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小蛮个人资料 揭秘小蛮腰设计奥秘:广州团队让小蛮腰旋起来

2019-07-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令广州人骄傲的小蛮腰,究竟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设计奥秘?扫一扫就知道!开篇语从中国古代<考工记>中记载的战车设计到工业时代席卷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每一次重大的设计变革背后都是生产力巨变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今天,面对着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技术和新材料的冲击,在设计领域也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颠覆的变化.吃货小蛮个人资料 揭秘小蛮腰设计奥秘:广州团队让小蛮腰旋起来新型防震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大楼高耸入云却纹丝不动,智能网联的冲击让我们的工业设计流程面临全面改变--前瞻性的设计可能会伴随着质疑,但

令广州人骄傲的小蛮腰,究竟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设计奥秘?扫一扫就知道!

开篇语

从中国古代《考工记》中记载的战车设计到工业时代席卷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每一次重大的设计变革背后都是生产力巨变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今天,面对着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技术和新材料的冲击,在设计领域也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颠覆的变化。

吃货小蛮个人资料 揭秘小蛮腰设计奥秘:广州团队让小蛮腰旋起来

新型防震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大楼高耸入云却纹丝不动,智能网联的冲击让我们的工业设计流程面临全面改变……前瞻性的设计可能会伴随着质疑,但是经过市场的洗礼,美好的东西总能传承百年。从今天开始,《广州日报》重磅推出“设计Window”,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文和新技术完美结合的有生命力的建筑,你可以看到大胆使用新理念的服装设计,你可以感受到科技带给工业设计的改变,你可以看到这些一切背后的故事和设计师群体的创新和坚持……当然,你更可以顺手扫一扫每篇文章后面的二维码,感受立体传播带来的动感。

吃货小蛮个人资料 揭秘小蛮腰设计奥秘:广州团队让小蛮腰旋起来

设计带给城市以力量,让我们一起感受设计对生活的改变。

大洋网讯 日前,由“广州”二字组合成广州新地标广州塔图形的广州全新城市LOGO形象正式推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塔这个地标建筑,已经开始代言广州形象。此前,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广州市欢迎酒会也在广州塔下举行。精彩纷呈的演出、独具风味的美食、场面震撼的1180架无人机表演,让《财富》全球论坛的来宾充分感受到了广州的热情。

吃货小蛮个人资料 揭秘小蛮腰设计奥秘:广州团队让小蛮腰旋起来

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广州塔的方案设计师是来自荷兰IBA事务所的马克•海默尔夫妇,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广州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何镜堂、周福霖、吴硕贤三位院士的鼎力相助,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广州塔。

面对广州塔连设计师都内心忐忑

“对,从竞标开始就有很多质疑,包括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顺利建起来。”广州塔项目中方的设计总负责人、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吴树甜回忆10多年前参与广州塔设计的时候,记忆犹新。

当年,马克·海默尔夫妇只有30多岁,在建筑设计这个行当也没有什么名气。马克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担任本科教学,他们的荷兰IBA事务所较小,基本相当于一个夫妻档,有项目的时候就找些学生来帮忙。而合作投标的英国ARUP顾问公司在内地声名远播,像央视大楼、鸟巢他们都是中标者。

最终“小蛮腰”的设计方案从13家国际竞标者中进入最后的决赛时,他们找到了广州市设计院寻求合作。

关于广州塔的创意灵感,有说创意来源于一张人体髋关节的切面图,也有说来自两个椭圆形的木盘,“其实都不是,就像一把长筷子,一手握住中间靠上的位置,一手顺时针扭动。”吴总从饭堂拿来一把金属筷子,给记者演示。方案中标后,在深化方案设计阶段,马克·海默尔经常在广州,几乎天天和他们的团队在一起工作。

“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30多年,我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建筑方案。”吴树甜告诉记者,当时详细看了设计方案后,自己也傻眼了。直到现在,他都认为,如果再早10年,这个项目有可能做不出来--因为建筑三维定位和结构运算的数量太大、太复杂。

挑战极限难度:高、扭腰、回眸一笑

广州塔当时作为世界第一高塔,建筑体型独特、平面功能复杂、结构体系特殊,与世界同类高塔相比独一无二。超高、扭转、偏心、透空、收腰这些复杂结构特征都是前所未有的设计和建造难题。

首先是高,其实最初马克·海默尔夫妇的投标方案整体高度只有475米,但广州市设计院参与深化方案设计时,整体高度已经被要求调整610米(后因航空要求缩短10米),部分设计依据超出规范范围,比如消防疏散、风载荷取值。

其次是两头大中间细,-10米标高外筒椭圆为80米×60米,450米标高外筒椭圆为54米×40.5米,位于278.8米处腰部尺寸只有27.5米×20.65米,形成“细腰”不对称的体型。吴树甜告诉记者,历史上的摩天建筑都很阳刚,棱角分明,简洁沉重,而广州塔的设计曲线轻盈,宛如少女的纤纤细腰,相当性感。

最难的是广州塔的“回眸一笑”。上下两个定位椭圆形,一个在基础-10米平面,一个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彼此旋转45°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格子式结构底部比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部收紧固定了,像编织的绳索,呈现“纤纤细腰”,再向上格子式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圆锥形钢管结构柱支撑,这也是后来很多人叫它“小蛮腰”的原因。

广州塔结构体系是由钢管混凝土斜柱和钢管斜撑、环杆组成的网格外筒及钢骨混凝土内筒构成,如果是同一轴心的扭转,难度还没那么大,最关键的是,内外筒椭圆还是偏心设置,内筒是一个笔直的椭圆形,墙内尺寸长轴17米,短轴14米,但由于外筒沿塔高圆心沿45°偏移,因此形成从底到顶层层不同的偏心。

“最开始马克提出内筒要倾斜,但经过计算比较,否决了他的提议,告诉他只能垂直向上。”吴树甜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在这个被称为核心筒的内筒里安装6台电梯,其中4台双层电梯,2台消防电梯。如果核心筒倾斜,电梯设计难度相当大,造价也非常高。另外,还在里面设置了给排水系统、电力和广播电视系统等各类管线以及许许多多的设备。

记者在最初的投标方案中看到,马克·海默尔当初是将广州塔放在珠江边,但400多米宽的珠江,肯定剩不下610米高的广州塔的倒影,而且阻挡了40米宽的滨江路,将广州塔与南广场分开,人车交叉。广州市设计院结合专家意见,建议将广州塔向南移到滨江路的南面,最终使广州塔中心点距离珠江边约125米。

同时在主塔的四周设置不规则的架空大平台,南面缓坡延至绿化广场,北面跨越滨江路,通过绿化阶梯过渡,形成一个面向珠江的亲水平台。这样不仅解决人车分流问题,也为广州塔组织合理的交通体系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