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那位儿子继位 乾隆皇帝赐潮商“天子共商”四字 要合作做生意?
2018年2月,庵埠海关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庵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但庵埠港商贸的繁荣,使潮汕地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潮商,不少经典事迹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这也是庵埠港繁盛的证明。其中,富商陈美偶得乾隆题字“天子同商”的故事最为庵埠当地人称道。
▲乾隆皇帝画像
潮商陈美偶得乾隆题字“天子同商”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乔装成一个员外,观赏杭州灵隐寺。他在大殿翻看一本“随喜功德”簿,见捐题香油的人大多只写着三几两银子,而有一人却捐了千两。他不禁惊叹一声!再细看落款,才知是“善男潮州陈美”。他急忙找来方丈,想见此人。方丈说:“那是一位专营海运的人,他的船只正停在钱塘江口,待老纳打发小僧把他请来。”
陈美是潮州府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州市庵埠镇)大鉴村人,一贯做海运生意,经常来往于潮州和苏杭之间。这次他到灵隐寺进香,只捐题了白银一十两。由于写的是直行草书, “一”和“十”相连,才使乾隆皇帝误看成“千”字。
陈美被请进寺后,与这位“员外”一见如故,“员外”还设素席盛情款待了他。谈到海运生意,陈美说: “这营生本来不错,就是一路关卡重重,关关要税,弄得取利甚微。”乾隆皇帝笑着说:“这生意我们来合作如何?”陈美不知他要怎样合作,但还是先满口应承。乾隆皇帝先声明他不是共出本钱和同分利的合作,接着就取纸挥毫写了“天子同商”四个大字送给陈美,吩咐回去后制成一面黄旗挂在货船上,自有好处。陈美半信半疑地收下那幅字。
陈美回到海阳县后,就照“员外”的吩咐,做了一面黄旗,绣上那“天子同商”四个大字,并把它挂在大货船的桅杆上。使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样做后,所过关卡便没有一处再吆喝停船检查和纳税,都望旗放行。陈美这才明白:原来那“员外”就是当今的乾隆皇帝。
自从有了“黄令旗”之后,陈美的货船没有人敢收税而财源滚滚成为巨富,并在家乡买地建下豪宅。如今庵埠镇大鉴管区西畔下埕大榕树旁的“大厝内”,建成的三进二火巷、一后包一前埕一花园有99个门户的大院。当年乾隆皇帝书写“天子共商”的四个大字赠给从事航运业的庵埠人陈美府第还保存完好。
后来,别的商船也纷纷假造黄旗躲税,各关口的税收越来越少。有司一查,得知最先挂上黄旗的是潮州陈美,于是就上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知道这事是自己一时之兴惹出来的,便一面禁止使用“天子同商”旗号,一面颁旨召陈美上京,想让他享受荣华清福了事。据说陈美先是听说朝廷在追查,这时又接到圣旨,以为此去凶多吉少,就饮鸩自尽了。
陈美是幸运的,因为被御赐了“黄令旗”而飞黄腾达,但从侧面来看,他向乾隆皇帝发出的感叹也反映了当时潮商的不易,这就要从清廷初年实行的“迁海令”说起了。
内迁五十里,“及展界回乡,
里巷荆棘,无瓦片可棲”
早在唐代,潮汕商人就开始了对外海上贸易。到了两宋时期,潮汕的对外海上贸易逐渐增多,韩江下游出海口开始形成了辟望、风岭、樟林、东陇等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往来日益密切,且在此时出现了潮人的第一次移民潮。
到了明代,由于受海禁政策影响,许多依赖海上贸易的潮商失去了经济来源,开始铤而走险,走上亦盗亦商的道路,张链、吴平、林凤、林道乾等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以遏制郑成功等沿海反清势力,断绝其物资支援及周旋的社会空间。当时偏北沿海地区,只是迁移海岛居民而已,江浙地区较为严格,福建、广东地区最为惨烈,沿海居民基本全部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不等,私出界外者处死,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乃至死亡。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延再派吏部侍郎科尔坤巡察潮属沿海六县,于正月二十九日出迁民告示,着令迁区居民一律内迁50里。实施第一次内迁之后。又于康熙三年(1664)清廷再次勒令界外人民迁入内地,庐舍概行拆毁。至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各乡男女老少,佝偻提携,弃家室,舍田庐,尽数迁至今潮州市所属的汀沃铺、秋溪、黄金塘等地居住。
清廷斥地,给闽粤沿海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破坏。据修撰于清嘉庆年间的《豪山陈氏族谱》记载,“国朝初年又迁沿海居民尽入内地,流离颠沛,靡室靡家,展界后回乡者不满数十人”,“及展界回乡,里巷荆棘,无瓦片可棲”。
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清廷派都统、户部侍郎及两广总督周有德等来潮查察迁民详情,周有德看完奏疏,深为感动,决定代为递呈……幸于翌年,朝廷终允复界。于三月间,动员迁民归故里复耕,沿海乡民一律迁回,百姓如获再生。
红头船商贸,潮商的崛起
虽受朝廷政策影响,但是潮商依旧没有断绝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而真正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潮商则应该从潮汕的红头船商帮算起。
红头船始于清朝雍正年间,是当时皇帝“御批”给广东出海船只特定的颜色,方便与巡海水师区分沿海各省的商船,但是这一规定在广东其他地方实行不久就没有严格推行了,唯有潮汕各地的商船一直坚守着,后来也就成了潮商远洋船只的一种特殊标志,因此潮商也就慢慢成为了红头船商帮,而且也成为海上丝路上重要的“红头船商贸”,当时这支商贸船队航线远达东南亚的吕宋、暹罗、安南等诸多国家,而国内也与上海、台湾、广州、泉州、宁波等地保持着密切的海上贸易往来,全盛时期民间红头船数量达到300多艘。
潮商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上的重要群体,除了出现的时间早、人数众多外,足迹还遍布海丝沿线各国,继两宋出现第一次潮商的移民潮后,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两次移民热潮,据载仅1782年至1868年这段时期,乘坐红头船抵达暹罗的潮商就多达150余万,因此向来就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这些遍布海丝沿线各地的潮商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很多成为了当地的行业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