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何评价韩信 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人,虽过千年,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他们不止才华出众,在个人品格上也足以为后人楷模,言而有信,知恩图报,忠以为国,他们被称作“国士”。对于这些“国士”,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笔者有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给大家看看。由于篇幅所限,所以笔者将之写成一个系列文章,这是第一篇。
说到“国士”,则首先要提韩信。韩信是唯一一个被时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人,出将、入相、封侯、称王,中国历史上只有韩信一个人全部做到过。韩信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以说汉朝的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这是他留下来的成绩,彪炳史册。
后世都称颂韩信的功劳,但其实刘邦和韩信是互相成就的,刘邦为韩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韩信在刘邦提供的基础上完成了刘邦统一天下的心愿,如果没有韩信,刘邦足以封王,但不足以得天下,而如果没有刘邦,韩信的才华会被埋没,可能一直过着漂母求食的日子。
用今天的话讲,建立汉朝是一个从0到100的过程,刘邦完成了0到1这个过程,1到100这个过程韩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可能一直停留在1,如果没有刘邦,韩信可能永远是0。
韩信需要刘邦提供施展才华的基础这个好理解,可是为什么刘邦需要韩信甚至平定天下非韩信不可呢?我们先来说说刘邦在遇到韩信之前所面临的处境。
在遇到韩信之前,刘邦的军队属于游击风格,遇到防守薄弱的,容易啃的就打下来,遇到兵强城坚基本是避而不打。当时秦朝的局面是大厦之将倾,各地都有起事者,在这些起事者之中,属陈胜吴广和项梁项羽叔侄势头最猛。沛县的刘邦一开始并不起眼,等到秦将章邯攻灭陈胜吴广之后,刘邦只得依附项羽,后来楚怀王商议各路诸侯伐秦,通过张良等人的筹划,刘邦在战略上占得了优势,沿着防守薄弱的地方攻打关中,难啃的骨头章邯主力则留给了项羽。
刘邦一直打到了函谷关,最终秦王子婴杀死赵高,献城投降于刘邦。项羽到达咸阳之后分封诸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虽然不是关中王,但好歹也是个王了,为后来刘邦爭天下提供了机会。(项羽因为担心刘邦据守关中以获得天下,所以不愿意封刘邦为关中王,改将广义上的关中分给了四个势力,除刘邦外还有秦朝的三个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
韩信功业的基础是刘邦,韩信的最大对手是项羽,这两个人跟韩信都有关系。在这里,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刘邦和项羽,然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刘邦会需要韩信,以及为什么项羽和刘邦会有后来的命运。
项羽和刘邦都是力图推翻秦朝统治的起事者,但两人目的和对时局的认识不一样,对于项羽来说,他要恢复的仅仅只是往昔楚国的荣光,他认为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是错误的,当天下的皇帝不比当一个实力超强的诸侯霸王来得痛快,实际上他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春秋五霸的阶段,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还有其他原因,但这个原因是最致命的)。
可刘邦不同,刘邦是底层人民出身,最高当过一个亭长,也就相当于现在乡长这个级别。他知道百姓的困苦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是秦朝法律过于严苛,在实际执行上容易引发民怨。秦始皇将天下统一到一起来管理是好事情,能够结束连年的战乱。
所以从刘邦起事开始,他就认为天下将来还是应该统一,完成这个事业的人不一定是他,但未必不是他,既然总有一个人会做成这件事情,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刘邦在芒砀山起事时就宣扬自己是赤帝子,杀死了白帝子,白帝子就是秦朝统治者,从这里看出来刘邦一开始就是要取秦朝统治者而代之的,思想上比项羽要高一个等级。
刘邦有着非常优秀的品质,综合起来跟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者相比都不逊色,刘邦的品质中有一项非常出色,即对人才的使用,笔者认为搜寻中国历史难以找到一个人在这方面超过刘邦。刘邦对人才的使用策略是,确实是人才并且愿意投靠的人,都会得到大用,而不去管他的身世,他过去做过什么。
屠猪杀狗的樊哙可以当将军,此前还是普通士卒没有什么名气的韩信可以被指定为大将军,统帅全军,有偷盗行为,个人品行有缺陷的陈平仍然可以当丞相,足见一般。当然,刘邦也会怀疑部下,但刘邦从不因为对部下的怀疑而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在这方面后世袁绍就是个反面例子。
刘邦也有不足的地方,最大的不足是军事指挥才能。这点不能苛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统治者同时又有着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的无非刘秀、李世民两人而已,而这两人又都是贵族出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说得很明显,刘邦只能带十万兵,即刘邦以自身的军事才能只能成为一个诸侯王,没有办法得到天下。
这跟项羽正好相反,项羽的军事才能足以征服天下,但政治才能却使他只能成为一个诸侯王。对于一个管理天下的君王来说,军事才能并不是必须的,但政治才能绝对是必须的,之所以刘邦获得天下需要军事才能是因为当时是乱世,乱世最终必定是以武力终结的。
刘邦在灭亡秦朝之前之所以一直被项羽压制就在于刘邦集团军事才能不足,没有办法打赢正面的摆开阵势的大决战,在那个时候去打秦军主力刘邦阵营是必输无疑。
刘邦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当被封为汉中王之后一直在寻找一个拥有卓绝军事才能,能代替刘邦指挥军队的人,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找到了这个人,他就是韩信。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但不得重用,于是韩信转而投靠了刘邦的军队。一开始韩信在当一名普通的士兵,因为犯过错被判斩首,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认为这个人很奇特,就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一开始当然不知道韩信有那么高的才华,所以刘邦只封给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汉军的后勤这块是萧何在负责的,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韩信有很多机会见到萧何,在同萧何有过多次交谈后,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华,十分赏识他。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
”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
”刘邦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拜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韩信为大将军,所有军事行动都听韩信的指挥。
当时天下形势是项羽分封了包括自己在内一共二十来个王,想要把天下统一需要重新再打一遍江山,好在各个王都是刚刚封的,基础都不牢靠,来得快去得也快,消灭起来难度远远小于春秋战国时期。韩信先将目光对准了同在关中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势力,刘邦和韩信都知道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内有盛产粮食的关中平原,外有函谷关阻挡对手来犯,是一个非常牢固的补给基地,后来刘邦和韩信在函谷关以东打战,兵员和粮食由萧何源源不断从关中输送过来,最终耗死了强大的项羽势力,这是后面的事情了。
为了取得全部关中之地,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让对手错误估计了进攻方向和防守重心,从而偷袭陈仓得手,从此刘邦正式在关中站稳脚跟,随后韩信又先后灭掉司马欣、董翳和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并不足虑,真正有挑战的是章邯。
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此前只败给过项羽,用一支临时组建的囚徒军都可以横扫项羽之外的义军势力,战斗力非常强,而韩信轻轻松松就消灭了章邯,做到了此前刘邦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事情。此战之后,刘邦集团上下都对韩信心服口服。
在平定关中之后,刘邦势力就走出函谷关,寻求主动消灭项羽,这时候东方的局势仍然很混乱,各诸侯王之间互相攻伐,于是韩信建议刘邦“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这个建议刘邦采纳了,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刘邦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引兵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馀,活捉代相夏说、破代。即以俘获之精兵,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支援正面战场作战。(就是说给韩信一支战斗力不足的军队,然后韩信俘获的精兵全部送到刘邦这儿来,刘邦真会打算盘啊)
无疑韩信的这个战略规划是非常正确的,项羽实力强大,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消灭,即使是韩信指挥,也最多和项羽打一个平手,徒劳无功,战争会拖得很久,这时候不如让刘邦带着精兵拖住项羽,而韩信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快速统一北方,最后对项羽实行包围,这是兵法中的“分进合击”思想。
刘邦和韩信后来的行动完全贯彻了这个战略,最终消灭了项羽势力。这个作战战略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被采用过,叫做“大迂回作战”,虽然经过两千多年,依然适用。
在韩信分进到北方作战的时候,有个叫蒯通的人来告诉韩信“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劝他自立为王,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了,韩信非常感念刘邦对他的提拔和器重,不愿意背叛刘邦。然而,当韩信帮助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刘邦果然猜忌韩信,但刘邦并没有杀了韩信,而是将他由王贬为侯,即淮阴侯。
再后来刘邦的老婆吕后找机会把韩信杀了,刘邦知道消息之后“且喜且怜之”,既对消除了隐患感到高兴又对韩信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
史书上说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笔者认为这一段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时天下已定,陈豨作为一个郡守来造反毫无成功机会,而此时的韩信又没有军权,拿什么搞定长安城?这很有可能是刘邦和吕后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杜撰出来的。
不管到底韩信被贬之后是不是真的有反意,韩信在他最有机会三分天下的时候拒绝了这一提议,选择对刘邦的忠诚,就足以当得起萧何对他的“国士无双”的评价,假若韩信当初真的听从蒯通的建议,那么以韩信的才能和当时的局势,三分天下几乎是必然结局,中国历史也将被改写,汉民族、汉文化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最后,安利一下我的专栏:“南山快评”,一个原创杂文专栏,关注国际局势和台海关系热点话题,偶尔涉及历史或者文化,每天更新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