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的性格 马谡失守街亭 其深层原因 真的是指挥不当吗?
而诸葛亮对他战前的计划也是认可的所以同意了他的请求。但马谡这个明面的作战计划只是为了拿到审批的官样文章。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应该是不但要守住街亭还要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彻底击溃张郃增援之敌,这样的功业才满足他的野心。这才解释得通他舍弃当道,居高临下的部署,这也符合他自信骄傲的性格。所以说马谡之败败在他急于求成又盲目自信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上。
马谡以孙子的以死为生为理论依据来布局,且有战神韩信临河摆阵的成功先例,但他没有看到这两次战争的背景大有不同,韩信那时,战争以消耗对方有生力量为宗旨,杀得越多越好,甚至杀俘虏,所以士兵投敌的可能性低。此战韩信手中以乌合之众为主,这些人面对强敌,稍有机会就会逃走,所以置之死地才有拼一死战的可能。
而马谡的时代,经过汉末大乱,人口锐减,兵员缺乏,交战双方都会尽量争取对方兵员。既然投敌没有生命危险,且可能得到优待,那么在被置于无水的高山上等死时,最优的选择自然是投降,不战而溃。
还有一点,王平是魏军降将,曾经作为徐晃的副将,因与主将意见不合投了刘备,看来王平的能力很有问题,又做不了主将,而且不能发挥辅助的作用,却频频发生严重的矛盾,不能不说王平一定要负有重大的责任,至于诸葛孔明确实是政治家,但用人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不能知人善用!
马谡失败原因在于,他的实战经验匮乏,有想法,难实践,战争不光是战略层面,还有战术层面,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即便同样的环境与条件,不同的人打,结果也不同。诸葛杀马谡那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大的失败总得有人负责,如果政敌硬要给他扣用人不当的帽子,他自己都得被追责,所以,他只能牺牲马谡。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的历史,诸葛亮向街亭方向派出的都是一支偏师,而魏军则是主力部队前来倾力争夺。诸葛亮对于魏军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才是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马谡不过是替罪羊而已。只能说,诸葛亮把马谡给算计了,算计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