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美二胡独奏梁祝 姜克美:板胡知音长相伴

2019-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8年4月,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前夕,姜克美因在北京音乐厅首次举办五种胡琴个人独奏音乐会而闻名京城,她也因此被誉为"胡琴才女".对京胡.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五种胡琴的系统学习,让她在各种胡琴琴弦间转换得游刃有余.然而在她心中,板胡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个儿时伴随她成长的伙伴,不仅成为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主修专业,更是演奏生涯中陪伴她徜徉艺术天地的知音.姜克美二胡独奏梁祝 姜克美:板胡知音长相伴父亲领入门姜克美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普通家庭,与胡琴的结缘源自父亲对她的引导.身为资深戏迷

1988年4月,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前夕,姜克美因在北京音乐厅首次举办五种胡琴个人独奏音乐会而闻名京城,她也因此被誉为“胡琴才女”。对京胡、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五种胡琴的系统学习,让她在各种胡琴琴弦间转换得游刃有余。然而在她心中,板胡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个儿时伴随她成长的伙伴,不仅成为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主修专业,更是演奏生涯中陪伴她徜徉艺术天地的知音。

姜克美二胡独奏梁祝 姜克美:板胡知音长相伴

父亲领入门

姜克美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普通家庭,与胡琴的结缘源自父亲对她的引导。身为资深戏迷的父亲十分爱听京剧,熟悉各大流派的经典唱段,尤其对程派艺术情有独钟,他每天在家里播放的戏曲,是对姜克美最早的传统音乐启蒙。上小学后,看到小朋友都学乐器,她缠着父亲说也想学,父亲就买了一把京胡请来老师教她。

姜克美二胡独奏梁祝 姜克美:板胡知音长相伴

后来为了报考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她开始改学板胡,父亲亲手制作了她的第一把板胡:从精心挑选椰子壳、刨削琴杆、安装琴轴,再到配上弓子和琴弦,反复调试,最终交到女儿手里的是一件令他得意的乐器。

姜克美二胡独奏梁祝 姜克美:板胡知音长相伴

1978年,姜克美同时接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和辽宁省重点中学沈阳第五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现在仍清晰记得父亲只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真的非常喜欢音乐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父亲毫不犹豫地帮她做出决定——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上学。

为了增强她演奏的手臂力量和手掌握力,父亲还专门做了一对最小号的哑铃和胶皮握力器,敦促她每日锻炼。为了帮助她更形象地演奏《云雀》中模仿鸟叫乐段,父亲特地跑到树林里录下各种鸟叫声供她聆听,还叮嘱她:“音乐源于生活,你要善于观察、体会,才能拉好琴。”在充满艰辛的学琴历程中,父亲始终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为师传艺精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6年的学习使姜克美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训练。附中板胡导师徐世隆非常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为她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预习了一年的二胡后才逐渐让她研习《大姑娘美》《春城节日》《秦腔牌子曲》《红军哥哥回来了》《花梆子》《河南梆子腔》等板胡的经典曲目。

附中学习期间,喜爱民歌、戏曲的姜克美学唱了全国各地的经典民歌以及豫剧、评剧、京剧等各种戏曲唱段,经常在自拉自唱中体会其乐无穷。多方面民族音乐的浸染使得她在演奏上逐渐掌握表达音乐内涵与地方风格韵味的技能。到北京上大学一直是姜克美的理想,为此,她专程在附中毕业前的寒假赶到北京跟随弓弦大师刘明源学习,得到了刘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精心点拨。

1984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承李恒,主修板胡专业。李恒以强化训练与演奏高难度乐曲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她的演奏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姜克美在板胡演奏上的专业水平。同时她还学习了大量李恒创作、改编的板胡作品,如《秦川行》《叙事曲》《远望》《沂蒙颂主题随想曲》《易水行》等。

相比传统的板胡曲,这些作品在题材、形式和技术上都有所突破,使得姜克美体会到了更多的板胡艺术空间。本科四年,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她还先后师从刘长福学习二胡、中胡,师从聂靖宇、居文郁学习二胡,师从田再励、余其伟学习高胡,师从杨乃林学习京胡,在学习多种胡琴的风格和演奏技法的过程中,在各种胡琴的涉猎中开始彼此吸收借鉴而释放出潜能。

这样的努力使得她在毕业前夕那场“五胡”的音乐会上名噪京城。

“姜克美模式”的形成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姜克美成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一名独奏演员,并担任了10年的乐团首席。这些年里,她演奏了很多的板胡作品,如作曲家创作的《秦川行》《叙事曲》《易水行》《远望》《北方情思》《庙会》,重新编配的《花梆子》《红军哥哥回来了》,移植国外的作品如《海之歌》《黑眼睛》,板胡与大提琴的《花儿随想》、板胡与钢琴的《翻身的日子》,流行音乐作品如《葬心》《爱的交响诗》等。

她还开始尝试创作,先后和与作曲家沈丹合作创作了板胡独奏曲《桃花红》、板胡与扬琴《山妺》等。

这些板胡作品类型各异,在表现的形式上也力求多样化,有常规的民族管弦乐、西洋管弦乐协奏曲,有中、小型乐队伴奏的独奏曲,有板胡与大提琴、板胡与钢琴、板胡与人声、板胡与流行乐队等。

既通过不同的方式,让观众领略到板胡这个传统乐器所散发的时代活力,也展现了她对板胡驾轻就熟的驾驭以及对京胡、二胡、高胡、中胡等胡琴类乐器的精通,使得她的演奏呈现出丰富、流光溢彩的特点,被人赞誉为“姜克美模式”。

关于姜克美的演奏特点,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朱飞跃研究员曾撰文写道:“姜克美精于京胡、二胡、高胡、中胡等胡琴类乐器,有‘成功的姜克美模式’之誉。‘模式’说,非单指其样样精通的一面,更在于她能打通乐器间的壁垒,实现乐器性能和技法的互助而自成一家,这才是‘姜克美模式’的实质。在姜克美的板胡演奏中,此‘模式’体现分明,二胡之柔美、中胡之敦厚,高胡之轻灵,京胡之亮丽时有闪现,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桃花般盛开

1978年至今,姜克美从事板胡艺术近40年,10年求学生涯夯实了她的事业基础,在舞台上近30年上千场演出的磨练赋予了她的演奏之美“如桃花般盛开”。

从早期篇幅较小、取材基于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板胡作品,到大型板胡协奏曲如《秦川行》《叙事曲》《易水行》等,姜克美的琴声既可以表现宏大的题材,也能叙述有着激烈戏剧冲突的历史故事,更能深沉委婉、细腻入微的展示心灵情感。

板胡艺术发展到新阶段,使得既演奏传统经典乐曲也不断涉猎新创作品的姜克美开始思索:自己作为这个时代的演奏家应该去做些什么?正是在这种思考下,她陆续推出了很多体现她自己追求和意境的新的作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桃花红》《花儿随想》等。

在《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作品中,姜克美用琴声表达了纯粹的抒情、唯美,展现了乐曲追求的空灵意境,于隐隐约约中闪现无边的心灵景色,以此继续开拓板胡的表现空间,这首曲目体现了她努力的一个方向。

《桃花红》的创作是基于她对传统的认识,代表这一代演奏家强调传统、敬重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使传统有新的时代活力的尝试。《桃花红》曲目中有非常纯正的戏曲韵味,同时也加入很多现代的元素,有流行音乐、有国外的打击乐,有男声的和唱,而且是用流行音乐的唱法。

这些年来她在板胡的国际化推展上也一直努力不懈,先后出访了几十个国家,参加了各种国际性艺术活动。在法国戛纳,海洋科学家、电影艺术家库斯托听完她演奏的板胡曲《哥哥回来了》后激动不已地对她说:“听了你的演奏,使我想起了中国,想起了中国的庄子和老子,我一定要请你为我的影片演奏音乐。”

舞台是姜克美的天地,种种新的尝试又表明她已经突破了舞台的藩篱。手中的胡琴逐渐与她人琴合一,一种自如、忘我、大美的“姜式境界”由此而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