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和尚小云 【城世绘】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儿

2018-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紫苓说她得了"戏癌",最严重的"症状"就是没戏就浑身没劲,感觉生活了无生趣.那天下午,窗外秋意正浓,天上像薄纱一样漂浮的云容易让人想起往事.83岁的王紫苓坐在窗前,开始诉说她的梨园旧事,几十年的故事如同一出生动的戏,就连窗外的秋色都被她生动的讲述感染,平添了几抹味道.荀慧生和尚小云 [城世绘]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儿王紫苓说:"你们来之前,我正坐着打蔫儿呢,昏昏欲睡,但是只要一说起京剧来,我就会眉飞色舞,精神百倍,我有'戏癌',戏就是我的命."

王紫苓说她得了“戏癌”,最严重的“症状”就是没戏就浑身没劲,感觉生活了无生趣。

那天下午,窗外秋意正浓,天上像薄纱一样漂浮的云容易让人想起往事。83岁的王紫苓坐在窗前,开始诉说她的梨园旧事,几十年的故事如同一出生动的戏,就连窗外的秋色都被她生动的讲述感染,平添了几抹味道。

荀慧生和尚小云 【城世绘】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儿

王紫苓说:“你们来之前,我正坐着打蔫儿呢,昏昏欲睡,但是只要一说起京剧来,我就会眉飞色舞,精神百倍,我有‘戏癌’,戏就是我的命。”

王紫苓小小年纪,在舞台上却光彩照人,无论是《玉堂春》还是《游龙惊凤》,即便是小角色她都演得顾盼生辉。于是,后台有不少人在看过王紫苓的戏后都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是角儿”

荀慧生和尚小云 【城世绘】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儿

京剧在天津的故事,永远都是厚重而生动的。旧时,北京是名伶荟萃之地,外埠约聘“京角”多由天津中转,而南方伶人进京献艺,也愿先在天津露脸。

戏班南来北往的过津活动频繁,故天津曾有“过路班”之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名家演出活动在天津形成热潮,当时还出现过马连良的“扶风社”与周信芳的“移风社”合作同台演出《借东风》《一捧雪》等名剧,开南北联袂之创举。

荀慧生和尚小云 【城世绘】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儿

这样的盛况使天津票友激增,票房林立,这样的氛围,也让王紫苓在与生俱来的唱戏基因之外,有了很好的学戏环境。1932年,王紫苓出生在天津河北区一座普通的院落,她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她在4岁前没有得到过任何京剧方面的熏陶,甚至不知道何为京剧,然而一切的发生都开始于她4岁那年,从母亲手中接过的一张戏票。

那一天,大院里的一个邻居给了王紫苓母亲一张戏票,是晚上在北洋戏院的一场演出。王紫苓从来没有看过演出,知道母亲要带自己去看,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好奇。

人生如戏,当王紫苓第一次在观众席看台上演员粉墨登场,国色天香,他们在台上的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都让王紫苓着迷。回到家里,她觉得自己体内有一种东西被点燃了,她每天都在院子里学舞台上的人,虽然她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唱、怎么迈步子,但她说自己就是发自内心地开心,想唱,而邻居们都说她着魔了。

1953年,王紫苓在北京华北戏院演出《荀灌娘》剧照

就这样模仿着唱戏,8岁那年,王紫苓终于和京剧有了真正的缘分。名旦荀慧生的弟子魏效荀来津,住在弟弟家,他的弟弟恰巧和王紫苓家住在一个大院。魏效荀有一次和邻居们聊天时,得知院里有个小姑娘,是个“戏痴”,没事儿就爱自己比划唱戏。魏效荀就把王紫苓叫到跟前,见她身段天分都不错,便开始教她学戏。

王紫苓从此开了蒙,得空便向魏先生讨教。魏先生见小紫苓是块材料,非常喜爱,特意安排她在茶楼戏院彩唱、票戏,魏先生还亲自披挂上阵,为小紫苓配演角色。王紫苓小小年纪,在舞台上却光彩照人,无论是《玉堂春》还是《游龙惊凤》,即便是小角色她都演得顾盼生辉。于是,后台有不少人在看过王紫苓的戏后都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是角儿。”

1946年,魏效荀带王紫苓到北京拜师荀慧生,彼时荀慧生早已名震四方,而王紫苓却是初生牛犊。第一次见到荀先生,她不娇不羞,大大方方地唱了《铁弓缘》。荀慧生端坐一旁,定睛看着面前这个并没有上扮相的小姑娘,却活脱脱地像剧中的仕女,便放心地收了这个徒弟

成就王紫苓日后成为名角儿的,是中国京剧史上两位鼎鼎大名的大师——荀慧生和尚小云。

1946年,魏效荀带王紫苓到北京拜师荀慧生,彼时荀慧生早已名震四方,而王紫苓却是初生牛犊。第一次见到荀先生,她不娇不羞,大大方方地唱了《铁弓缘》。荀慧生端坐一旁,定睛看着面前这个并没有上扮相的小姑娘,却活脱脱地像剧中的古代仕女,便放心地收了这个徒弟。

那天晚上,王紫苓坐上荀慧生由两匹马拉着的豪华马车,去前门的剧场。荀慧生给王紫苓说了《金玉奴》这出戏的念白,他告诉王紫苓演戏要生活化,要演得像真实生活一样。那晚,荀慧生在台上演了《杜十娘》,王紫苓看着台上先生的演出,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回津后,王紫苓开始了艰苦的组班演出生涯。唱戏此时是王紫苓养家糊口的方式,虽然辛苦,却在艺术上精进了很多,到了1949年,父亲觉得王紫苓可以在武旦方面再深造一些,于是费尽周折,托人引见,进京拜望名重京华的尚小云。

这一次,王紫苓的拜师仪式十分隆重,尚小云的院子里来了200多人道贺。尚先生请了一位名唤“七爷”的前辈坐在太师椅上,王紫苓尊重行内的规矩,先给“七爷”磕头,再拜先生。尚小云告诉王紫苓,要先学老师的德,再学老师的戏。学规矩,学做人,是王紫苓在尚小云那里学到最多的东西。

1984年,王紫苓开始学习写作,发表了一些文章。不久后,王紫苓看到一篇周汝昌先生所写的文章,内容谈及青年时代在大观楼看“小花旦”演戏的经历,并说当年看好的“小花旦”,果然成了京剧名家,就是现在的王紫苓

王紫苓那时的戏迷中有不少名人,其中她和周汝昌的交往,是天津梨园界的一段佳话。

因为家庭贫困,王紫苓幼时没怎么读过书,所以她特别羡慕文化人。1946年,王紫苓在东北角官银号大观楼演出。女花脸尚宝奎告诉她,总有两位大学生来看戏,尤其爱看她的戏,管她叫“小花旦”。这引起了王紫苓的注意。只要他们来,她就演得更加认真、投入。两位大学生和许多演员都很熟,经常到后台聊天儿,他们谈吐文雅大方,为人处世规矩真诚,给王紫苓留下极好的印象。

2011年,王紫苓为学生示范动作

他们看王紫苓练功刻苦,总鼓励她:“你演得像真的一样!将来准能成角儿!”后来,王紫苓离开大观楼“闯荡江湖”,就再也没见到过他们,但每每有人提到大学生,她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那两个人。

1984年,王紫苓开始学习写作,发表了一些文章。不久后,王紫苓看到一篇周汝昌先生所写的文章,内容谈及青年时代在大观楼看“小花旦”演戏的经历,并说当年看好的“小花旦”,果然成了京剧名家,就是现在的王紫苓。

看到文章,王紫苓特别惊讶:难道周老就是当年看戏的大学生?于是,王紫苓辗转找到周老的地址,写信表达感谢并问候。周老很快写来热情洋溢的回信,亲切地称王紫苓为“紫苓艺家、乡友”,说当年看戏的,正是他和四兄祜昌。从此,王紫苓便开始了与周老的通信。

周老怀念家乡,让她拍下大观楼的照片,她特意和家人找到大观楼旧址,可惜已经拆除,只好拍下周边情景,寄给周老。周老来信要听王紫苓演唱,她也想方设法将录音寄去。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周汝昌来津参加娘娘宫纪念大会时,二人见了面。见到这位不一般的老观众、老知音,见到这位一直鼓励她钻研艺业的老师,王紫苓百感交集,落下泪来。

2008年,周汝昌又一次撰文回忆青年时代看戏的情景,他为王紫苓赋了一首诗:“荀派传人在紫苓,大观楼上管弦清,回眸六十年前事,绣幕重温史可惊。”

上世纪50年代早期,王紫苓挑班巡回于京津沪等地,以精到的荀派花旦著称。在舞台上,王紫苓的风采不亚于当今任何一位明星,很多次她演出结束后,戏迷都堵在大门口,以至于她只能从后门走。1956年,天津京剧院成立,第二年,王紫苓回到天津,成为京剧院的著名花旦。

一生为戏的王紫苓给自己定下了很多“台上台下”的规矩。她告诫自己“要台上红,不要台下红”“台上显摆,台下低调”,而不管台上台下,她都讲究戏德。例如,有外地剧团或演员来演出,如果同台演一出戏,王紫苓必定要在台上尽力捧对方。上台亮相不亮全部,精彩的留给外地来的客人,虽然她这样做会被朋友认为是“傻”,但王紫苓觉得自己心里踏实。

今年是天津京剧院建院60周年,天津京剧院以“超豪华”阵容排出了从8月持续到12月的“辉煌60年”系列展演。王紫苓也在参演队伍之列。当大幕拉开,王紫苓和几代京剧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亮相时,他们演唱的不只是京剧名段,也是京剧肌体里的天津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