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事件 听英若诚讲那过去的事情

2018-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英若诚先生的身体现在愈来愈好---前不久他来天津客串了老年人题材的电视剧<活个精神头儿>,最近又为英壮导演的一个描写律师的电视剧的开机仪式剪了彩,英老自嘲地对记者说:"咳,你看我净干这些个无聊的事."英若诚事件 听英若诚讲那过去的事情客串一两个角色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英老先生来说,只要身体吃得消,那确实是再轻而易举不过了.英老告诉记者,对他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在今年春天,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将他翻译的8部戏,以英汉或汉英对照的形式,在国内出版了,包括他翻译的世界名著<

英若诚先生的身体现在愈来愈好———前不久他来天津客串了老年人题材的电视剧《活个精神头儿》,最近又为英壮导演的一个描写律师的电视剧的开机仪式剪了彩,英老自嘲地对记者说:“咳,你看我净干这些个无聊的事。”

英若诚事件 听英若诚讲那过去的事情

客串一两个角色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英老先生来说,只要身体吃得消,那确实是再轻而易举不过了。

英老告诉记者,对他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在今年春天,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将他翻译的8部戏,以英汉或汉英对照的形式,在国内出版了,包括他翻译的世界名著《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上帝的宠儿》、《哗变》、《芭芭拉少校》;译成英文的中国戏剧《家》、《十五贯》和《茶馆》。

英若诚事件 听英若诚讲那过去的事情

英若诚先生说:“这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这是我10年的工作成果。”

也许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是件大事,一位翻译家、导演、演员,一个人翻译了这么多戏,不仅翻译出来,而且组织上演,自己还亲自导演或出演,如此重任恐怕除了若诚先生无人能够承当。

英若诚事件 听英若诚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次出版的书中,有5部英译汉剧作,其中有的已有了中文译本,英老为什么还要重新翻译呢?

“是啊,我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再来一遍呢?”英先生直言不讳地说:“这里面的难言之隐就是,这些现成的译本不适合演出,因为有经验的演员都会告诉你,演翻译过来的戏,要找到真正‘口语化’的本子多么困难。戏剧语言要求铿锵有力,切忌拖泥带水。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大臣之口说:简练,才华之魂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的很多译者,在处理译文时,考虑的不是舞台的直接效果,而是如何把文中的旁征博引、联想、内涵一点不漏地介绍过来,而且我们要翻译的原作名气越大,译文就越具有这种特点。

如果为了学术研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舞台演出,观众想听到‘脆’的语言,巧妙而对仗工整的、有来有去的对白和反驳,这在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中可以说俯拾皆是,作为译者,我们有责任将之介绍给观众,因此口语化和简练就成了戏剧翻译中必须首先考虑的原则。

”英若诚先生说,在自己翻译的作品里,几乎没有译作中常见到的倒装句,没有翻译电影里的语言零碎儿,他的译文通篇是上口的舞台口语。

说到英若诚先生为何如此精通英文,“洋”气十足,这还要从他的祖父英敛之说起,那是一位正直的满清知识分子,他认为学习西方,才能拯救国家,并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使之成了当时华北第一大报,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12岁就被英敛之送到了英国,一去就是十几年。

英若诚说:“我祖父要全盘西化,那是很执著的,闹了不少笑话。他在天津办《大公报》,住在四面钟附近,当时中国人极少有穿西装的,也没做西装的,我祖父想提倡穿西装,找了日本裁缝做了一套西装,勇敢地穿上从四面钟到劝业场那一带转了一个大圈儿,为的是叫人看,向长袍马褂挑战,回到家觉得特别累,身上挺别扭,脱下西装一看,原来连衣服架子一块儿穿身上了。”

诸如此类的笑话还有很多,比如英敛之要全家都穿西服,苦于弄不清西方女性服装的样式,托人到哈尔滨买来一身礼服,还请摄影师到家里拍了照片,放大后挂在客厅里,英若诚幼年还见过,后来才知道那礼服不过是俄国人的睡衣。

英若诚笑道:“我爷爷的‘全盘西化’思想当时就寄托在第三代,也就是我这一代的身上了。”

英若诚的父亲12岁被祖父送到英国,语言不通,一切从头学起;英若诚12岁时被送进教会学校,那里全讲英语,他也要从头学起,英若诚在天津圣路易中学艰苦地学习了5年,毕业时他以出色的成绩可以免试进入世界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因为圣路易中学的毕业考试,就是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英若诚当时为了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进了清华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中共北平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并组织同学进行各种戏剧演出。

北京人艺成立后,当时北平的地下党成员成了人艺的领导,他劝已经大学毕业的英若诚辞去已分配的外事部门的工作,进入北京人艺,从此英若诚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半个世纪过去了,英若诚已从刚进人艺的“洋学生”,变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说:“现在大批年轻人热心学外文,这使我回忆起50年前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学校和老师都很重视戏剧课中的戏剧排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努力去钻研剧本,揣摩人物当时当地的心情,寻找恰当的逻辑重音和习惯重音。

我一生由此受益匪浅,这次收集的这个集子,之所以采用了中英文对照本,就是想告诉大家用剧本学习外语这个路子,这对急于提高外语水平的青年人可能会有些帮助。”

英若诚先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和翻译家,他这种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精彩译本。新报记者方方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