦胧、“实”的声音坚实凝重,在技术方面体现在弓毛与琴弦的摩擦角度和状态、左右手的用力程度及着力重心位置的变化。比如《月夜》第二段第9小节以后的一段旋律(例1)要求坚实而凝重的音响,因此在演奏中宜于扩大弓毛与琴弦的摩擦面、擦弦角度也宜偏斜下方(靠近琴码一方),双手的着力重心位置稍偏向大臂方向,以较为坚实有力的运弓和按弦奏出凝重而明朗的旋律;与此相反,在《月夜》第三段第7小节以后的旋律(例2)要求柔美飘逸的音响,所以演奏中弓毛擦弦点不宜太偏向下,应稍平些向外擦弦,左右手的着力重心位置也应适当移向手指,以轻松的运弓、按弦和左指的滑动换把奏出朦胧而柔美的声音。

此外,在演奏泛音时,一般也宜结合这样的技巧分寸,以双手的巧妙配合获得空泛与朦胧的音响。再如《空山鸟语》的引子一段(例3),可将虚与实的不同奏法结合运用,以达到空山幽谷和鸟鸣春涧的音响对比效果。

“动静”指演奏中的动作分寸。在音响上“动”指流动、“静”指凝滞,技术上包括了揉弦的频率和幅度变化、颤音的快慢变化、不揉弦与揉弦以及弓速的快慢对比等。比如《病中吟》第一段旋律的开头(例4)与第二段开头旋律(例5)的静与动的对比,第一段的开头由于要着重表现安静凝思和低吟慢诉的音乐形象,因此演奏中要非常精细的安排揉弦与不揉弦的音、揉弦的幅度频率变化及和压揉技巧结合的分寸、弓速与弓力的配合等,做到以静为主、静中寓动;而第二段开头的旋律虽然是慢起渐快,但愤懑的、以动为主的旋律进行趋势势不可挡,快频率大幅度的揉弦配合有力而较快速的运弓在此时能造成一种激烈动荡的音响效果。

再如《病中吟》最后两小节的三个颤音(例6),前两个颤音要表现出绝望而痛苦挣扎的动态形象,因此要奏得较重较快并且要有明确的音头;最后一个颤音则要求表现出怅惘空虚、无力呻吟的效果,因此演奏颤音时要慢起渐快后再逐渐放慢,弱起稍渐强后再逐渐减弱。

这样,通过三个颤音的变化对比奏法,动与静、挣扎与无力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形象就能比较生动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