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和周汝昌 如何评价周汝昌先生与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纷争?

2019-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讨论周老和冯老的红学纷争,对红学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纷争是基本路线的纷争.因而我回答得要稍细致点,也让网友更多了解一点什么是红学.讨论之前,我先看了知乎网友分别对周汝昌和冯其庸两位红学大家的评价.有意思的是,对两老各自的评价,支持率最高的回答都是否定大于肯定.冯其庸和周汝昌 如何评价周汝昌先生与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纷争?先看"匿名用户"对周汝昌先生评价的回答:就"红学"的研究派别来分,周汝昌先生是属于"曹学门"的.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讨论周老和冯老的红学纷争,对红学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纷争是基本路线的纷争。因而我回答得要稍细致点,也让网友更多了解一点什么是红学。

讨论之前,我先看了知乎网友分别对周汝昌和冯其庸两位红学大家的评价。有意思的是,对两老各自的评价,支持率最高的回答都是否定大于肯定。

冯其庸和周汝昌 如何评价周汝昌先生与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纷争?

先看”匿名用户“对周汝昌先生评价的回答:

就“红学”的研究派别来分,周汝昌先生是属于“曹学门”的。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曹雪芹本人及曹雪芹的家世,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诸多文坛大家的陨落,慢慢地这条研究道路就被周汝昌先生发展成为了刻意的求证与考据——从曹雪芹本人及其家族去研究红楼梦。

冯其庸和周汝昌 如何评价周汝昌先生与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纷争?

这是一条歪路,考证出来的也都是一些很扯淡的说法,而这也正是现在那些所谓“红学界”的专家们所面临的现象:他们研究出来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臆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及学术价值。

再看”金相玉质红楼美“对冯其庸先生评价的回答:

冯其庸和周汝昌 如何评价周汝昌先生与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纷争?

冯其庸及其所代表的官方的(或谓主流的)红学界,如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学刊》等,长期以来凭借其体制内的、行政上的影响力,几乎控制着官方舆论对当前《红楼梦》的认知,而被主流红学界所指斥为妄图与冯其庸及其孝子贤孙“抢码头”的周汝昌,自1980年代后便被主流红学界忌惮、排斥、压制,至死都被迫游离在主流话语权之外。

问题是,周汝昌在治学上的成就显然比冯其庸更具说服力。无论是作为胡适的学生、俞平伯的同侪,还是红学界扛鼎之作《红楼梦新证》的作者,周汝昌都是中外红学研究无法绕行的磐石。

在近一二十年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周汝昌也凭借其浑厚的国学功底、高龄却惊人的高产,锻造了其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

说”否定大于肯定“其实是客气的说法,更准确点说,基本上都是否定的。不过,网友在否定冯其庸先生的同时却拼命地肯定了周汝昌先生,这也是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这说明周汝昌先生在红楼读者的心目中还是有人缘的。我百度了一些两位红学大家百科词条截止于今天的点击量,冯老:262668,周老:1083453。两个数字比我预期的都要低很多,一个影视明星一周的点击量甚至都可以超过他们。

周老比我的预期更低一些,作为唯一的红学泰斗,怎么也能有几百万吧,可惜没有。无论怎样,冯老与周老相比,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通俗一点说在知名度上不是一个级别的,知道周汝昌的多,知道冯其庸的少。

一、红学三代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周老生于1918年,冯老生于1924年。新红学分三代,作为红学泰斗的周老是第二代红学集体的核心,作为任职数十年中国红学会会长的冯老是第三代红学集体的核心。

第一代:胡适先生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他无疑是第一代红学集体的核心,其追随者和支持者是俞平伯、顾颉刚,以及众多的民国学者们。他们的红学兴起于约一百年前。

第二代:周汝昌,及生于1910年前后的吴世昌、吴恩裕、王利器等等众多学者们。他们治红学约在1950年前后的70年前。

第三代:冯其庸,及生于1930年前后的李希凡、蔡义江、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梅节、赵冈、胡文彬,以及生于1922年的戴不凡,等等众多学者们。他们是的红学成就主要在上世纪70年代到世纪之交。

新世纪以来,红学家们被更多的普通读者所认识,但另一方面,从刘心武先生开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光芒被“民科”红学研究者们被遮掩,屡屡被抢风头,红学纷争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二、红学三派

第一派:曹雪芹自传派,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家属于这一派

这一派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己的故事,即“石头”=“石兄”=“顽石”=“宝玉”=“玉兄”=“作者”=贾宝玉=曹雪芹。

周汝昌先生将其发展为曹雪芹写实自传派,即《红楼梦》中有关贾宝玉的几乎每件事,都是曹雪芹所亲身经历过的。

但后来发现的史料证实,曹雪芹年少时的家境很凄惨,12岁曹家被罢官,不久被抄家,他在南京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之后在只有十七间半房子和三对仆人的北京长大,与贾宝玉完全不相符。周汝昌的解释是:1727-1735年期间,曹雪芹的叔父曹頫坐牢,但1736年乾隆上台后,身为六品官的曹頫出狱后官复原职,曹家突然又发家了,马上在北京建了大观园,就是今天在北京仅次于故宫的恭王府,曹雪芹在这个大观园中快乐地生活了三年,三年后再次被抄家,之后才完败,《红楼梦》的故事就发生在曹頫出狱后的“这三年”中。

但史料中无任何曹頫复职等等的记载,相反只有曹家三百多两银子还不上被豁免的记载。周先生及刘心武先生二人辩称,历史资料本来是有的,都被乾隆给销毁了。

这就是周汝昌先生在中国红学会不受待见被主流红学所排斥的原因,但他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名人效应,所以有人缘儿。这同样也是周老的追随者刘心武先生遭受红学会的集体炮轰,和很多读者稍稍了解一点红学之后就会大呼上了刘心武的当的原因。

在红学的江湖上,周汝昌更像一个孤独的独行侠,尽管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拥趸,网友评价其“民间的巨大影响力”,“民间”二字很重要。然而,不但红学会排斥他,同一派的俞平伯同样也瞧不上他,周老为此怅憾终身,红学界有一篇文章叫《研究红学错综复杂,俞周两人七世冤家》,由标题就可见一斑。

同一代的比周老资格更老的吴世昌先生也看不上他,有研究者评价“他们彼此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国学大师王利器对周老更是极尽斥责讽刺挖苦之能事,都用上了“数典忘祖”这样的词。也就是说,在专业红学领域,周老在第一、二、三代中都是处在对立面,被边缘化的。他不是和冯老一个人的纷争,而是和整个红学学术界的纷争。

周汝昌先生研究的不是学术,他是位文人,他和刘心武先生一样,编的是故事。

当然,周老之爱史湘云,如同刘心武之爱秦可卿一样,都为枯燥的红学添加了不少乐趣。

第二派:曹雪芹天才想象派,今天中国红学会多数的红学家属于这一派

这一派认为,周汝昌、刘心武的说法完全是捏造史实的无稽之谈,小孩都不会相信。他们的抗议使得刘心武的《百家讲坛》停而又播播而又停。这一派的观点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没有原型,是曹雪芹根据父母辈讲的故事凭自己天才的想象力写成的,写的并非自己的故事。应该说,在曹雪芹无法“作者曾经”的情况下,这种解释是较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毕竟这一派没有编造史实。

可以说,冯其庸先生长期作为中国红学会的总舵主,他把握住了红学发展的大方向,没有像周汝昌先生那样弄出诸多的闹剧。

在具体的学术方面,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对版本,对曹雪芹祖籍等等的考证和判定上,冯其庸先生比周汝昌先生更理性。例如,曹雪芹的祖籍,两次修订的人家曹雪芹曾祖父的《曹玺传》上明明写着”辽阳“,周汝昌偏偏要模棱两可地考证出是丰润。

第三派:作者非曹雪芹派,戴不凡等少数红学家和众多的红学研究爱好者属于这一派

说红学没有弄出诸多的闹剧是不确切的,其实自1979年戴不凡先生发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而否定曹雪芹著作权开始,关于作者研究的闹剧不断,以致到今天研究出了六七十位作者。

正如和多数人对周汝昌的印象感觉还不错一样,多数人都感觉质疑和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完全是一些研究者的无理取闹,实际上这个感觉也很不准确。闹是有原因的。这一派认为,曹雪芹作者说的证据中的矛盾太多,很多证据都能够证明他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我举一些例子:

1、 袁枚证据的矛盾:胡适先生将曹雪芹判定为作者是以袁枚的记载为主要证据,袁枚是说“曹子雪芹”写了《红楼梦》,但他说的雪芹是曹寅的儿子,且是百年前在秦淮河边作诗的曹寅的嗣子(曹頫)。

2. 说曹雪芹著《红楼梦》的都不认识曹雪芹,认识曹雪芹的都没说他写过《红楼梦》。

3. 裕瑞的舅舅明琳是曹雪芹的好友,裕瑞很了解曹家的底细,连曹雪芹长什么样,爱吃鸡还是吃鸭他都知道,他称曹雪芹只是使《红楼梦》”愈出愈奇“的批阅增删者。

4.《红楼梦》唯一带署名的版本甲戌本上,每一页中缝都在《石头记》书名下面署有“脂砚斋”这个名字,共240多个。这是中国古代所有文献古籍中的一大奇观,每页都有作者的署名。当时曹雪芹还活蹦乱跳地活着,十年后才去世。红学界公认脂砚斋不是曹雪芹。

5.小说大观园中的故事,是“作者曾经,批者曾经”,“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作者痛哭,批者痛哭“,“有是语,有是事”,“此语余亦亲闻,非编有也”,“凤姐点戏,脂砚执笔”,“实写幼年往事,可伤!

”“形容余幼年往事”,“批者亲闻目睹,作者亲历之现成文字”,“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曹寅书斋)故事!”“谁说的出?经过者方说得出!“非身经历,岂能如此触处成趣?”“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 但曹雪芹无法”曾经“,无法“经历”。

6. 脂砚斋在《凡例》、《楔子》中称作者是在”半生潦倒“、”半世亲见亲闻“、”一生惭恨“的经历之后动笔写的书,”半生“、”半世“在小说中都是指五十岁左右的人,如甄士隐、王夫人。王夫人:“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

”但曹雪芹开始写书却要在二十几岁。二十弱冠刚成人,正是刚走向社会初出茅庐的年龄,如何就慨叹自己"半生潦倒"、“一生惭恨"?

7.脂批中,”石头即作者耳",石头、石兄、宝玉、玉兄是同一个人,都是《石头记》作者,也即作者就是贾宝玉,雪芹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裕瑞也说,宝玉不是曹雪芹,而是其叔辈人。活在世上曹雪芹的唯一的叔辈人是曹頫。

8.小说中“四月二十六日,原来此日未时交芒种节……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在整个清朝三百年间,只有一个年份的“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交在“未时”,那就是康熙四十五年的1706年,并非周汝昌先生所论定的1736年(见前文,周老称该年曹頫在北京建大观园恭王府,并认为曹雪芹该年正好与贾宝玉一样十二三岁)。

1706年正是曹雪芹之叔曹頫十二三岁,曹雪芹之姑也就是曹寅长女出嫁为妃的那一年,康熙1705年和1707年连续最后两次南巡,脂砚斋:“借省亲事写南巡”。

同时,后来被袁枚买下改建为江南名园”随园“的曹家花园也在1706年前后建成。裕瑞称:“宝玉者,系其叔辈某人”,”元迎探惜,皆诸姑辈也“。互相佐证。

9.《红楼梦稿》的修改前的原文证明,作者不会北京话的准确发音,如将“宁可”写成“能可”,“转眼”写成“展眼”,“专”写成“端”,“自”写成“是”,“碰”写成“蹦”,“不想一头就蹦在一个醉汉身上”,“都”写成“多”,“你多长这么大了?”等等,说明原作者很不精通北京话。这是多年老吴侬的口音怎么改也改不掉的原因造成的(戴不凡语)。同时《红楼梦稿》的封面上盖有”江南第一风流公子“的印章。

10.脂砚斋称呼作者为“兄”,但却”命”雪芹。

11. 脂砚斋称作者见过康熙南巡,康熙南巡时,曹雪芹还没出生。

12. 脂批中,曹雪芹死了,作者”石兄“还活着。

....... 同时,曹雪芹著作权的所有证据都不是充分证据,都可以用他是重要的使《红楼梦》”愈出愈奇”的第二作者和“传书人”的身份来得到解释。

三、周汝昌VS冯其庸

从对小说和脂砚斋批语(脂批也是小说的一部分)的理解上来说,坚持了胡适先生的“作者自己是贾宝玉”,周汝昌先生是对的。

从在学术证据上没有胡编乱造来说,冯其庸先生更对一点,周汝昌先生在这方面完全是负面的。所以,我还是更认可冯其庸先生一点。

然而,冯其庸先生领导下的红学会漠视作者“自譬石头”、“亲见亲闻”“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等事实,否定了《凡例》和脂砚斋的《红楼梦》故事作者经历说,纯属为了照顾生不逢时的曹雪芹。这一点上很不学术。

从真正的学术角度来说,假如《红楼梦》作者真不是曹雪芹,两位红学大家都得半夜咬着被角儿哭,谈不上什么纷争不纷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