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郝爱民的徒弟 郝爱民(著名相声演员)

2019-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郝爱民老师从小就热爱相声,梦想着当一名相声演员,广播里有相声,就别想喊动他,戏院里有演出,哭闹着要去看,回来就琢磨那段词儿怎么说,有时上课也想那台词的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看见他目光呆滞,嘴唇还不停地在动,就判断他:走神儿了,便有意识地唤醒他,就大声地喊道:"郝爱民!相声演员郝爱民的徒弟 郝爱民(著名相声演员)回答问题!"郝爱民猛地站起来说道:"郝爱民,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生气的对他说:"你真是个入了迷的小神经."郝爱民回辩

郝爱民老师从小就热爱相声,梦想着当一名相声演员,广播里有相声,就别想喊动他,戏院里有演出,哭闹着要去看,回来就琢磨那段词儿怎么说,有时上课也想那台词的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看见他目光呆滞,嘴唇还不停地在动,就判断他:走神儿了,便有意识地唤醒他,就大声地喊道:“郝爱民!

相声演员郝爱民的徒弟 郝爱民(著名相声演员)

回答问题!”郝爱民猛地站起来说道:“郝爱民,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生气的对他说:“你真是个入了迷的小神经。”郝爱民回辩道:“老师,这句台词应该加上个‘病’字儿。”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

相声演员郝爱民的徒弟 郝爱民(著名相声演员)

现在郝爱民老师真的梦想成真了,并且很受大家喜欢,1984年,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组织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相声演员评选,选出了10位深受观众欢迎的相声演员,合称“十大笑星”,在这“十大笑星”里就有郝爱民老师。

郝爱民老师1961年开始和郭全宝老师合作,直至郭老师退休,后和李文华老师合作。表演大方,语言幽默。作品尚多,有:《一匹马》、《大小声》、《电影漫谈》、《学说普通话》、舞台上的郝爱民(10张)《一买一卖》、《学越剧》、《笑中有唱》、《我是邮递员》、《当好营业员》、《扔靴子》、《发不出去的电报》、《方言趣谈》、《配角谈》、《庆回归》、《十五的月亮》、《叫人》、《醉汉还家》、《礼仪杂谈》、《耳濡目染》、《哄孩子》、《五支钢笔》、《新商标》等。

现在这位将近70的郝爱民老师依然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祝愿这位艺术家能够艺术常青!

郝爱民代表作品编辑

郝爱民相声作品

郝爱民老师1961年开始和郭全宝老师合作,直至郭全宝老师退休郝爱民,后和李文华老师合作。表演大方,语言幽默。作品尚多,有:《一匹马》、《大小声》、《电影漫谈》、《学说普通话》、《一买一卖》、《学越剧》、《笑中有唱》、《我是邮递员》、《当好营业员》、《扔靴子》、《发不出去的电报》、《方言趣谈》、《配角谈》、《庆回归》、《十五的月亮》、《叫人》、《醉汉还家》、《礼仪杂谈》、《耳濡目染》、《哄孩子》、《五支钢笔》、《新商标》等。

郝爱民电视剧作品

2013年《咱们结婚吧》饰 老团长

2013年《岁月如金》饰 孔爷

郝爱民电影作品

1990年 《现世活宝》饰 米糠

郝爱民生平概述编辑

知道郝爱民名字的观众非常多,知道他是从话剧改行说相声的,大概就比较少了,知道他是怎样成长为著名“笑星”的,恐怕就更少了。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风度翩翩,举止文雅,不苟言笑,看上去不象个相声演员,生活中的郝爱民(14张)倒象《血凝》里那个老绷着脸的“大岛茂”。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思想敏锐,热情含蓄,具有相声演员所特有的语言和表演的幽默感。

这就是郝爱民。一个立体的人。

看了迷的小神经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郝爱民出生在北平城的一个小职员家里,排行第六。多难之秋,即使又一个儿子呱呱坠地,也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欢乐。此后几年间,父母又连着生了3个孩子。九子一堂,儿饥女啼,家里乱成了一锅粥,日子就甭提了。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郝爱民一天。天长大了。

解放了,他上了汇文第一小学读书。啊,幸运极了,孙敬修就在这里任教,教音乐和美术课。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是能讲非常有趣的小故事。郝爱民最爱听他讲的《狼来了》、《山羊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渐渐入迷了。

然而,仅靠老师课堂上讲的故事,已不能满足了,郝爱民要开扩视野,寻求更多的渠道。父、母亲给几分钱,他舍不得花,积少成多,买小人书看。逢年过节,家里来的客人给个一二毛钱,马上买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就这样,他肚子里装了不少故事,成了同学们中的“故事大王”。

上学路上讲,放了学讲,有时课间休息10分钟,同学们也喊:“郝爱民,讲一段!”他讲《白毛女》、《钢铁战士》,讲苏联电影,还有外国童话,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五年级时,郝爱民转到了江擦胡同小学。这里是他酷爱艺术的起点和基础。感谢老师,为孩子们拉开了神秘的艺术表演的帷幕。她给孩子们讲戏,排练,还鼓励孩子们创作。艺术,这两个美妙的字眼,象蓝天上飘游的白云,象大海里隐现的海市,象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紧紧地吸引了郝爱民幼小的心灵。学校组织除四害活动,郝爱民写出了独幕小话剧《抓老鼠》。他自编、自演、自导,在全校演出后,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郝爱民更加人迷了,甚至想人非非。回到家就编戏,上了课也常常走神,想着排戏、演戏。有一次上算术课,他又走神了。老师喊:“郝爱民,回答问题。” 他站起来,也喊了声:“郝爱民,回答问题! 全班的同学,全乐了。老师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看,郝爱民是不是小神经?”

惟妙惟肖“余永泽”

1952年,郝爱民考入北京第26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的文艺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并担任了26中、女13中“联合话剧团”的负责人之一。这个剧团,培养了不少话剧人才,其中不少人现在成了文艺舞台上的知名演员,如中央实验话剧院的艾长绪、黄小黎,青艺导演王显廷,北郝爱民京人艺的修宗迪,中国戏剧学院的唐季深、顾小铨等。

郝爱民在这个话剧团,主演过苏联话剧《碰巧的事》、《 放下你的鞭子》等;在美国话剧《手提包的秘密》里,他演神甫;在《龙须沟肿》,他饰陈疯子。1953年,党号召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郝爱民所在的话剧团走上街头,深入工厂进行宣传。

他不仅演话剧,还朗诵马雅柯夫斯基的诗歌《号召》,那铿锵有力的诗句,那感人肺腑的激情,曾鼓励多少热血青年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当他朗诵完一段时,青年们会请求他。“郝爱民,再来一段!”他第一次感到成人的骄傲,“文艺家”的自豪,以及自我献身的欢乐,抬头看看那一双双热情、虔诚的眼睛,他觉得自己正是给青年们吹冲锋号的人!

这两年,一切对他都显示了好兆头。他朗诵的马雅柯夫斯基的《号召》,被北京电台录音广播。他朗诵邵燕样的《我们爱我们的土地》和演出的话剧《海岸巡逻兵》,获北京市东城区表演一等奖。他对艺术入迷的程度更深了,他立志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去进一步深造。

理想是美好的,但生活与理想毕竟有着不小的差距。家庭经济条件,已决定了他不可能再去深造。父亲希望他去做工,以减轻家庭负担。然而,他不能没有艺术。好在当时,各文艺团体经常向社会招收演员,他决定去试一试。郝爱民一下报了3个单位。安徽省话剧团、新疆军区文工团和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凭着他的底子和几年来的实践,8个团体居然都榜上有名。郝爱民最后选中了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当时他高二还没上完。

郝爱民进入中国广播电视剧团做了一名正式演员,多年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当时,电视剧刚上马,设备很简陋,还采取现场直播,机器需要人来推着走,郝爱民他经常自觉去帮忙。在此期间,郝爱民虚心向老演员学习表演技巧,同时还学习语言课,进行正统训练。

他相继演出了电视剧《辛大夫与陈医生》、《老会计》、 《车间巧遇》等。小角色、小道具、小故事,然而都很细腻,富有戏剧性,人物也很有个性特色。他勤于观察,擅于模拟,常常把生活中所见过的人和事,经过加工,加以夸张,所以人们说他学谁象谁。

他学过童超、郑荣、于是之,而最拿手的是于是之。当时话剧界在一起联欢,于是之学《长征》中毛主席讲话,而郝爱民则是学于是之在《雷雨》中扮演的周平。

1960年国庆文艺晚会上,许多电影界的知名演员应邀出席,谢芳、上官云珠、陈强、张良等济济一堂。这些“明星”各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招,观众让谢芳即兴表演《青春之歌》。这下谢芳为难了,于是之到朝鲜体验生活去了,缺了“余永泽”,这戏没法演。

这时候,有人喊:“让郝爱民来,他学于是之是一绝!”救场如救火。穿着长衫的郝爱民,顺手抄过旁边一位女同志的围巾披上,便上场了。他和谢芳演的是“家里”一场戏。林道静在家做饭,余永泽下学回来,吃烙饼摊鸡蛋,两人的冲突。

郝爱民抓住于是之鼻音重、右手有关节炎这两个特征,加以夸张表演,说一句台词,台下鼓掌一次,表演细腻生动,摹拟人物维妙维肖。谢芳被逗得实在憋不住人 她跳出戏说:“永泽,你真是个大活宝。”郝爱民即兴现挂:“我变成动物园的大老虎了!“人们全乐了。

独树一帜写相声

60年代初期,文化部提出话剧要民族化,演员应吸取传统艺术的精华。这给郝爱民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来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拜相声演员为师。他跟侯宝林学了相声《对春联》、 《美蒋劳军记》,照猫画虎,从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学,整个一个“小侯宝林”,没有自己的特点。

他不懂相声艺术,也没想过要改行学说相声。他只是觉得艺多不压身,学相声的幽默,对今后演喜剧会有帮助。这年底,总结汇报演出时,郝爱民表演的相声是《空城计》、《学京剧》,当时的广播事业局局长看了说:“这郝爱民个演员条件不错,希望侯宝林同志收他为徒,扩大相声队伍。”就这样,郝爱民被调到了说唱团,侯宝林将他“笑纳”了。

在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郝爱民受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老师的言传身教,进步很快,渐渐去掉了话剧演员表演上的“一板一眼”,而形成幽默诙谐,维妙维肖的风格。在此期间,他和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李文华、赵连甲等都表演过。

1962年,他受师兄马季的影响,也拿起笔开始创作相声。马季带他写出了《乒乓球》,后来侯宝林表演了这个段子。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甜头。此后4年,是他勤学苦练的4年,颇有收获的4年。

在实践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说学逗唱都有特色。表演《卖估衣》,他模仿北京街头叫卖声,维妙维肖,一口气能连续报出数百样货物名称,口齿流畅清晰,节奏感强。他随老师侯宝林走南闯北,巡回演出,还经常到中南海表演,当时的报纸评论他是继马季之后又一颗新星。

郝爱民没有想到。1966年夏季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大风暴。生活来了个急转弯。这太有点象小时候玩的滑梯,一下子从顶出溜到底。这是一个万丈深渊。亮堂堂的生活失去了色彩。艺术一家、明星,统统被打翻在地。他自己也难逃厄运。

最初,他被下放到黑龙江嫩江荒无人烟的坐虎滩,继之又转到河南淮阳县浦坑,劳动改造。披星戴月,三班劳动,他的牙床肿了,也不让到医院去看,只好忍痛拔了2颗牙。2岁半的女儿,也只好上工背到地头,下工再背回来。业务丢了,艺术也不吃香了。10年的岁月,就这样悄没声息地过去了。轻轻的,象翻过一页薄薄的日历。

打倒“四人帮”,艺术得解放。郝爱民相信,播下种子,决不会仅仅收获荆棘。事业虽然被耽搁过,但一定会重新发达起来。他马不停蹄地下基层深入生活,废寝忘食地耕耘创作,大大小小共写出了近百段作品,较有影响的有《时髦的人》、《祸不单行》、《电影漫谈》、《献给母亲的歌》、《赤子情》、《漫谈世界礼仪》等。

郝爱民创作和表演的相声,有两个特点:一是儿童相声;二是科学相声。这在相声演员中是独树一帜的。他自幼喜欢听孙敬修讲故事,40年后也继承了老师的事业,用许多时间在广播电台和少年宫、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通过讲故事,他把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理想注入孩子们的心灵。

对于这个学生,孙敬修也是十分关心的,郝爱民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他曾几次前去听讲,师生还一起交流、探讨。除讲故事外,郝爱民还给孩子们朗诵诗歌、散文,并创作了40多段儿童相声。他所做的这些,受到了人们的称赞。1984年,农村读物出版社把他讲的故事、朗诵的诗歌散文,表演的相声录成磁带,作为幼儿通用教材(语言)在全国公开发行。

“利用广大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进行科学普及宣传,这是一个创造。”这是茅以升为郝爱民、谈宝森《科学相声》一书提的词。这本书,共收录郝爱民、谈宝森创作的32段作品,1984年5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侯宝林在《序》中指出:郝爱民喜欢读书,勤于思考,善于模拟。

“近几年来,他录制了不少科学相声。把相声和科学结合起来,是他追求和探索的一个方面。”这些作品,内容大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但也涉及社会科学。深入浅出,饶有新意。

《好阿爸》、 《树与人》写的是森林。 《殷红的血液》写的是鲜血。 《活鱼不鲜》写的是环境污染人无线电之迷》、《光之骄子》写的是电子。《选枕头》人毛发趣谈》、《镜子的学问》写的是生活知识。

《礼貌世界》、 《礼貌·话北京》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和历史知识。不难看出,科学相声给曲艺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为了使科学相声的题材和风格多样化,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演电视诙谐幽默

郝爱民多才多艺,不仅演话剧、上电影,而且还多次参加拍摄电视剧。早在20年前,他就在电视剧《革命一家》中饰过小特务, 《老会计》中扮过老饲养员, 《辛大夫与陈医生》中演过青工小张。虽则都是配角,戏也不多,但他丝毫不敢马虎,深怕自己演的不好,把剧砸了。艺术正如生活一样,它是严肃认真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它生命的新的开端。

1979年,郝爱民作为相声演员参加拍摄了彩色艺术纪录片《笑》,并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中,扮演奏伞的售货员。1980年又参加拍摄了彩色、艺术纪录片《柜台语言艺术》。1981年1月参加了日本朝日新闻社驻中国北京支局长衫本伊津子录制的电视片《中国的相声艺术》。

1982年夏,郝爱民从香港演出归来,湖北电视台《寻找知音的人》摄制组的编导刘世云便找到了他,要他在该剧中担任主角。他从来没有演过主角,也想尝尝演主角是什么滋味儿,便答应了。然而,当他一接到剧本的时候,傻了。

敢情弹琴人高先生在茶馆、河边、城楼、客店中还有四段古筝独奏哪了哎哟妈呀,他哪摸过这玩艺儿?况且还是个古装戏,他又没演过,这更是难上加难了。爱人笑着说他想的太多,自己吓唬自己,说不定弹琴的时候,导演会找个替身呢。于是,他壮着胆儿去武汉,上导演那儿报到去了。

到了武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导演不找替身,让他自己弹琴。得,敢情演这主角的滋味儿是不好受。第二天,他到艺术学院拜老师学了半天,照猫画虎,还真有点儿那意思了。为了把戏演好,郝爱民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一场戏、一个镜头地反复琢磨。

挖掘潜台词,写内心独白,有意识地向角色靠拢。相声演员松弛有余,是演喜剧的有利条件,但有时又会跳出人物,加以夸张。郝爱民对这个问题十分注意,他认真分析了戏中人物的关系,按照角色的常态去真想、真看、真做,因而使整个戏的风格协调统一。

郝爱民很崇拜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表演艺术,所以在拍摄过程中,试图借鉴一点。比如茶馆弹琴一场戏,他借鉴了卓别林在《淘金记》里梦幻焦妮和女友们在家作客时,他手持汤勺和叉子插着面包做跳舞动作的狂热情绪,以此来烘托弹琴人想用自己美妙的琴声,唤起知音的人们对他的一片倾心。郝爱民弹琴时着力表现主角忘我,直目瞪眼,得意忘形,越弹越跑调,越跑调越认真,一副正规的架式,缺五音短六律的琴术产生了喜剧效果。

最后客店一场戏中,弹琴人在室内弹琴,发现外面有女子哭泣,他以为找到了知音。岂料,这位女子是个寡妇,死去的丈夫是个弹棉花的。寡妇听到琴声,想起丈夫弹棉花的声音,故而哭泣。弹琴人听到女子哭声,欣喜若狂,想入非非,年过三十,尚未娶妻,何不一箭双雕。

此时,郝爱民又借鉴了卓别林滑稽、夸张的形体动作表演,设计了与人物身份不协调的变态心理,做了一个小品:弹琴人象个要上花轿的老处女,巧装打扮,先是提提裤子,然后拽拽衣襟,最后走向桌前,对着镜子羞涩地抚摸两鬓。

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拿梳子当剪子,拿剪子作梳子,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和五官重新调整个位置。这些动作,做得有机连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以此来提示弹琴人急切要见寡妇的心情,直到拿帽子跑出去时,还后悔自己忘了擦点儿粉,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寻找知音的人》从开机到停机,实际只花了16天的时间。郝爱民的出色表演,为该电视剧增色不少,受到了导演、演员和观众的称赞。此后,郝爱民又在《走进暴风雪》、《人怕出名》、 《换房》等电视剧中担任了角色。追求是无止境的,艺术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他。他跨过了一个高度,又向另一个新的高度攀登。

十年内乱,十年磨炼,郝爱民在艺术并没有因搁浅过久而有所衰萎,相反的,更为娴熟,更有光彩!从他走过的道路,从他获得的成绩,令人领悟了一个道理,只有努力,不折不挠地努力,才能换来事业上的成就,也才能最终成为艺术家。

人到中年,艺术生命有限,珍惜时机,奋斗笑坛,多拿出几个相声佳作,多在银屏上留下几个闪光的形象,这就是郝爱民的心愿。

郝爱民师傅侯宝林编辑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02月04日),满族,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侯宝林,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

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他生前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 学兼职教授。因病于1993年2月4日逝世。

临终前口述“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

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侯宝林的功绩将永载曲坛。

郝爱民相声亟待编辑

近日,由广东宋祖德影视公司投资的贺岁电影《笑里逃生》在广州拍摄正酣,影片中的男演员从主演郝爱民、李志强、李嘉存再到配角刘源、郭晓小,都是相声界从业人员,其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的入室弟子郝爱民此次在《笑里逃生》中,出演一位跟自己有着相同经历郝爱民的人———相声艺术团团长、老艺术家马峰,为了将一度离开相声正道下海的徒弟乔添拉回正途,费尽苦心。

记者日前专程到郝爱民先生下榻的宾馆,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专访,老先生谈及相声界现状的时候,忍不住痛下针砭之语,指出了几大病灶。不过老先生也不悲观,他表示相声界还有姜昆、冯巩、李金斗等一批中青年演员,就还有前途。

病灶:从业人员不投入

记者:《笑里逃生》开机那天,您提到了相声界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否详细谈谈相声界“萧条”原因何在?

郝爱民:首先是演员不投入,不务正业。相声演员有的经商,有的做影视演员,有的去唱歌,没几个在干本行。相声不景气不是来自观众,而是来自相声本身,所以队伍建设、思想端正挺重要的,但现在没人重视,业界的人也不愿意说相声在滑坡,好像一说滑坡之后,自己地位就低了,但这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回避不了。

还有,创作人员也不写相声,去写喜剧、影视剧,梁左在相声团曾经一呆半年,深受相声之益,但他不写相声,而是写了《我爱我家》,很多相声作者现在也都改行写情景喜剧去了。

记者:这好像是普遍状况,不光是相声,各种地方戏曲、杂技、话剧、舞剧、曲艺的情形都大不如前。

郝爱民:是啊,一说相声不好,业内的人就说杂技、京剧、话剧,哪行没有问题?确实都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我看领导要承担百分之五十的责任。以前批判“外行领导内行”,所以现在大部分都由业内人士去做领导,我是反对这个的。业内优秀演员去做领导,只有弊没有利,弊端之一是他把自己的专业给荒废了,他没有时间去琢磨自己的表演;另一面,领导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跟他的表演是两回事,他不一定做得了这个。

记者:现在各行业都在提市场化的问题,地方戏曲在这方面好像比较成功,他们都在提大都市剧场的问题,相声能不能借鉴呢?

郝爱民:都市剧场不适合相声。相声是群众性很强的艺术,应该到民间去,票价要降下来。李金斗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搞一个周末的相声小剧场,票价20元,我觉得那才是培养相声观众的园地。相声就是民间小剧场艺术,是小酒馆、小茶坊艺术,是我们老话说的“撂地儿”的艺术,它是需要演员和观众共同创作的艺术,你把它推向体育馆、弄上电视,对它的推广是有利,但对它自身的提高未必有利,观众在体育馆,连你的脸都看不清,怎么跟演员交流啊?

药方:真正将观众当爹当娘

记者:但真的回到“撂地儿”的状态,相声演员会愿意吗?演员的收入怎么解决?

郝爱民:是啊,现在大家都讲市场,一说市场就是要赚钱,个个怀里都揣着小算盘,大歌星出场费高的30万元,小歌星也要6万~8万元,但相声演员5000元都拿不到。在出场费方面,应该出台一个行规,按照艺术门类、艺术家的级别,订立一个高低限价的酬劳标准,不能让歌星漫郝爱民天要价,攀比出场费。

记者:这个标准如何订立呢?

郝爱民:观众认得你就叫有市场,这是你的身价,但这个身价不是20万元、30万元,而应该是8000元、6000元、3000元这样级别的酬劳标准。现在个个都说为群众服务,其实私底下就是跟老百姓要钱,港台歌星在体育馆唱几首歌,就拿走几百万元。为群众服务是什么?就是你把观众当爹、当娘,如果台下坐的是你的父母、兄弟,你想想,你会跟他们要多少钱?

记者:现在市场没有相应的法规出台。

郝爱民:我们得有一个组织约束,各个艺术门类都应该有演员工会来对演员进行约束,他收高了我们可以去投诉他,让工会来对他进行惩罚。另外,演员自己也应该对自己有个约束,按自己的职称、自己的能力去面对市场。

展望:有姜昆冯巩李金斗就还有救

记者:说到相声演员不走正道,倒是挺像《笑里逃生》的,这部戏对相声界的状况把握得准确吗?

郝爱民:这个戏其实不是完完全全地讲相声,也不是和盘托出相声界的现状,它主要是借相声演员的职业来讲师徒关系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我觉得这部戏很好,有新鲜感。

记者:你是老一辈艺术家,在《笑里逃生》里演的也是这样一个人物,有人说这部戏是在影射目前一些相声演员,比如牛群,你对年轻的从业人员怎么看?

郝爱民:这个不好说。我给你这么说吧,以前我们相声演员在一块,攀比的是“最近你练了几个节目了”,然后就是说“你把你那活给我练练,让我学习学习。”现在的演员碰一块,先看看表,“哎,你这劳力士的,我这是雷达。

”然后问:“你穿什么?”“皮尔·卡丹?赶明儿我也弄一件。郝爱民”以前我们师父侯宝林总跟我们说:“我这一肚子戏,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啊?”我们赶紧说:“师父,我要!”现在我说:“我这半肚子戏,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啊?”人家说:“哎,我这手机响了,先接电话再说。”这就是相声界的现状,能不痛心吗?

记者:但也有人在干相声本行吧,您刚才说李金斗培养相声观众,还有冯巩在中戏办相声培训班,不都是挺好的吗?

郝爱民:对了,咱也不能太悲观,也得乐观一点儿,相声界还有姜昆、李金斗、冯巩等一批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就还有希望,这话你一定得给我写下。

郝爱民书画感言编辑

关注社会弱势者尊师守道,这是书画家参与共建和谐社会应有的一种责任和良知。八年前,我曾看到由韩美林先生题字、赵正先生作序的《郝爱民作品集》,记得是九军先生去日本之前作的设计。封面有句作者的话“难以长成栋梁之材,愿为一片常青之叶”给我印象很深。好长一段时间他在我们的视线中淡出,像是这座城市的隐士,在与世无争中潜心研习自己痴爱的书画艺术。

他曾师从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正先生、著名画家董吉泉先生。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了解到爱民在诗文画印、真行隶篆中皆有涉猎,且颇有造诣。诚如马啸先生在前言中所讲:“书画及诗是爱民心灵的特殊表达式。洁净、清畅的线条,清雅、温润的水墨,以及平仄相间、跌宕起伏的言词,是这种表达式的基本元素,这种元素来自传统,也来自他自己。”

我们注意到,此次展览的书法作品中他擅长隶书,内容及风格可谓相得益彰。可以断言,作者在汉简、写经体、汉隶、篆书中作了系统的探究。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的简单摹写,而是在相互渗透间融入自己对书法艺术内在本质的理解和体认。

同时,书写中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有新意。他提出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应遵循“书体有创新、内容应自作、歌颂新时代”的原创准则,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在复信中的肯定,并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得以印证。他不仅在展览中提出著作权的保护,而且他以适合现代居室空间的视觉概念,大胆地在兰州同行中首次将传统书画作品用现代框艺陈列。

在中国画方面,他以纯水墨工写的技法,对山水、花鸟作了一些探索。这与他喜爱游名山大川,善于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从他的《诗书画集》中可以得到感受。其山水画多采用扇面或三尺四开的小幅形式,并在单纯的水墨表现上,迈出了自己独到的探索之步。

这一探索价值成因于他长期在笔墨耕耘的黑白实践中,对黑象的敏悟和主动自由的把握,不落俗套、见情见性。从构图到酣畅淋漓而富浓淡变化的笔墨挥写,作品反映既具现代文人的山川情怀,又不失传统山水的精神意韵。画幅大都虽小,可感小中见大的气势。

爱民的花鸟画同样具备他山水画中的特有气质。尤其是墨葡萄系列,他能将这一俗得不能再俗的题材,起手出新,墨韵俱存,线性内敛,格调清逸。在众多类似题材的画中,新意独生、面目鲜见。他受文人水墨及青花瓷绘的启发,通过长期的实物观察和笔墨写绘的感受,创造了这种淡雅清新的画风。

十多年来,他不太喜欢抛头露面的“忽悠”,是因为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习书画艺术,并从中寻找一般人很难理解到的那种妙趣。这种不被名利所累的精神难能可贵。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时代。早期的书法只是达官贵人间郝爱民的雅事,后来为考取功名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艺。过去的人们由于信息闭塞,老百姓很少见到艺术大师们的墨迹,只能在相对的封闭地域,自我寻求艺术上的一种异同。

今天,我们随处可见印刷精美的书画大师们的遗墨,可以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横观纵览,所以没有理由不勤奋。一个摹写的过程不能成为一种骄傲甚至狂妄,这只能是每个艺术探索者的一种必修,除非你不愿意做艺术上的“苦行僧”。

诚如他在给张海先生信中所述:“辨才需待十年功,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不是所有学习书法艺术的人能够做到的,是需要天分加勤奋的一个努力过程的。我们应遵循它的内在发展规律,它所承载的时代文化如何体现是关键所在。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就会半途而废。”

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历史、文学、修养、技法缺一不可。达到古人那样的高度十分不易,若要蜕变出自己的风格更是难上加难。学习古人书画的同时,会使我们背上前贤们创立的传统艺术特征的“包袱”,并且是必须要背的“包袱”。

永远背着这个“包袱”就始终不会有自我,甩掉这个“包袱”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创新无果,甚至丢掉传统;二是获得涅重生。历史上能够甩掉这个“包袱”集书画于大成者大有人在,纵观中国书画史的大艺术家们举不胜数。艺术家们应该坚持自由地去追求内心的审美、热爱和文化立场,不能总停留在摹写前人作品的二次重复中。相对而言,艺术领域是需要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中国书画艺术过去的辉煌,是众多“苦行僧”们长途跋涉不畏艰难而取得的,这个艰苦的行程没有终极目的地。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对于艺术需要有一种沉静的心态。因此,徒有虚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立不长久的。中国书画艺术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这个时代的特征,艺术语境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尽管我们看到作者在书画艺术上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确定这样一个贴近生活讴歌时代的书画艺术发展方向是毫无疑问的,是非常明智的一种选择。毕加索讲:“毫无疑问,一个艺术家理解他以前或同时代的所有艺术形式是有益的。

如果说这是为了寻求一种动力,或是认识他必须避免的错误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力量的标志。不过,他必须注意别去寻求模型。一个艺术家一旦把别人当做自己的模型,那他就完了。”俗话说:智勇出将才,名师出高徒。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他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