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义乌一中 义乌籍诗人冯雪峰的红军长征故事
今年10月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历久弥新的红色史诗。义乌籍无产阶级文艺评论家、作家、诗人冯雪峰从1934年10月21日开始长征,至1936年4月20日,党中央在陕西瓦窑堡派遣他去上海工作,整整一年零六个月,545天。
早年,笔者从中央档案馆红军长征战史资料中查阅了大量有关冯雪峰的资料,现简要整理成文。
夜深敲门送欠款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向湘西进军,开始长征。冯雪峰是个文化人,长期在北京、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文化活动。1933年前后,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先后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中共上海局文委书记的冯雪峰,于1933年12月,由中共中央决定调离上海,到中央苏区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1934年1月,他在瑞金列席了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不久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执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朝夕相处。
长征初,冯雪峰任红九军团地方工作组组长。红九军军团长罗炳辉分配雪峰的任务主要是三项:一是搞宣传;二是筹购军粮;三是教育、改造、团结俘虏。当中最困难的是筹购军粮。
红军进入湘、粤边界的汝城、城江等地域时,当地比较穷困,有粮存积的富裕户极少,粮食商店更少。地方工作组只好依靠当地党组织寻找比较开明、进步的粮商,向他们购买粮食。1934年11月中旬,在汝城郊区一家粮食商店,地方工作组购买了2000斤大米。在付款时,按当地粮价计算,雪峰他们带去的钱还欠9块大洋。与粮店店主商量开具欠款凭据,讲好回红军驻地拿到钱后,一定在两天内将欠款奉上。
当天工作组20多位成员挑着大米回到驻地,已晚上8时半了。当夜10时,雪峰率五位战士取了9块大洋,行军3个多小时,于次日凌晨1时半到达这家粮店。雪峰他们敲门叫醒店主,将欠款还上。年过半百的店主说:“红军讲诚信,说到做到……”店主又接着说,他们粮店三四天后要进5000多斤大米,请红军再去购买。
赏识人才交朋友
地方工作组的第三项任务是教育、改造、团结俘虏。雪峰在优待俘虏的教育、改造与团结中,做到识人才,交朋友。原敌52师工兵营营长何涤宙,是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的浙江临海人,有工兵技术专长,为人比较老实、勤奋。雪峰很重视这个有专长的俘虏,经多次交谈、教育,将他调入干部团做工兵技术教员。
1935年元旦,红军到达乌江南岸的猴场,此时红军先头部队已强占乌江渡口,针对多次架桥失败的难题,何涤宙设计了一种土制石锚固定竹排扎成的门桥。1月3日下午,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浮桥。毛泽东走上浮桥时,不住地赞叹道:“何涤宙真了不起……”后来在渡金沙江、大渡河时,先头部队都把何涤宙请去执行架桥的具体指导。
长征到陕北时,何涤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雪峰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湘江战役记壮烈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25日,中华军委决定抢渡湘江。蒋介石调集了25个师、30余万重兵和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分五路前堵后追。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九军团领导指派冯雪峰率领一个分队,投入战地采访与记述。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为艰苦的一仗。此战役激战近一周,倒下的红军指战员不计其数,殷红的鲜血将湘江变成了“赤水河”。“血染遗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
雪峰他们用浓墨重彩,记录了部署在湘江旁灌阳、水车一带担负掩护任务的红34师的壮烈一幕。
掩护全军渡过湘江后,红34师于1934年12月2日进至湘江边上,遭遇敌桂军两个师及当地的民团数万人的堵截,师政委程翠林和大部指战员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300多人转移道县、宁远、江华、蓝山之间,最后他腹部中弹重伤,掩护战友突围被俘。当敌人押送他至道县石马桥时,他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抠出肠子绞断。“断肠铭志”,牺牲时年仅29岁……
书生也能上战场
遵义会议后,冯雪峰积极配合中央,宣传会议精神。1935年1月19日,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团领导下,离开遵义,移师北上,四渡赤水。冯雪峰奉命调入干部团上干队做政治教员。干部团都是从各部队抽调来的富有战斗经验的连排干部,上干队则是全部武装起来的上级干部队。
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命令上干队也要上战场,在激战中灵活作战,分割敌军。雪峰所在的上干队英勇作战,在娄山关以西俘虏了150多名民团人员。
5月初,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后来在一次总结作战会上,点赞了冯雪峰:“谁说书生不会打仗?书生也能上战场,雪峰就会打游击……”
雪山草地留足迹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雪峰受命草拟会议决定,受到毛泽东的称赞:“雪峰出手快,文笔好……”
两河口会议后,中央红军和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三座大雪山。
雪峰虽然胃病疼痛阵阵,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山中释放正能量,战胜了严寒与大雪,以惊人的毅力,翻越了三座大雪山。
1935年8月下旬,红军历时一周左右在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上行军。胃病时痛时好的雪峰在自述中,特别忘不了过草地时三位女红军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位是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闽西籍女战士邓六金。她在行军中发高烧、拉肚子,痛苦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仍面含微笑与30位女红军一起喊着口号,唱着歌行走在漫无边际的草地上。
第二位是红军长征中唯一的“小脚”女兵杨厚珍。她是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妻子,和红军休养连的战士一起参加长征。她一狠心自己用剪刀将脚“放开”。变形的脚趾流血不止,她都一声不吭。在过草地的前一天,敌机俯冲投弹,杨厚珍因脚痛未及躲避,被弹片炸伤,全身是血,失去知觉。
大家都以为她牺牲了。当晚,休养连指导员康克清带领几个姐妹,来与杨厚珍的“遗体”告别,叫了几声“小脚”时,康克清惊喜地叫道:“小脚”大姐还活着,快找医生来抢救。经军医傅连璋急救,杨厚珍扛了过来,但只能在担架上过草地。她一直要求康克清对丈夫保密,不能因为一个战士影响军团的情绪。
第三位是只有8岁的小红军女战士、四川清川县人苏力。她从小在地主家做奴婢,受尽苦难。红军到她家乡,8岁的苏力要求参军,在红军被服厂当小红军。过草地时,小苏力不知草地深浅,在沼泽地里翩翩起舞。年幼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不能掉队,要跟着队伍。
合格的政治教员
毛泽东与张国焘在长征路上分道扬镳。冯雪峰等政治教员们旗帜鲜明,始终站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边。冯雪峰将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上通过的两个决议,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地向红军大学高级班学员进行讲解,博得学员们的好评。周恩来对冯雪峰说:“你是一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员……”
恩来急令寻书生
1936年春,中央红军渡过黄河东征,进行抗日宣传。冯雪峰和两位高级政治教员成仿吾、李一氓,跟随董必武、徐特立及八位警卫队战士,在征战中迷路失联。两天两夜音讯全无。干部团警卫队出动了50多人,分三路寻找也不见踪影。
周恩来一听很着急,马上急令各部队派人员寻找书生。干部团警卫队、中央军委警卫连昼夜分头寻找,到第四天上午终于找到了。
在陕西与山西交界处枣林坪,董必武、徐特立年老脚痛,不能走路,雪峰胃痛吃不下饭,他们就住在贫苦农民家,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红军北上抗日宣传。
中央领导的重托
中央红军长征后,党中央与上海党失去联系已久,亟待恢复。经过中央领导反复研究,决定把冯雪峰作为中共中央派往上海的特派员,一方面负责整理、恢复重建上海地下党;另一方面就是做好国民党上层及各个方面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4月15日,冯雪峰奉命从东征前线回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三位中央领导同冯雪峰连日长谈,对上海地下党作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决定先找鲁迅摸清情况。通过鲁迅,不仅可以逐步摸清上海地下党的一些重要情况,还可以取得同各界抗日救亡组织及其领导人的联系。4月20日,冯雪峰带着中央领导的重托,化名李允生,离开瓦窑堡去上海。
在冯雪峰出发前一天中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三人联名发电报给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电报全文:“以哲兄:宁(南京)方代表张子华偕敝方代表李允生20日到达肤施(即延安),请兄保护到西安,以便转回南京。特此奉达。”
1936年4月25日,冯雪峰辗转到达上海,住在鲁迅家,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