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岩方旭 谭门第七代嫡传人谭正岩:用自己的方式振兴京剧
作为京剧谭门第七代嫡传人,谭正岩肩负着将“谭派艺术”传承下去的重任。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北京京剧院带来的《沙家浜》、《宋家姐妹》在济南上演,“有伤在身”的谭正岩刻意减少了武场戏份儿,但高亢的嗓音尽显谭派魅力。
在显赫的家门背后,谭正岩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忠厚传家久’,从来都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唱戏。”谭正岩说。
从武术到京剧——
“不是从小就喜欢唱戏”
家学渊源的谭正岩,并不是从小就喜欢京剧。“我学习京剧很偶然。”谭正岩说,自己刚开始在北京少年宫学习武术,“父亲带着我去少年宫,隔壁就是京昆少儿团,老师就问:‘你儿子怎么不来学唱戏啊?’”就这样,谭正岩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京剧练功跟学武术差不多,就这样开始学《二进宫》了。”但在当时,谭正岩《二进宫》里杨波一句“千岁请”,就学了三个礼拜,岁数太小找不着运气的窍门。但最终,承载着家族期望的谭正岩坚持了下来,开始了和京剧“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
1991年,谭正岩被北京市戏校破格录取。“当时在入学问题上,父母很民主地问我:你自己想不想去?我没有犹豫,我知道我是为京剧而生的,我一辈子就得干这个。可能因为我从小周围的人就灌输我,正岩你得把谭家大旗扛起来,传承京剧。”
进入戏校后,宠爱孙子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经常到现场观看谭正岩的表演。15岁时,谭正岩首次登台演武生戏《八大锤》,舞台上一招一式,台下一律报以热烈掌声。演毕,谭元寿上台抱住孙子,不由得老泪纵横,父亲谭孝曾也哭了起来。
作为谭门一脉相承的传人,谭正岩仿佛含着金匙而生,京剧是他的荣耀,更是他的压力。谭正岩表示,在戏校学戏时没感觉紧张,那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进入京剧院慢慢就有压力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是一名成年演员了,而且不是普普通通的演员,好多双眼睛在关注着自己……”
从艺术到人生——
谭派“学其意不学其形”
1米86的身高,谭正岩站在舞台上非常显眼。但对京剧演员来说,这并不完全是好事。个头太高,不仅不适合武戏表演,对文戏来说也是一大弊病,运气过慢。爷爷谭元寿鼓励谭正岩说:“不要信那个邪。杨小楼也是高个子,不是照样成了角儿吗?”
为此,谭正岩经常日夜在练功房里绑着沙袋练习,以便使动作更为灵活。“个儿高是比其他人吃些力,不够灵活,而且声带长,嗓子受影响,但这些通过后天努力都可以完善。”谭正岩说,在没有演出的时候,自己每天最少有3个小时的练功时间。
2004年,毕业进入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的谭正岩,跟爷爷谭元寿、父亲谭孝曾一起参加了香港艺术节演出。第一天,谭正岩演出《小商河》,演完下场后,谭正岩发现爷爷在幕帘后头看着他,他就跟孙子说了一句话:“武戏见长。”这样的鼓励,让谭正岩备受鼓舞。
在梨园界,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但是现在,学谭派的人不多了。“‘谭派’难度比较大,讲究‘文武兼备’。”谭正岩表示,现在许多人在认识上有误区,“‘谭派’并没有要求嗓音必须有谭派的味儿,而是要在塑造人物上表现出其艺术特色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爷爷和父亲教我学戏,在声音上从来没有要求,就是教我咬字。”谭正岩说,“我学习‘谭派’就是要‘学其意不学其形’。表演艺术不是模仿秀,模仿就不是艺术了。从爷爷和父亲身上,我学的是艺术、学的是人生。”
从京剧到影视——
“我会坚守在京剧岗位上”
在北京戏校和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时,谭正岩学过《失空斩》、《八大锤》、《战太平》等众多传统剧目。这次来到济南,他不仅接过爷爷谭元寿、父亲谭孝曾在《沙家浜》中的“郭建光”角色,还在新编戏《宋家姐妹》中饰演早期共产党人张太雷。
“这次到济南有些遗憾,我本来在《沙家浜》中要唱上半场,但由于膝盖有伤,只能在开场演了一段文戏,武场基本上没有表现。”在这两出戏中,谭正岩还饱受眼角膜划伤的影响,滴着眼药水登台,“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到山东来演出。”
同样是年轻人,谭正岩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年轻观众,“京剧不能跟流行的东西相比,但现在看京剧的人越来越多了。”谭正岩表示,“以前台下都是‘白茫茫’的老年人,现在很多年轻观众都懂戏,也都走进剧场买票看戏,而且会用年轻的、现代的方式支持他们喜爱的演员,挥舞着荧光棒、高举着横幅标语,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现在,除了京剧舞台外,谭正岩也涉足影视行业,“我有时候会涉足影视等其他领域,但这只是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我会坚守在京剧岗位上,不会改行。我无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都是为了京剧着想,算是用自己的方式振兴京剧。”
谭正岩说,“在北京京剧院‘传承之旅’演出中,自己有了更多演出机会,明年有计划复排、创排几部大戏,还会在电视剧《谭鑫培》中出演‘谭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