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教授 【学习】方汉奇教授与赤足学子

2018-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方汉奇,中共党员,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普宁.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方汉奇教授 [学习]方汉奇教授与赤足学子1965年春夏之交,年近40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史教研室主任方汉奇老师带领一组69届学生到大公报社印制车间参加劳动锻炼.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少不了与

方汉奇,中共党员,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普宁。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方汉奇教授 【学习】方汉奇教授与赤足学子

1965年春夏之交,年近40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史教研室主任方汉奇老师带领一组69届学生到大公报社印制车间参加劳动锻炼。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少不了与印制工人打交道,让他们先了解一份报纸的出版印制过程,体验一下印制工人的艰辛,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都是有益的。

方汉奇教授 【学习】方汉奇教授与赤足学子

关于方汉奇老师,用著名新闻教育家、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系主任罗列教授当时说的话来评价就是“治学勤奋严谨,是一位难得的做学问的高手”。他家的藏书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博闻强记。学生们和他在一起,总能听到他深入浅出讲述的新闻史趣事、轶事,而且大多是当时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方汉奇教授 【学习】方汉奇教授与赤足学子

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教师,由他带队去与报社工人同劳动、同学习、同吃饭,过劳动关、思想关、生活关,这些学生真是太有幸了。学生们有学当铸字工、排字工的,也有学当制版工、拼版工、印制工的,他都仔细跟踪观察,配合工人给予指导帮助。

每当师生与工人一起座谈时,他就认真地记,大家说的他没有听不懂的,采访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字迹清秀隽永,记得十分翔实。一有空,他会有针对性地找学生个别交谈,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特别的帮助。周末他把学生们请到家里去“食茶”,他泡的乌龙茶,清秀扑鼻,沁人心脾,喝上几口,一周劳动的疲劳就烟消云散了。

学生中有一位是从粤东惠来一中考来的余炳荣,方老师与他认识是从这次带队开始的。劳动中小余总是乐呵呵的,当铸字工干得很出色。方老师和他一起聊天,得知他会讲潮州话、客家话两种方言,很高兴,就让他用潮州话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背完又用客家话背一遍。老师脸上写满了笑意,语重心长地说:“自己离开潮汕老家多年了,这两种方言都只会听不会说了,你不要把它们丢了,以后国家统一了,你去台湾采访都能用得上。”

对于余炳荣生活的困难,方老师早就注意到了,因为这位来自南国的贫困学生上大学以前除了每年春节正月初一,都没有穿过鞋,来北京上大学带来一双传了几代人的软胶底鞋,天冷时才不得不穿几天,赤足是其常态,国家给他补助了一双棉鞋也舍不得多穿,一到仲春就打赤脚,多冷啊!

贫困学生缺少鞋子穿使他感到心痛和难过。他仔细端详这位赤足学子的脚,看见和自己的脚一样大小,就悄悄从家里拿来两双半新的“旧皮鞋”,包好,在其他同学不在时塞给他:“小余,这两双鞋子拿回去穿吧。

”自古以来,学生给老师送东西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老师却给学生送东西,这让学生心里很不安。因为方老师当时自己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两个孩子上学要花钱,自己治学购买图书资料也要花钱,平时全家人总是克勤克俭的。

学生深感受之有愧。方老师看出学生的自疚犹豫,就真诚地安慰道:“北方冷,不比潮汕老家可以打赤脚,一年四季必须有鞋子穿。你放心,这两双鞋子给了你,我总不至于赤足吧!”

老师之关爱盛情难却。学生收下了,也收下了师长对贫苦农民孩子的一片爱心!

回到宿舍,余炳荣仔细端详着这两双鞋子,是半新的黑色牛皮鞋,稍微一擦,皮子表面会露出光亮,其坚固的质地暗藏不露,穿出去又不至于张扬。方老师送学子皮鞋也同做学问一样严谨,考虑十分周到。余炳荣洗净脚试穿一下,一样款式一样大小的两双鞋子都非常合脚,这样可以轮换着穿,足够穿到大学毕业了。

一个穷学子穿上这样外表平常、半新半旧、坚固耐磨的鞋子,脚底暖和了,心也更温暖了,学习也更好了。这在方老师看来,比学生送他什么都高兴!

从此,这对皮鞋伴随着“赤足学子”走了5年多,先后走过了学校的小溪大路,走过农村的田埂地头,走过工厂的马路和脚手架,由于学生受组织委派参加审干调研,又走过京内京外的许多大街小巷,走过全国的许多山山水水。快离校时,两双鞋各自破了一只,剩下的又凑成了一双,一直穿到1970年参加工作分配到部队才换上了新军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文革”时期,方老师也同学校许多领导、老师一样被揪斗。在那年代,被当做“修正主义苗子”的余炳荣深知,如果不随大流参加红卫兵组织而公然与老师站在一边,那无疑是以卵击石,但他心里始终坚信方老师是好人,不管别人怎么诱导揭发,他都绝口不说是方老师“腐蚀工农子弟”,脚上穿的依然是他送的鞋子,一次外系的红卫兵到张自忠路铁1号教师宿舍破“四旧”,很多好书都被当做“四旧”清出来烧掉,余炳荣站在方老师家门口说:“这家新闻系红卫兵已经‘破’过了”,使他们没有进去祸害那些珍贵的图书资料。

方老师在系里被监督劳动时,这位学子随同彭子强、乔随根、胡增军、樊炳武同学到河南人民出版社创办小报,听说方老师一边扫地还一边收集小报留待将来作研究,余炳荣就偷偷把小报寄回新闻系方汉奇老师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文革”结束后,方老师由于资料积累丰富,保存完好,很快就重振旗鼓,在执教、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他著作等身,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最杰出的教授,在中国新闻教育园地上耸立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