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后面是哪个皇帝 重读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
引言:在汉代历史上,还有一次公认的中兴,这就是"昭宣中兴"。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半个世纪的统治后,"户口减半"面临崩溃边缘的汉朝迎来了汉昭帝和汉宣帝的时代,与汉昭帝时政权被权臣霍光把持不同,汉宣帝,这位从小在监狱中长大的传奇天子事必躬亲,为西汉迎来了最后一个全盛时期。但他独特的性格和作风,也隐隐为后来的西汉政局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监狱中长大的皇孙:太爷爷靠诬告杀了爷爷和父亲全家
汉武帝征和二年,大汉帝国的都城长安。
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了全城--太子起兵谋反了。
事起突然,却发展迅速,太子刘据带着宾客,发兵数万与宰相刘屈牦率领的政府军在城中激战。
大战五天后,太子战败,带着两个儿子出逃。很快在追捕中自杀身亡。太子全家,上至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下至太子夫妇子孙亲属全部被杀。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刘询,太子刘据的孙子,才刚出生几个月。他的父亲史皇孙刘进,是太子的长子,汉武帝的长孙,也没能逃过此劫。
好好地太子为何要造反?
一般的说法是,武帝晚年多病,亲信江充乘机进谗言,称此乃有人诅咒武帝。武帝便命江充侦查此事。江充与太子刘据有仇,怕武帝死后太子即位对己不利,于是伪造证据诬告太子在宫中诅咒武帝。时武帝原载甘泉宫养病,太子无以自辩,只有起兵造反捕杀江充以求自保。这就是著名的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太子逼反的确是江充诬告所致,但这背后,却并非只是个父子被小人离间的家庭道德伦理悲剧。
汉武帝本人才是事件幕后的谋主。而目的,是为了更换皇嗣,并肃清皇后卫子夫家族的外戚势力。
武帝本人雄才大略又刻薄寡恩,好用张汤、江充之类的文法酷吏。而太子刘据为政却是另一个风格。史称"性仁恕温谨",用汉武帝自己的话形容。是"敦重好静"。这让武帝感觉太子"嫌其能少不类己"。而这"不类",也让汉武帝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武帝自许甚高,他曾骄傲地对卫青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如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后代如仿效他的作为就会亡国,而他则能掌控全局创不世之功业。武帝的自身定位是如此之高。
而对于太子刘据,武帝曾如此定位"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者,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仁恕守文的太子无疑是自己身后保守江山的最好选择。这是武帝原来的认识。但随着太子年纪渐长,逐渐参与政治。他与武帝截然不同的为政风格终究带来了麻烦。
武帝用法严,多用深刻酷吏,而太子宽厚,对于酷吏所作所为多有平反,因此深得百姓民心。但却使武帝亲信的一帮而用法大臣深为不满。江充与太子间与其说是私仇,不如说是政治路线间的深刻矛盾。而这背后,则是太子与武帝的深刻分歧。
史称"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太子与武帝在政治路线上的分歧逐渐明显,另一个影响武帝决策的因素也重要起来。
这就是太子之母皇后卫子夫卫家的势力。
随着卫子夫被立为皇后,武帝大力启用卫氏宗族,一时间外戚卫家权势扶摇直上。全盛之时,卫氏宗族中卫青任大司马大将军,一门五侯;霍去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门生故吏下属在朝为官不计其数,甚至一直做到宰相。卫氏之盛以至于当时有民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氏外戚势力的全盛也让武帝动了警惕之心。虽然随着卫青和霍去病的去世,卫氏的势力有所削弱,但基本还在。太子显示出的政治倾向又与武帝相悖。随着卫子夫年岁渐大失去宠爱。而武帝后来的宠妃如李夫人、钩弋夫人等又生下了其他皇子,解决卫氏势力撤换太子就成了武帝的最终选择。
巫蛊之祸开始时,武帝就对属于卫氏势力的宰相公孙贺下手,先诛杀公孙贺父子及太子亲姐妹--同为皇后卫子夫所生的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走出了铲除卫氏的第一步。就已经说明之后发生的对太子的诬告和逼反根本不是出自偶然的私人恩怨,而是武帝和亲信的任法官僚们设计好的步骤。
自己的太爷爷设计借助诬告铲除了自己爷爷整个家族,而自己则是整个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刚出生的刘询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的局面。
尚在襁褓中的小刘询,虽幸免被杀,却马上被送进了大牢,成了大汉帝国上下年龄最小的囚犯。被关进郡邸狱后,主管郡邸狱夫人廷尉监邴吉"重哀曾孙无辜",派遣两个女囚轮流给他哺乳。没有任何亲情关爱的病已在邴吉的关照下凄苦地在监狱中长到了五岁。由于监狱里恶劣的条件,小刘询常常生病,为了让他快点好,小刘询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名字"病已"。
4年多后,恐怖的太爷爷汉武帝刘彻去世了。但就在他死前,又险些将年幼的曾孙扼杀在襁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