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简介 清明节的来历 介子推感人至深的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的活动主要有两个主题:扫墓祭祖和踏青。
据史料记载,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那么,如此历史悠久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大家也是众说纷纭,但其中有一个主流版本的故事,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宝贵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企业中也是一样,所有员工为了一个理想和目标去奋斗是应有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为了贪图个人的回报。但是也请领导者记住大家的贡献并及时给予鼓励,不要让那些真正为了企业付出的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