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近期新闻 “新圩阻击战”中的李天佑
核心提示:长征途中,桂林人李天佑在灌阳境内指挥了著名的“新圩阻击战”,守住了湘江的第一生命线,有效地保护了党中央,保护了红军渡过湘江。
长征途中,桂林人李天佑在灌阳境内指挥了著名的“新圩阻击战”,守住了湘江的第一生命线,有效地保护了党中央,保护了红军渡过湘江。
在今天灌凤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着一系列新圩阻击战的遗迹,这些都与这场战争的指挥者李天佑分不开。李天佑,这位从临桂六塘圩小江高陂寨走出的贫苦农民家的孩子,从13岁开始当兵打仗,先后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广西剿匪,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各个时期。
而新圩阻击战的成功指挥,让年仅21岁的李天佑一战成名,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灌阳县文史专家文东柏给记者讲起了新圩阻击战的前前后后。
李天佑和警卫员塑像
桂林日报记者景碧锋
1934年11月26日,李天佑和钟赤兵率第五师的十四团、十五团3900余人行至灌阳文市附近,接到军团部电报,立即赶赴灌阳的新圩阻击国民党军,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3天至4天”,保证红军左翼安全,掩护中央机关纵队过江。
当时,正值长征途中,红军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正向湘江日夜兼程地前行。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战略意图,遂调集25个师编为5路军,沿湘江两岸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漓江以东地区。然后利用湘江作为天然障碍,左右夹击,在兴安、全州、灌阳等地将红军一举歼灭。能否突破湘江,冲出国民党军重围,这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
李天佑和政委钟赤兵、参谋长胡震等人来到了距离湘江一百多里外的地方,根据地形认真部署了兵力。一条公路(公路是恭城、灌阳通往全州的必由之路,新圩往北无险可守)从山两边的丘陵穿过,利用满山的松树和灌木丛作掩护,李天佑布置十五团在左翼,十四团在右翼,其他相关部队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情报显示,李天佑两个团三千多人面对的是敌军两个主力师和一个独立团一万三千余人。特别是长征以来,红军连续行军,部队减员很大,这一路红军方面的军事防御几乎没有。
敌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办法尽快赶到新圩,阻止红军渡河。敌人在猛烈炮火、机枪的掩护下,向红军猛扑。红军成排的手榴弹也在敌军中爆炸了。第一天战斗就在这样持续不断中僵持,敌我双方的伤亡都很大。
为了确保军委纵队和主力红军抢渡生命线,面对数量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李天佑坚定沉着指挥部队,凭借有利地形奋勇抗击,战争打得极为激烈,整个战场场面也极为惨烈。
由于我军伤亡惨重,团长、政治委员,营长等多名人员伤亡,敌军又有一部分兵力从侧翼翻山迂回过来,致使红军腹背受击,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
也就在这时,军团的电报一直传来,要求李天佑“继续坚持”。面对惨重的伤亡,中央的命令,李天佑不得不咬牙硬撑。
此刻的李天佑已经整整抗击了两天,中央纵队还在过江。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得不多了。
到了29日,敌军在飞机、炮火的支援下投入战斗,以1个师打我1个团,战斗更加激烈。多名红军指挥员战死牺牲,红军伤亡惨重。
战到此时,红军几乎弹尽粮绝,不得已李天佑命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 炮楼山阵地。30日,第五师继续抗击,敌军一波又一波地进攻。战至该日午后4时,李天佑接到命令:中央机关及军委纵队已全部渡过湘江,第五师撤出战斗,将阻击任务交给第六师。李天佑拿着电报,面对残阳如血,尸横遍野的战场,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即便是到了如今,新圩当地的老百姓仍然记得,当年数以百计的红军死在战壕里,因没有时间掩埋,就直接把土拉下来,将尸体埋在战壕里。
经此一役,第五师团、营、连干部几乎伤亡殆尽,3000多人的部队打得只剩1000多人。渡过湘江后,红五师缩编为一个团。这是李天佑一生中经历的最严峻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也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以至于36年后的1970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广州留园遇到李天佑时还感慨万千地说:“是你们挽救了中央‘红色纵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