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白话文阅读 二十四史中为何没有《西夏史》
但是,历史毕竟证明,在西夏对宋辽金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残酷的战争,还是和平的交往,都没有能够解决西夏自身发展的困境,西夏王朝最终还是毁于蒙古军队无情的铁蹄之下。分析其原因,历代学者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西夏王朝内部权力之争使其无法集中精力,一致对外;有的认为穷兵黩武导致人困马乏、经济凋敝;有的认为是其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覆亡;还有的认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蒙古自草原崛起,打破了当时三足鼎立的割据均势,最终横扫夏金和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上述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西夏王朝放到更大的时空来看待,也许会有另外一些启发。
西夏处在欧亚大陆中西交流的通道之上,每当中原大一统时期,比如汉唐时期,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而当中央政权控制力减弱或军阀混战的时候,这里就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以至北宋初年,西夏的出现并非偶然。西夏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局部统一,为祖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教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对祖国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也加强了西北边疆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过,从地理环境上看,虽然"天下黄河富银川",但其周围毕竟群山环抱,沙漠纵横,当西夏王朝的人口繁盛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但发展农业的空间有限,甚至连发展畜牧业的空间也受到限制,这就导致在经济上对宋金的依附,而这种经济上的依附性又必然导致外交上的依附。有研究者深刻地指出:西夏对宋、金态度的反复无常,"固然体现了它在外交上的灵活性,但在这灵活性的背面,却存在着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秦汉都兴起于关中。而隋唐以降,政治重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对中原构成严重威胁的少数民族已经从西北转向正北和东北方向,所以,尽管西夏与北宋和金分别发生过多次战争,也取得过像好水川战役这样重大的胜利,却始终无法敲开通往中原的门户,扭转对中原地区经济依赖的被动局面,更无法像辽金那样迫使中原政权称臣纳贡甚至改朝换代。
在这一背景下,亦农亦牧的西夏,既无法东进中原,又未能西出河西走廊、挺进中亚,只是局促在山南河套之间,最后也只有落得覆亡的结局了。这难道是宿命吗?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夕阳西下,拍摄元昊墓的最佳角度是西北方向。我转到了墓的侧后方,在夕阳的映照下,元昊墓一片金黄灿烂。我按下了快门:把元昊墓和残存的围墙都摄入了镜头,近景是一条今人踩出的通往元昊墓的小道。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了解元昊吗?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读懂西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