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打压张火丁 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5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京病逝,享年83岁。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让人唏嘘、哀悼不已。
痴迷京剧 结缘程门
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她自幼喜爱京剧,11岁那年见到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因外貌酷肖程砚秋而被他收为义女,得到程砚秋亲授,程砚秋还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教授李世济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并请梅兰芳教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经过10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世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程砚秋一直不肯收她为徒,成为她一生的憾事。
"看我的子女,哪个是干这行的?我这是爱你呀,戏班可是‘大染缸’。"李世济生前曾谈起过程砚秋拒绝她拜师的理由,她也曾大雪天在程砚秋门前等候数小时,但"程门立雪"的执着仍感化不了程砚秋。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斡旋下,程砚秋答应收她为徒,然而未等她行礼,程砚秋却猝然离世。
虽未能拜师程门,但李世济痴爱京剧,她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1952年弃医下海,自己挑班组织李世济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演红大江南北。1956年参加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大师同台合作。
曾与李世济一起工作演出过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牧坤回忆说:"1979年,我与世济大姐一起回到中国京剧院,在二团任主演,她与当时团里的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先生并称‘二李二张’,到各地演出都大受欢迎。
张云溪先生去世后,我与他们合作演出,我演《战马超》《挑滑车》等武戏,她演《陈三两》《玉堂春》等文戏。"高牧坤动情地说,"其实气声唱法真正是从李世济开始的,她吸收了一些美声唱法。你无法想象她那时演出有多火,每场都座无虚席。"
传承发展 创"新程派"
李世济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整理演出了多出程派剧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表演风格,人们称之为"新程派"。虽然圈内人对此褒贬不一,但她继承并发扬光大了程派艺术,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革"后恢复京剧传统戏的演出,李世济在京演出程派名剧《锁麟囊》大受欢迎,但她谢幕时发现,台下全是花白头发的老观众,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呢?于是,她到青年中间走访,到歌舞厅、电影院等年轻人爱去的地方调查。
很快,她看出了这一代年轻人和老观众的区别——他们更张扬,需要更夸张更奔放的艺术。她明白了,戏要贴着人物去演,要融入时代的气息。于是,她请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的剧本,删去拖沓琐碎场,加入《送儿女》的唱段;请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吸取越剧特点,删去了男装部分,在"报丧"一场加了二黄慢板,后面又加了反二黄慢板的"哭坟";请杨毓珉修改《梅妃》,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她从河南曲剧戏移植过来《陈三两爬堂》,整个唱腔既保留了程派风格,又吸取了地方戏唱腔和民间说唱的长处,丰富了表现力。
她把美声唱法巧妙地糅合于演唱之中,将程腔唱得透亮,更显明快,使程派唱腔更加丰富、细致,更富有感染力。
"李世济先生对程派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在唱腔方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戏剧评论家傅谨说,程派是男旦艺术,但李先生是用女人的声音来唱,发挥女性的声音优势,唱出特殊的委婉与哀怨的味道,程砚秋生前就充分肯定了她的唱法。在她这里,程派唱腔的顿挫、哀婉、似断且续的旋律,总是让观众心潮起伏,叹为观止。
执着勤奋 教徒授业
为人正直、执着事业、宽厚待人,是人们对李世济的一致评价。
高牧坤讲了这样一件事:"文革"后,他们去湖南演出,见到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幼女马小曼在当地处境艰难。演出结束回京后,李世济多方奔走,终于将马小曼调回京城。
"李先生很大度,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想学戏,她都热心指导。"傅谨说,2011年上海京剧院优秀梅派青衣史依弘要演名剧《锁麟囊》,这种跨派的表演让很多圈内人不以为然,但李世济却说好戏大家唱,玩票过瘾也无妨。
李世济晚年连遭不幸,唯一的儿子2001年车祸去世,2007年老伴儿亦离世。但她仍执着京剧艺术,教徒授业。她的弟子李海燕、刘桂娟、李佩泓、吕洋、杨磊、王学勤、吴陆君、隋晓庆等人也学有所成,成为程派艺术的中坚力量。
她的弟子、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李海燕哽咽地告诉记者:"我1991年拜师,老师教了我很多。2011年老师指导我排演《文姬归汉》时,当时她坐在轮椅上,却忽然站了起来,走到我面前指点,我们都看呆了。她自己也愣了,说‘我怎么走过来的?’2013年我赴韩国演出《锁麟囊》,这是这出戏头一次走出国门,老师很高兴,说要把程派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
去年我演复排的《武则天轶事》,老师也每天都到排练场指导。"
"我们给老师穿上了她清唱时最喜欢穿的衣服,在老师家里设立了一个小灵堂。"李海燕说,"老师是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走的。我也教了几个学生,我们会坚守京剧舞台,把程派艺术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