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新基础教育 叶澜最新演讲:“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独特性
与会者:特邀专家、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代表等280余人
叶澜教授:昨天因故没有参会,有点遗憾,但是抽空读了大家的论文,感到非常丰富。这次参会的成员既有已经做了十多年“新基础”的团队,又有才做一年半的,还有签约不到半年的,这令人感到我们研究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在多层面呈现出来,这让我很感慨:我们多年一起努力,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刚才两场专题讨论,看不到大家的倦容或厌烦,看到的是因成长而带来的幸福。
班级、班主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解放的时候我小学四年级,可以说班级、班主任伴随我长大。很多老师的名字我已记不清,但是班主任的名字(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都记得。关于班集体、班级研究,也不是全新的问题。
优秀的班主任也不少,在座陈镇虎老师是代表,而且他带领了一个班主任研究团队。我们心中尊重的班主任,上海的有毛蓓蕾老师,南京的有斯霞老师等。好的班主任有一些基本特点:首先是爱,爱这项工作,爱学生,无论是在“新基础”的班级建设中,还是在原来的优秀班级里,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爱的情感,不可能有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
第二,因为有爱,所以想方设法,努力改变班级和学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班主任往往有以下几类:一,善于把落后班级转变为优秀班级;二,善于转化后进生或困难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情感,使别人眼里没有希望的学生发展起来;还有一类,“招”很多,学生喜欢,因为个人性格、素养,和学生交往的技能、智慧等,深受学生欢迎。
只是“管”学生的班主任,往往容易被忘记。
“新基础”不是否定原来所有成功班主任的经验,“新基础”班级建设究竟“新”在哪里?“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独特是什么?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讲的主题。
所谓“独特”有两种型态:一种是一般的特殊化,一般在特殊中呈现出独特、个性化的具体形态,这并不否认一般,一般是普遍规律,规律不是刚刚呈现出来的东西,人们一直在探索一般规律,但是“新基础”有独特的载体和表现;另一种是以前没有,我们新提出来的独特性,这里又有多种型态:一种是过去没有做过;一种是过去做了但是没有系统化;还有一种是过去缺一点,我们补充、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化。
大家要做“新基础”,首先要明白“新基础”的独特性。有的老师、班主任会觉得:我原来做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新基础”?所以,需要讲清楚“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究竟独特在哪里?
大家在讨论中很关心班级是什么,到底是行政班还是教学班?李(家成)老师提出了教育班的概念。学生最初进入学校,一定会按某种因素组成行政班,这是客观存在。过去的毛病是把班主任的工作窄化为行政工作:“管好你的班”;科任老师面对捣乱现象,常说的是“报告你们班主任”。
这说明大家把班主任看作是班级管理者、大家长,对班级问题要负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政班?从历史源头上讲,班级建制产生在近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分班教学。
一个老师讲课,对一个年级、班级的学生产生批量效果,这是教学的规模化,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建班,有工业化的痕迹。工业化以效率为核心思考一切问题。“教学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正常的。
现在的改革,强调个性化,提出“走班制”,弱化行政班,强化分层走班,认为走班可以发展个性。但是我认为:选修和走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选修强调个性化选择,但是走班是把成绩分类,强化的不是个性化,恰恰强化的是智育第一,强化的是知识第一,强化的是考试成绩第一。
不是以混合批量生产的方式,而是以成绩高低决定在哪个班,精细批量生产的方式,以求更高效的教学成绩。所以有家长因孩子被分到差班而生气。现在,有很多漂亮的口号,但是实际行动所追求的并不是口号。
“班集体”是我们学习苏联引入的一个概念,是孩子与同龄人一起度过某个年龄段,班集体有它的问题,如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把集体和个人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
我们强调班级集体有精神生活,学会共同相处,是学生实现社会化,成为公民必要的措施。刚才齐(学红)老师讲班级有精神生活、思想和情感交流。现在,“同学会”越来越多,长久的集体相处确实会培养精神生活,群体合作和情感。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初中后期到高中阶段,许多话不愿意和爸爸妈妈讲,但是愿意和同学讲,情感的发展主要是班级同学相互影响,还有好的老师的影响。
教学班有道理,班集体也有道理,但是“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不是有了班级就有集体,而是强调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一起使班级成长、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有利于每个个体健康、主动发展和呈现自己个性、特长的大的“生命场”。
我们努力做的不是集体和个体的对立,我们要的是个体成为优秀集体的重要构成,每一个人个性的丰富化是集体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好的集体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台,而不是障碍。“新基础”难就难在这里!“新基础”的大量转型,就是在思维方式上把原来的二极对立化为二极沟通,最后二极融通!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二极对立。你想着对立,你看到的就是对立;你想着沟通,你就能努力融通。有没有融通,生活大不一样。
“新基础教育”在整体上的创造和努力,不是看不到二极,而是努力把原来对立的二极,找到沟通点、结合点和融通点,让融通带来更好的发展。比如“教学”,原来是教师主导,现在讲学生主体,先学后教。“新基础”不是这样简单思考,教学之难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真实互动,通过真互动推进、提升发展,而且是每个参与其中者皆有发展,教师在互动、打开、提升和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智慧。
在这里,“新基础”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改变是我们关注“情境”,强调“生态”。具体的教育、教学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发展的,不要离开情境讨论抽象概念、讲大道理,所以“新基础”既讲道理,又进入实践。何谓智慧?智慧和知识有什么不一样?和智力有什么不一样?智慧就是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点,而是需要综合。
智慧型教师需要经验,需要实践,实践是产生智慧的地方,所以我们“生命·实践”教育学既关注生命的价值,又关注实践的意义。没有实践不可能改变世界,也不可能改变人的生存和发展。
刚才的发言中,有把教研方式直接搬到年级组、班级活动研讨的,是否可以这样做?哪些可以迁移,哪些不可?我觉得不能简单平移。所以,我要讲班级建设独特在哪里。刚才李(家成)老师、庞(庆举)老师都讲到概念区分的问题,提升理论自觉要从抠概念、抠重要的概念开始,不是随便就说,也不是习惯怎么说就怎么说,思维的严密性在比较、区别中得到提升。
下面,我加快速度,讲一讲“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独特性。
独特的定位
首先,是“新基础”的定位。“新基础”是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班级建设是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重要构成。不要离开大的整体转型,而是要在系统变革中思考班级建设。“新基础”是从以效率和利益为本的工业社会转向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中的学校变革。
要在“以人为本”的巨大社会转型中思考学校教育改革问题。未来中国的希望,取决于当下的教育改革。“新基础人”首先要明白“新基础”的目标在哪里,艰巨在哪里,要改变自己对学校教育任务的认识。
第二,班主任角色定位: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班级建设和每个学生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实现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来,班务依然存在,但是要发动学生共同承担班务,而且不必要的班务越来越少。
以上是两个定位:班级建设在整体转型中的定位,班主任自己的角色定位。这是“新基础”的独特。
独特的策略
(一)第一个策略:“在成事中成人”
当前,教师培训的大问题是不贴地,把老师调出来上课,“新基础”做的恰恰是贴地,在成事中成人。要把整个学校生活世界变成教育世界,把教育融入整个学校的生活世界中。有此观念,则处处有事可做。可做之事有:
1.班级日常生活中的事。我们从抓小岗位开始,班级即我家,人人在班级中有存在感、责任感和合作感,未来公民就在此过程中养成!现在,“新基础”提出的口号是“创造学校新生活”,学校是充满和饱含着教育精灵的地方。有此思想,则许多事情可做。
2.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事情,班级发展中出现的事情,学校全局意义上出现的事情。成长是很丰富的,潜流涌动,老师不要只关注“懂了吗”“得几分”。
3.社会生活。要让学生懂得政治大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是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也是其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在此,我特别强调“底线”。当前,德育的问题是底线不清楚,高线被架空,中间被忘记。老师容易盯着优秀生和后进生两端,班级里大量的中间生往往被忽视。
其实,我们要关注的最大多数的恰恰是普通孩子。优秀生,你不要挡他;困难的你给他温暖。教育是最平常之事,教育面对的大多数是平常的儿童。所以要会研究平常,让平常呈现出内在的不平常。每个平常都有其独特。教育要创造条件,让平常中的独特性呈现出来。
4.自然世界。教育在太长的时间里丢掉了自然,我们必须把自然寻找回来。人是自然之子,从小要对花草树木有感情,对蓝天白云有感觉。
有了上述意识,人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班级的可为之事。
新基础的“成人”包括成儿童和成教师,而且有“成人”的新标准,学生是时代新人的要求,教师是新型教师的要求。
这是第一条策略:“在成事中成人”,无此,做不好“新基础”。
(二)第二条策略:滚动推进、分层提升
曾有人责问:“新基础”讲民主,为什么分梯队?分梯队,不是分等级,而是承认发展有差异,不能齐步走。梯队是目前的发展状态,梯队在过程中会动态变化。每个人都要在原有水平上朝前走。为此:
1.唤醒自己。自问:我还可以朝前走吗?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发展空间。
2.改变教育就是苦和烦的观念。如果关注成长,教育就变成师生都快乐成长,从“苦”和“烦”变成“乐”和“长”。有此信念,就会愿意改变自己,投入变革。
3.支持系统。“新基础”的独特支持系统是在研究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智慧型教师团队的成长。“新基础”关注每个学生,也很在乎每位教师。我们在乎的不是你的现有水平,而是你求生长、求发展的心,懂得生命即生长、发展这个基本道理的心。
因为成长而不断改进,为社会做贡献,而且感到自己因生命的成长得到幸福,这才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自己活出来的。“新基础”希望每个教师都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我最在乎的,因为我自己也是老师。
存在感不是别人是否关注,而是自己一天天活得好。用孔夫子的话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我特别提醒:我们“新基础”学校,不要以外在评价、得多少奖为评价标准,这些可以算,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名利越来越少,内心的丰富越来越多。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支持系统是有智慧、有品味、懂生命价值的教师越来越多。而且因为自己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生命更负责,更珍爱比自己幼小、年轻的学生之生命,意识到自己对其生命成长负有一份唯有教师、唯有班主任才承担的独特责任。
在此意义上,我们是理论与实践互动,而且是在研究实践中,多元、多重、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互动。大家可以去找找:在中国、在国外,哪里还有这样多元、多重、多层次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研究团队,在研究和实践中互动,而且是为了创造智慧型教师个体和智慧型研究共同体。一旦发现,请告诉我们,我们好好向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