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铨电影全集 邵氏武打片|胡金铨《大醉侠》
邵氏武打片,是刺激我成为影迷的源头之一。
很久以前,那时我的家庭娱乐主要是看电视。电视上放的电影,几乎都是《最佳拍档》那样的喜剧片,我一点儿都不喜欢。然后我发现广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电影大牌档”,放许多邵氏电影公司的武打片,我成了这个节目的拥趸。
现在,大多邵氏武打片被抛弃于电影史一隅。的确,我能说出一大堆邵氏武打片的缺点:抄袭日本剑戟片、直接挪用西部片配乐、跟风粗制滥造、剧本粗糙……。但是,邵氏武打片作为延续了近二十年的类型片奇迹,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就像武侠皇后郑佩佩回顾邵氏时期说到的,“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年代。”
《大醉侠》(1966)
看胡金铨的人生经历,最初也不是立志做导演的,做电影工作是偶然。一直拍武侠片,也有情势所逼的原因。这是不是时势造英雄呢?胡金铨成为武侠片一代宗师。《大醉侠》是新武侠奠基作品之一,拍摄时没有武侠片可作参考,就已经非常好。
对于自己导演的两部邵氏电影,胡金铨说:“我拍了一个抗日爱国片《大地儿女》,到处被剪得一塌糊涂,没什么好看头啦,就赔得很惨。拍了一出《大醉侠》,还算可以。”关于武侠片,胡金铨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看见一些电影中,某些大侠背着一把剑几把刀走来走去就笑了,现在也不可以,古代怎能这样子,背着长枪满街跑呢?所以我拍戏时,这些人出场一定拿着一个包袱,里面才藏着刀剑。
再说,中国的武器没有那么复杂啦,许多奇奇怪怪的武器,在仪仗上才见得到,并非实用的。”
《大醉侠》不是胡金铨最好的武侠片,但是好看。西本正摄影,韩英杰武指,周蓝萍歌曲,都是当时的第一流人才。
影片叫好之处,在于能用镜头语言说话就不用台词,一反黄梅调电影的拖沓节奏。比如开头玉面虎劫囚,就是一纸诉状拦轿,张大人打开一看“索命五虎,纵横江湖。还我弟兄,放尔生路。”还有署名落款、加盖名章。既不简单粗暴到上来就开打,又无烂俗对白。
虽不拖沓,但又不直接,有婉转回旋之妙。张大人要绑了玉面虎,却让人对他说“大人叫你过去问话”;客栈里,金燕子和笑面虎早就互相识破身份,却都稳住声色,要先试探口风和身手;大醉侠要把匪帮的消息告诉金燕子,却不对她说,而要用唱的和猜谜的。这或许是胡金铨做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玉堂春》的联合导演得来的经验,《梁祝》的一幕送行,竟衍生出了婉转回旋的半小时。
郑佩佩的侠客扮相英姿飒爽,又有舞者的优美身姿,姿态和节奏感都好,配合灵活的双短剑,打起来优美灵动,不愧“金燕子”的称号。客栈戏奇趣优美,打斗多使用建构式剪辑。寺庙一场打斗险象环生,既有建构式剪辑,又有角度多变的移动镜头和固定镜头,较长的两个镜头,就各打了六招。
胡金铨想要建构的武侠世界观,与张彻不一样的,《大醉侠》力图拍出武侠文化。首先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格调和做派,整体上呈现出影片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氛围,不是穿古装的现代人;其次要体现不同的武功形态,武功有高低,层次各不同,高手不轻易跟庸手过招。正如武侠小说中的《射雕英雄传》一般,《大醉侠》意在奠定新派武侠片的世界观,虽然没有做得很好。
影片后半差了许多,多半因为胡金铨须得按照限期完工。于是醉侠不顾身份耍赖,人设几乎崩掉;其武功堕入神怪武侠片的窠臼,比如掌冒白烟的气功。外景就是寻常郊野,于是兵匪双方各种迂回伏击战术显得莫名其妙;龙套人数少,怎么排兵布阵都枉然。郊野的打斗场景,比起影片前半,明显见出动作设计简单化、运镜单调、节奏匆忙。醉侠与了空的两番打斗,也失去了高手风范。
后来胡金铨多用建构式剪辑表现武功,比如《侠女》和《忠烈图》,定是意识到了《大醉侠》后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