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读完要多久 读完二十四史需要多久?
其实,史书不用通读。史家的著书立说,除了是为了让后世的人知道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后人领悟道理,也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前车之鉴”。
读了多少书不重要,最重要是领悟了多少和什么终极道理。
无论是文、史、哲,或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艺术、音乐、等等,都可以通称为“人文科学”。所谓的“人文科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实大多数人,无论古今中西,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思想和行为都一样。请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数”,意思就是说有例外。因此,你想一想自己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怎么做,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和导致什么后果,再想想别人会有什么思想和行为,然后大家的互相影响。
同一个道理,难道我要读了一万个描述这个道理的例子吗?同一个中心思想,难道要读一千万本文学著作?甚费时日也。不值。而且,我相信古今东西,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读懂每一个汉字。据说,诸葛亮读书不执著于字眼,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自有所谓的“学术”以来,众说纷纭。往往就一本史书来说,就有很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譬如,围绕着《论语》或是《莎士比亚全集》就有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可是,这些学派和理论已经偏离了作者著书的原意 --- 抒情、记事、娱乐、教导和启迪。而且,这些学派和理论其实大同小异或表面不同实际思想一样。所以,很多学派和理论其实无用。也因为是这样,很多在大学读完书或当了教授甚至是成为了“大师”的人都不能成为“宗师”。
而且,世上没有真正的“大师”。你称他们为“大师”,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真相或真理,而是因为你不知道。如果你本人不知道真相,又如何去判断“大师”所说的是真是假、是对是错呢?以何为衡量标准?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就是真正的“大师”了。
我并不是说求知不好,但是求知者先要知道自己真正要求的是什么:是形式,还是本质。历史所记载的一千万件事难道说的道理不一样?
所有的思想其实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关于这个世界所发生的和超出这个世界所发生的,或分为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
再者,很多大思想家的思想其实殊途同归。
我问一个问题,或者你会觉得很肤浅:如果老子,孔子,耶稣,释迦牟尼有一天坐在一起辩论,会有什么结论?如果他们在开宗立派之前能够辩论,还会不会有今天所谓的不同宗教和理论?如果这些宗师有一天复活而且看到后人关于他们思想的学派和理论会作何感想?我认为他们会说:狗屁不通(圣人也要爆粗,佛祖都要发火)。
其实,以上所述的大宗师都没有真正“开宗立派”,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著书立说”,都是由他们的门徒或是旁人记载的。再说,你又怎么知道《二十四史》所说的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真假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所表达的道理。
书不在多,而在精。恕我无知,我用李小龙在《猛龙过江》里的一句话概括:“什么功夫练得不好都是软手软脚的”。读书和练功一样: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读书破万卷,道理一不通。
楼上有人提到钱钟书和黄仁宇。我读过他们的书,觉得一般,里面的思想没有没有被前人说过的。吕思勉还可以。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称赞所属时代的著作和作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不读前人的书或没有想过其实所属时代的思想已被前人说过。真正读书之人不能有攀比心或求胜心。很多所谓的大师读了很多书,但其实都没有真正明白所看过的书,更遑论真知灼见。
总而言之,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其实从来没有变过,都离不开几个字:利、理、道、德、仁、义、礼、法、智、信、勇、严。能够悟通这几个字,思想和行为皆会畅通无阻。
再说,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无论再怎么超越,也超越不了这个宇宙,这一方弹丸天地。人就像困在一个弹珠里面,生生世世不断重复(指的不是轮回,而是人有生育能力,就不断地有人延续人类,历史和历史书也会越来越多),不断地受命运摆布。孔子想用他的思想止息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老子和佛祖同样,另外老子追求融入自然法则,佛祖追求摆脱命运;耶稣同样。殊途同归。除了孔子以外,我认为其余三者都追求出世、超越天地法则。
我已经写的太多了,而且也写得比较无知和肤浅。
最后,问一个问题:你是想把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读遍,还是想把所有的终极道理都悟通呢?
我用《道德经》结束:大方无隅,大盈若冲、大辩若纳、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明若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恍惚。大道至简。
我认为,第一应读关于思想和修养的书,其次什么书都可以。因为,关于思想和修养的书才能令人改进、改变社会、造福社会、造福后世。否则,读再多的书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