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班长作品 [OL][魏传] 三国杀武将列传 居功至伟之徐晃

2018-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候.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於梁,晃遂归太祖.--<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奉大怒,回顾阵中曰:"公明何在?"一将手执大斧,飞骤骅骝,直取崔勇.两马相交,只一合,斩崔勇于马下.奉乃引此将拜于车下曰 :"此河东杨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帝慰劳之.徐晃班长作品 [OL][魏传] 三国杀武将列传 居功至伟之徐晃--<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操出马视之,

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候。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於梁,晃遂归太祖。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奉大怒,回顾阵中曰:“公明何在?”一将手执大斧,飞骤骅骝,直取崔勇。两马相交,只一合,斩崔勇于马下。奉乃引此将拜于车下曰 :“此河东杨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帝慰劳之。

徐晃班长作品 [OL][魏传] 三国杀武将列传 居功至伟之徐晃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一一《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徐晃,字公明。大魏五子良将之一。《三国演义》中的魏将戏份较少,张辽、徐晃的名字常常一对儿出现,实际上五子良将各具特色,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传奇,或许徐晃的威名比不上同为五子的张辽,毕竞威震逍遥津的事迹如同神话,一般可遇而不可求。

徐晃班长作品 [OL][魏传] 三国杀武将列传 居功至伟之徐晃

徐晃是河东郡杨县的人,早年跟随势力盘据在河东郡的杨奉。杨奉是河东白波帅之一,实际上就是河东一带的贼寇。董卓死后,西凉军势力继续把持朝政,此时杨奉的实力已成气候,便和西凉军势力勾结,取得朝廷认可的名号。而徐晃也像张辽碰上吕布一样,被杨奉拜为骑都尉,连最初的官位也和张辽相同。

然而徐晃的机遇和观念使他早期的仕途比张辽顺利得多。李傕和郭汜争斗不休,拿百官的性命当玩耍。高瞻远瞩的徐晃早已看出西凉军势力为日不久,便劝杨奉把汉献帝东移洛阳。

好不容易到了洛阳,与杨奉同为河东白波势力的韩暹却又和国舅董承斗了起来,而徐晃却一眼相中他日后的明主——曹操,便极力劝说杨奉投靠曹操。杨奉出身贼寇首领,又怎会甘于人下?纵使—开始答应,却又旋即反悔。然而徐晃却不像张辽死跟主子,而是趁曹操和杨奉交兵之际,自己投靠了曹操。徐晃,果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演义》虽然贬曹,但罗贯中似乎对张辽、徐晃特别钟爱,前者不惜费笔墨为表达其性格增加情节(详见张辽篇),后者则对其出场作了详细的描写。手执大斧,飞骤骅骝。寥寥几字,形象已深入人心。能有著名坐骑作配,演义中有此待遇的将领不多,除曹操、刘备之外,连吕布和关羽这等人物也只能共用一匹,庞统偶尔骑了刘备的白马还慘被射死。徐晃能有自己的坐骑,实在难得,而骅骝马更被引用于《三国杀》中的军争篇。

徐晃首次出场便已多次为杨奉阵斩大将,并有机会觐见汉献帝。罗贯中似乎意犹未尽,为进一步表达徐晃的武勇,安排他和曹营第一猛将一一许褚交锋。许褚不是带兵的料,但其武功在曹营确实首屈一指(尤其是典韦死后),结果二人居然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可见徐晃的武功有多厉害。

以势取城,以仁示远

“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袁绍死后,曹操开始对河北发动总攻击,而徐晃时而担任别部,时而随曹军主力行动。当曹操主力进攻冀州主城邺城时,就派出徐晃攻打旁边的易阳。

易阳守将韩范起初假装投降,却又叛变。而徐晃却审时度势,从韩范降而后叛,看出韩范并不一定会死守城池。于是,一到易阳城,便“飞矢城中”,向韩范仔细陈述形势,劝说他不要作无谓的抵抗,韩范见书后悔,于是正式投降。这样徐晃便以最少代价攻下城池。

也许曹操是有屠灭易阳而使其他城池吓得不战而降的心思。但徐晃则反对,他认为易阳守军投降还遭到屠灭的对待,那么其他城池都将拼命抵抗,河北城多如牛毛,那什么时候才能全部打下?不如宽大处理,作为示范,让其他城池守军知道,投降一样可以活下来,这样敌人就再没斗心了。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河北众城望风归降,加快了吞并冀州的进程。

作为一名武将,却是一片仁心,在兵凶战危的时代,尽管想办法以最小伤亡的代价来换取胜利,是十分难得的,徐晃确是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