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诗有哪些 68岁的司马光 如何评价66岁的王安石?只有6个字
南北朝时,大诗人谢灵运被贬,任临川内史,他发现临川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是个好地方,他在临川留下许多足迹。因此唐朝天才王勃才有名句“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没想到谢灵运之后近600年,临川这个地方出了两个大家族,名声赫赫,一家姓曾,以曾巩为代表。
另一家姓王,以王安石为代表。说到王安石,总绕不开三个话题,第一是他的诗词和文学成就,第二是他的变法,第三是他的政治生涯,尤其是他和老“对手”司马光的是非。王安石和司马光,关系到底如何呢?
公元1021年的冬天,天降瑞雪,那一年的雪花特别大,最大的雪花能盖住一朵完整的梅花。临川王家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哭声很大,简直响彻了整个寨子,后来,他变成了“神童”,他就是以“折腾”为名的王安石,他用17年的时间,给宋朝勾画一个“华丽”的蓝图,可惜最后无疾而终。
早在王安石出生的2年前,也是一个冬天,不过没有雪,光山县县令家也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生下来就是天才,诗词文章无所不通,曾因为砸了一口水缸救出小伙伴,而名震京洛,后来又因为编了一本编年体的史书,人皆尽之,这个人就是司马光。
两个神童之间,是没有交集的,有交集的是他们都成为政治家之后。不得不说,宋朝,尤其在宋仁宗前后,堪称文化盛事,除了早年的晏殊欧阳修等前辈,后来的名人如雨后春笋,远超盛唐时期。王安石的文章写的特别好,仕途还算顺利。仁宗嘉佑三年,47岁的王安石进京述职,上书详细阐述了变法的想法。他多年在地方任职,对国家经济、国防和民生的病根了如指掌。因为胸怀家国,才提出如此想法,可惜,宋仁宗没有采纳,但他重用了王安石。
王安石为人太耿直,凡是以“法度”来行事,得罪了很多权贵,因此他趁着老母去世,辞官回家守孝。宋英宗时期,王安石拒绝了朝廷的征召,理由是身体有病。到了宋神宗继位,他亲自给王安石写信,王安石因此才回京赴任。当时西夏和辽国让大宋朝不堪袭扰,宋神宗一心想改变现状,王安石这时又提出了变法,宋神宗认为“大有所为”,开干吧!
王安石的变法,本质上是好的,但是带来了3个问题:
第一,他提出的涉及土地等问题的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因此推动起来很难。他仿佛是一只勇猛的蚱蜢跳到了蚂蚁窝里,被众人撕咬。上层阶级,除了宋神宗,包括太后在内的人,几乎都是反对者。
第二,王安石也是有人支持的,支持他的,都是一些“胸怀大志”的书生,这些人政治经验薄弱,在那些老江湖面前,简直不堪一击。王安石为了获取更多的支持,不得不更多地启用新人,难免有一些投机者,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中饱私囊。最后造成王安石用人不当,其实,王安石大胆起用新人,也都是无奈之举。
第三,王安石的变法策略,本质上是改变宋朝孱弱的现状,说直白一点,就是为了富国。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为了富民。这就是古代变法的局限性,最后不管是商人还是士大夫,哪怕是农民,他们发现自己的利益都被“王安石”拿走了,谈何支持?
通过变法,宋朝确实强大了,再此期间,王安石面临太多的政治斗争,他都挺了过来,可惜的是,宋神宗去世了,没人能罩着他了,太后为了废除新法,请来了另一个大神——司马光。因为司马光从一开始就反对变法,而且在宋神宗面前,他和王安石曾激烈的争论过。
司马光上位后,逐渐废除变法,王安石的心在滴血。滑稽的是,在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时候,原本一些反对变法的人,逐渐看到了变法的好处,开始为王安石说话,但已无能为力。宋朝轰轰烈烈17年,最后回到了原地。
公元1086年的夏天,王安石66岁,最终病倒在江宁。司马光此时已经病重,听闻王安石已逝,非常惆怅,评价6个字曰:不可毁之太过。因为在司马光的心中,王安石是个正人君子。同年,司马光也去世了。两个神童,两个文学家,两个老对手,同年去世,让历史更加丰富。相比于王安石的死,司马光人在高位,享受了不错的尊荣。
小编认为:司马光对王安石的6字评价,比较中肯。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朝为官,虽然在政治上是对手,但二人都是儒学大师,修养很高,除了在政见上有争议,在人品、文学上还是非常尊重对手的。王安石性格直爽,有君子风度,这从他救苏轼一事上就能看出。而司马光,也不是小人,至少,他没有用丑恶的手段,来对付王安石。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心怀家国,舍弃自己,为宋朝之强大而变法,令人钦佩。而司马光,同样作为政治家,虽然在小编心中,他的地位不及王安石,但也是忠君爱国的贤者,只是思想略有保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