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的诗 五四青年节的意义何在?
上个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曾经有过一位20多岁的青年教授,可谓少年成名,声威赫赫,居新学领袖,月薪280元。同时期,北大还有一个南方农村来北大打零工的图书馆管理员,也是20来岁,名不见经传,每日为那些不屑与自己搭话的北大娇子们登记姓名办理借书事务,月薪8元。
这个图书管理员,整日泡在图书馆的书籍海洋里,这段时间学问进步颇快,对中国历史见解犹为独到。他也时常旁听那位北大青年教授的讲课,心里很是崇敬这位只比自己大两岁,却见多识广,深谙西方现代之道的海归学者。尽管二人的观点有诸多不同,但青年教授仍然深刻记住了这个独具气质的图书馆管理员。
后来,图书管理员决心回老家创办地方书刊,青年教授给予了很多建议和鼓励。默默无闻的图书管理员在自创书刊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身为文坛领秀的青年教授立即亲笔给予评论支持,使得更多的人发现了图书管理员的见解和才华。
这位青年教授,少年留学美国,仪表堂堂,习得先进思想与意识,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学习西方以图强,他呼唤西方的科学与民主能在中国人心中落地生根。当他参与发起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时,图书管理员立刻在家乡发起运动予以响应。
这位图书管理员,出身农村,纵然文采飞扬,却显得一身土气。他本与同伴一起,欲到欧洲学习深造,却在开船临行前放弃出国。望着远去的邮轮,他没有追逐时代潮流下,这样珍贵的机遇与资本,他在心中愈发坚定:“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
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他们都没有辜负五四精神。这位教授用自己毕生的认知,帮助中国人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这位图书管理员用自己毕生的实践,引导中国人知道自己应该改变什么。
数十年后,在反复震荡的二十世纪行至中叶,中国社会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即将面临一次惊天剧变。握起枪杆的图书管理员,恳切的挽留这位一生握着笔杆的北大教授,希望他能留在大陆。但此时的两人,无论在政治立场、国家前途或思想认知上,都已是天壤悬隔,截然不同。
北大教授去意坚决。最后,图书管理员只淡淡的托人留了一句话给他:“你要不走,我可以让你做北京图书馆馆长。”北大教授闻之笑拒。他明白,世殊时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北大图书馆早已装不下昔日那个籍籍无名的管理员,却足矣困住昔日贵为思学领袖的自己。从此,这位北大教授从中共统战名单上被除名。
这位青年教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推动引发了一次震撼国人认知的青年运动,拉开了中国后帝制时代深度西化探索之序幕,开启由青年人拥护的,革旧立新的新思潮。青年群体的目光从此着重于国家之命运。
这位图书管理员,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领导发动了一次洗荡全民思想的青年运动,落下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最后一抹余晖。国人经此也彻底厌倦了各种主义,青年群体的目光渐渐回归到个体的实现。
这两次青年运动,无论成功亦或失败,堪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由青年舆论主导的国家命运之起始与终结。也许三千年中华信史中,都从未有过这样百年间,由青年群体占据政治舆论方向领导地位的时代。二十世纪,是新的社会秩序定型前,社会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反复调头转向下,青年焕发勃然,崇尚国家主义,左右舆论时局的时代。
有人说,这位北大教授所倡导的新学运动,给了所有青年人以希望。有人说,这位北大图书管理员所缔造的社会,欺骗了所有青年人的希望。但无法否认的是,至今犹在,已然垂老的,那些后一个时代昔日“青年”们,他们大多仍怀念自己的少青时代。
其实,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比之今日更为严重。无论是新青年,还是红小将,他们的思想本出一源,殊途同归。他们寄予着那一代领航者,在青年身上,寻找到重塑历史周期律的社会力量之期望。
但那个独具年轻崇拜气质的时代,终将成为惊艳一现的历史过往。因为再有权力的个体,再有威信的文思,也无力撼动社会阶层框架,固有的惯性力量。当十年乱局结束时,当暮年孤独的图书管理员与世长辞时,二十世纪由青年思想左右国运的时代,也就彻底结束了。
如今的社会,西风虽然尚劲,但该回归的传统也已然回归。这个国家和民族,把渐渐远去的二十世纪那些风云激荡的时代遗产,能留下的都留下了。留不下的,或许今天学会打字先于写字的00后们,还有纸醉金迷的青年精英们,也渐渐感受不到太多了。
现在的我们,有很多的自由去顺着世界攀爬,却没有太多机会去改变世界了。听惯了情歌摇滚的我们,再也无法敏感的理解“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时代味道。我们总以今天作为结果和结论去审视历史,其实我们与历史上任何一代我们轻蔑的古人一样,都未曾逃脱时代的轮回。
站在前人肩头的今人不解,为什么图书管理员要那般折腾国家?回想我们解放前尚年轻的一代祖辈,工农阶层权责意识淡薄,那本就是以文盲遍地,绝大多数人思想昏沉作为起点,于是才有五四开启释放爆发的二十世纪时代精神,家国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否则无法密集完成几次剧烈的社会转型,直到路径依赖,物极而反...
五四精神,是一个即将在新的历史波位上,被遗忘的里程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整个中国转型期的二十世纪之国运和定局,都是五四精神的果实。说它仅仅是一次历史上的游行施压,或一个年龄层的节日,还真是有些狭义化了。
那一代青年追求的理想,百年后今天终于渐进得实现。可是引领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却在历史的记忆中,愈发的模糊,愈发的定格和脸谱化。人们渐渐只记住他们的成败功过,却淡忘了他们其实都是五四精神和五四节点的产物。五四被忽略的价值就是,它是奠基此后中国近百年,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变革的,一场意识层面的先行变革。
在二十世纪里,那些推动青年主导改天换地,革故鼎新的时代弄潮儿中,有一个北大的教授叫胡适,还有一个北大的图书馆管理员,叫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