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13】中国历史文人轶事:嵇康的魅力人生(嵇康)
《世说新语》有言:“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嵇康的好友山涛赞叹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可见嵇康的颜是有目共睹的。
二十四岁那年,嵇康带着他的成名作《养生论》,前往洛阳,不久,名动京都。人们开始兴奋地传说:“真名士如何?去看看那位写下《养生论》的嵇叔夜,你就明白了。”
成名来得如此之快,几月间,他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超男”。
后来,他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抄写经书,三千学生都为之倾倒。
这颜值,这风度,放在今天也必定受到万千迷妹的追捧,更何况他还才华卓著,满腹经纶。
鄙视权贵,隐于竹林
魏晋时期,“退隐”是一种避开政治斗争最便捷途径,嵇康自然也向往着隐逸之途。大自然没有官场中的污浊和尘世间的嚣杂,对于他的高洁心志来说,这是最能取得和谐共鸣的环境,因此他留连忘返,乐此不倦。嵇康承袭道家虚静淡泊的思想,以超脱的襟怀,深邃的哲思,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赋予自然丰富的主观情感,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心灵境界,同时将玄学的命题转化为时代的审美思维,形成一代清峻、渊远的玄学风致。
他鄙视权贵,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莫过于钟会事件了。
钟会身出名门,“敏慧夙成,少有才气”,而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俨然一个天才级的“政治人物”,但是嵇康拒绝与这样的人交朋友。钟会倾慕嵇康的才情,对嵇康敬佩有加,甚至是到了不敢与之面对面交流的地步。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当初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后来做了高官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看了钟会一眼,理都不理,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
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终是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决定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这次造访觉得丢了面子,怀恨在心。这就直接演变成了日后钟会向司马昭进谗言的动机。
绝交山涛,广陵绝响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他的朋友山涛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在他要另某高就的时候,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是一封很长的书信,信中有些话让人听了未免有些寒心。
正因为如此《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师心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在一千八百多字的篇幅中,与其说嵇康在羞辱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就这样,这两位昔日的好友了断了一切,嵇康与山涛绝交了。
钟会出于嵇康的记恨,向司马昭陷害嵇康,司马昭下令处死嵇康。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他们的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 (《广陵散》并不是嵇康独作,而是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说完后,从容就戮,时年三十九岁。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
有人说魏晋以后的时代,再没有一个如嵇康般饱满、健全的生命,在这个局促的世界上从容地展现。站在已经距离嵇康的时代一千多年的如今,他的人生对后世之人依然充满了吸引力。我们崇拜他的举止、他的气度甚至他的生命。这种漫长而坚定的存在感暗示着我们:在他的生命里存在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东西,使他得以穿越千年的历史,永远印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