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考古现真容 绝世珍宝至少500吨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为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目前唐乾陵考古工作已取得新进展,下面为您揭晓陵墓中的宝藏及其构造。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阙台系夯土高台,周边用砖包砌,周围堆积的大量瓦片说明阙台上原建有阙楼;殿堂式大门则均有夯土台基,周边用砖包砌,两侧与陵园墙垣相连。
此外,考古人员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出土残石马、石 虎、石狮、石刻座等多件石刻,其中石虎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唐代帝陵北门外石刻组合提供了新资料。这是首次基本搞清下宫遗址的布局。乾陵下宫是陵墓前的寝殿演变而来,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时称为寝宫,后因火灾移到山下,后世遂称之为下宫。
调查显示,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发现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边均长达380米左右;同时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这为认识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邦称,现在至少能推断出墓里70%的埋葬品,乾陵地宫里应装满了唐朝当时最值钱的各种宝贝。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世时,正处于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的1/3。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全国1/3的金银珠宝又被带进了乾陵。耗资之巨、陪葬之丰可想而知。
况且史书上还明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将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很多专家还推测顶级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
曾有文物工作者推算,乾陵里面的各种珍贵文物最少有500吨。
李瑾行为陪葬乾陵的17位皇亲功臣中仅有的少数民族出身者,其墓位于今乾陵镇韩家堡村东南约200米处,地面现存高约6米的圆锥形封土堆。1972年春, 当时的陕西省文管会和原乾陵文管所对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墓的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组成,全长46.3米,出土各类文物300多件。
武则天墓巨型圆环充满神秘色彩 引发N个猜想
乾陵惊现10余处巨型神秘圆环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众多读者纷纷打来热线电话,对神秘圆环的用途进行猜想。12月21日,记者专程对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并赶赴发现圆环遗迹的乾陵遗址探秘。
神秘圆环上的庄稼很茂盛
12月21日下午4时许,记者驱车赶到位于乾陵附近发现巨型圆环的现场。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指着高约6米的李瑾行墓告诉记者,新发现的直径约110米的圆环圆心就是这个墓冢。在墓冢西侧,一条田间土路从圆环中横穿而过。在墓冢东侧的一处田地断面上,有一段长约1米、宽2米的冲刷沟,这处断面的 小冲刷沟正位于圆环之上。
"现在在地面上基本看不到圆环遗迹。"刘向阳说,非常有意思的是,每次大雨之后,就会发现圆环处的泥土 颜色明显要比周围泥土深许多。就连地上长的庄稼也有区别,长在圆环上的庄稼要比其它庄稼茂盛一些。据此推断,圆环处的土质异常松疏,适合植物生长,应该是 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遗迹。
神秘圆环的N个猜想
连日来,读者纷纷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对乾陵巨型圆环的作用进行大胆猜想,希望专家能早日破解这个谜团。
陵墓范围说:"其实这些巨型圆环没有什么神秘的,这只不过是陵墓的一个范围。"家住灞桥区的刘女士的说法不乏支持者。她认为,乾陵的每个陪葬墓除了陵冢之外,都会在其四周划定一个范围,以便保护陵墓。
军事防御说:唐燕国公李瑾行生前就是一名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的武将,武则天当政时期,李瑾行为国家安危做出了卓越贡献,得到了则天女皇的赏识和信赖。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围绕在墓葬周围的圆环一定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星宿说:古代人非常重视天象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古人往往认为,现实中的人就是浩繁太空中的各种星座的化身,按照"视死如生"的观念,古人在去世之后也往 往会参照现实生活自己所处的地位,依照天象星宿的方位来确定墓葬位置。所以,围绕在墓葬周围的巨型圆环应该是一种法象天上的星宿。
图腾说:发现最大巨型环的中心是唐燕国公李瑾行墓葬,而李瑾行本人又是古民族——靺鞨族的后裔,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是不是遗留下来一些文化印记,这种巨环也许就是靺鞨族的图腾。
信仰说:"我看这个巨型圆环应该是一种信仰。"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说,李瑾行是唐代一个出身少数民族的将领,他和父亲在唐朝为官,并受到了武则 天的器重,从现有的资料看,李瑾行墓是乾陵陪葬墓中惟一的一位少数民族将领。所以,这种圆形结构是不是和他们当时的民族信仰有关系,值得研究。
地质现象说:西安市一位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王老先生透露,他退休前在我省的地质研究部门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地质研究人员对这些卫星照片进行解疑时, 偶然发现了不少环状结构的地质构造,其中有一个以乾陵为中心的圆环,按照图示比例进行推算,其直径达到了5公里。
从卫星照片和航拍照片来看,乾陵地区确实 存在着这样大大小小的圆环构造。地质研究人员在卫星照片上的其他帝陵附近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环形构造,乾陵地区新发现的这些圆环应该和地质运动有关,和陵墓 制度关系不大。
另外,还有读者认为圆环是外星人留下的遗迹、是陵墓四周建筑的基址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神秘圆环可能是人工开凿的壕沟
"考古人员先前曾经几十次经过航拍图片上的圆环地,但都没有发现圆环。"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科技考古室主任秦建明介绍说,经过对一组乾陵原始航拍图片的反复搜索和分析,在确认巨型圆环存在后,考古人员再次实地考察仍然没有发现地表有何异样。
根据多年考古经验,秦建明研究员认为这些圆环有可能是人工掘出的壕沟,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圆环被深埋于地下成为潜沟。虽然壕沟被填平了,但是填充的土壤在温度、湿度、密度等方面都与周围的土壤有区别,虽然肉眼无法将其辨别出来,但是经过图象专家特殊处理,所以在乾陵原始航拍图片上就显示出壕沟的圆环状图样。
圆环壕沟中没有文物
此次发现的10余个圆环就围绕在乾陵四周,在以后的考古工作中,发掘这些圆环状壕沟会不会发现一批重要的文物呢?对此,秦建明研究员称:"这些壕沟有可能是古代的防御工事,也有可能代表天上星宿,但基本可以肯定这些壕沟中不会埋藏文物。"
这些壕沟不可能埋藏文物,仅仅是一些古代遗迹,挖掘这些壕沟又有何意义呢?秦建明称,对这些壕沟的考古研究将有重要价值:首先,这些壕沟的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新的考古类型;
其次,在被发现的圆环中有一个最大的环,直径约110米,环宽约3米左右,而且这个圆环的"圆心"是已经发掘 的唐朝燕国公李瑾行的墓葬,系乾陵陪葬墓之一,这说明这些圆环极有可能是乾陵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充实乾陵遗址考古内容、丰富乾陵考古文化内涵具有重 大意义。
秦建明表示,下一步将会组织考古、地质等多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新发现的10余处圆环进行调查,如果确定这些圆环全部都围绕在乾陵陪葬墓周围,那么,将会对破解圆环之谜提供重要的线索。
将用三维技术再现圆环奥秘
"我们计划在‘数字乾陵电影’中,用三维技术向人们再现乾陵巨型圆环的诸多奥秘。"12月21日下午,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告诉记者,乾陵是全国乃至世 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妇皇帝"合葬陵,也是陕西境内唐代十八座帝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整个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陵园内竖立着 124尊大型露天石刻文物,陵园东南方分布着两个太子、三个亲王、四个公主、八个大臣的陪葬墓冢。
目前已经开放的数字影片是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虚拟技术对乾陵进行完整性考古复原。影片采用三维虚拟现实图形技术、三维数字电影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等综合数字化系统,对乾陵 的地理地貌、建筑、石刻、环境背景、历史背景、文物遗存、文化内涵、谒陵礼仪、地宫预想方案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复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乾陵 文物、陵园形制、地宫结构及乾陵营建的过程。
如今的考古工作可以利用科技为研究项目带来更大的发现,也能为文物的复原创造更好的方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唐乾陵的所有秘密都能一一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