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吉如简历 许吉如:清华让我保持二十岁的状态

2018-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两天,一位从哈佛大学归来的24岁美女学霸许吉如,走红了网络.在北京电视台的"我是演说家"栏目上,她发表的一段关于国家的稳定与每个人所追求的安全感的演讲,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而这段题为"国家强则少年强"的演讲,更是成为了目前网上最火热的视频.许吉如简历 许吉如:清华让我保持二十岁的状态许吉如在北京卫视7月8日播出的<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中演讲最先进入视野的是2014年刚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她,就已经成为了那届"本科生的代表",并在毕业

这两天,一位从哈佛大学归来的24岁美女学霸许吉如,走红了网络。在北京电视台的“我是演说家”栏目上,她发表的一段关于国家的稳定与每个人所追求的安全感的演讲,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而这段题为“国家强则少年强”的演讲,更是成为了目前网上最火热的视频。

许吉如简历 许吉如:清华让我保持二十岁的状态

许吉如在北京卫视7月8日播出的《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中演讲

最先进入视野的是2014年刚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她,就已经成为了那届“本科生的代表”,并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毕业发言。其中她不仅写下了对四年的同窗,兢兢业业的老师,以及在背后默默支持的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写下了她在清华法学院四年来收获的最重要感悟:“心中饱含正义,目光游走在事实与法条之间”。

许吉如简历 许吉如:清华让我保持二十岁的状态

——“那法条不一定是法律法规,正如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将来不会从事法律业务;我们所要遵循的是生活的法条,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为学立命的精神,是成就一段有价值的生命所必须具备的品格。”

以下为许吉如演讲内容:

许吉如简历 许吉如:清华让我保持二十岁的状态

2014年7月4日,许吉如在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年毕业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亲爱的家长们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法零的许吉如,很荣幸能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感谢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在我写作这篇毕业发言稿的时候,我发现大学四年的记忆都可以围绕着它展开。

首先,如果说毕业典礼致辞人意味着本届最优秀的学生的话,那我真的不敢当,或许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担不起这样的称号。

曾经觉得自己观点鲜明,视角独特,直到认识了封雪和谭源;曾经觉得自己名字响亮,直到认识了张国荣;曾经觉得自己英语好,能言善辩,后来看到VIS, ELSA模拟法庭参赛队员获奖连连;曾经以为学霸和社工帝是不会有爱情的,直到认识了黄岚戴熙路和陈老师夫妇;曾经觉得自己责任心强,这学期发现大四班长雨桐才是最有担当的人;我想,各位曾经以为自己能在阴盛阳衰的法学院一支独秀的男生,一定在认识荣杰之后感叹生不逢时,同样,曾经觉得在工科院校足以大放异彩的女生们(包括我自己在内),一定也心中叹息,琦琪女神美cry;最后觉得不管怎么说,我们毕竟自己考上了清华,学习能力总还行吧,直到认识了邹沁王小何。

四年来,我们以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奋斗和收获,定义着彼此心中的“优秀”。而同窗的意义就在于,众人口中的你是一句惊叹,简称“别人家的孩子”;我眼中的你,却活得那么丰富,成长得那么不容易,张弛有度,苦乐交织。你周末挣扎着早起去上经双的课程,我可能在周末的凌晨挣扎着刷完了继承者们的最后一集;同样地,我奋力在操场上一圈一圈跑掉3000米,你在紫荆一口一口吃香锅里的五花肉。

回想起这四年,我们不觉得有多么苦行僧,自由初体验,初次尝试自我管理,很新鲜;但我们也不觉得有多么一帆风顺,自由的代价是责任,刷掉的剧最终堆出了如山的ddl,吃下去的五花肉最后变成了我们自己身上的肉,也每每在这样的时刻,痛定思痛,开展自我批评教育。

这样高低起伏,时而学霸时而学渣,时而人赢时而人艰不拆的生活,是法零共同的记忆和成长。它并不够光荣伟大,却足够真实;它写不进我们的简历,却写进了我们心里;它很有可能见证着我们犯下的一些错误,但你依然会希望若干年后你的孩子也能有这样的四年,并且你会同样自豪地出现在他的毕业典礼上,庆祝这四年——就像今天,台下坐着的每一位家长和亲朋好友。

还是在我写这篇发言稿的时候,我爸给我发微信,说我辛苦了,让我少熬夜,我当时就想,爸爸你怎么知道我不是熬夜在看球呢。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共同的感受,就是父母在我们念大学后都变得客气了很多,也宽容了很多,他们总是心疼我们,想多帮帮我们,又不知如何下手。

面对我们带回家的更多的信息,更广的世界,他们第一次诚惶诚恐。亲子教育和亲情的圆满在于子女的最终独立,而这独立往往以分离为代价。四年前,我的父母送我来清华报到,当时只道是寻常;几年后当他们只能在机场安检的入口目送我独自出关的时候,我有一丝复杂的感受,可能也是每个家庭共通的一丝无奈和希望——终究有一些地方父母不能带我们去了;但是再过几年,我们就能带父母去了。

在这里,我祝愿法零的每一个家庭,在未来我们硕士乃至博士毕业、入职升职等等任何一个人生发展的时刻,都依然有像今天这样健康幸福的父母与我们分享喜悦。

我的这篇发言稿是在老师给我的截止日期前不到半小时,发到她的邮箱的。四年来,我们都在网络学堂或者任课老师的邮箱处经历了太多类似这样的“生死时速”,即便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期间,也会因为我们自己的疏忽而“有惊”,因为老师的谅解、帮助而“无险”。

所以论文致谢里那短短三四行复制粘贴的文字,难谢师恩。身为明理人,我们被寄予厚望,却也一样不落地带着这个时代年轻人身上普遍的毛病。我们浮躁、偶有懈怠,谢谢您包容那张晚交的假条,8点10分才匆匆踏入课堂的我,最终还是给那份已过截止日期的作业算了分;我们中的有些是重度拖延症患者,谢谢您连责备的话都没有说,连夜为我写好推荐信,寄出了您沉甸甸的期望;我们稚气未脱,面对社会不免胆怯,谢谢您作“铁面无私”状说模拟法庭的参赛费用必须自行解决,然后却悄悄联系您熟识的律所合伙人,说,“我让学生们来找你了,请多多鼓励!

”包容比苛责更困难,体谅比要求更珍贵。包容与体谅的来源,是对学生的信任与爱——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耐心地等你成长,勇敢地让你犯错,以及用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我们的错误买单。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提前到来的毕业临别时刻。对我而言,那是提交毕业论文的星期五,冯象老师作为我的论文指导教师同时也是本科生学术导师在论文上签字。签完字后,他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向我解释掌握基本民主理论的必要性,询问了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帮我想了想两年后毕业的出路,又问了问我暑假的安排——就像本科四年来每一个在他办公室度过的午后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那天下午我站了四十分钟,而老师向来都是不慌不忙让我先坐下。

后来我想,也许老师是忘记了;也许他以为只是三言两语五分钟的事情,但为人师者,却总是自然而然地尽其所能,想多告诉学生一些,多帮学生一些,多一些,再多一些;又也许老师是觉得临行前还有太多要再叮嘱我一遍的话,以至于顾不上那句“请坐”。

冯老师的叮咛,法学院所有老师们的忠告,那些宝贵的学术经历和人生阅历,经过四年熏陶,我们最终从不明觉厉变为明,而更觉厉。法治中国的构建,如何区分宪政与民主,要不要设立居住权,所得税是否应取代流转税成为主要税种,一个韩国人和法国人的孩子在一架美国飞机飞至越南境内时出生,孩子算哪国人???所有的问题,我们也许一时给不出答案,却记住了“心中饱含正义,目光游走在事实与法条之间”。

那法条不一定是法律法规,正如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将来不会从事法律业务;我们所要遵循的是生活的法条,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为学立命的精神,是成就一段有价值的生命所必须具备的品格——而这些,恰恰是明理楼的馈赠。

前路漫漫,志在四方。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法零保持联系、相互扶持,法学院常青、昌盛,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角色和岗位上努力,所有的努力连成片,造福一行、一方,那便是我们法零的重逢,也是我们与明理楼的重逢。期待重逢,珍重、好运。

谢谢大家!

许吉如获得第16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冠军

“清华对我的塑造是决定性的。在高中时候,我取得成绩的原因或许是语言天分,那么到了大学时,一定是因为清华教会我的道理,”许吉如笃定地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大一的时候代表清华参加全国和世界的演讲比赛时,外文系的吴霞老师教会了我什么才是真正的演讲。演讲最核心的部分是感染力——只有引起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演讲者才算真的成功。这都是我来清华之前并不能理解的道理。”

许吉如曾在那篇知名的日志中将保送来清华和清华法学院当作自己人生最正确的两个选择,在她看来,法学院的明理楼带给她的成长体现在诸多方面:院长王振民教授从不吝惜地把宝贵的学术机会交给本科生,许吉如在他的信任下担任了许多学术会议的同声传译,不断得到锻炼;本科阶段的学术导师制度让许吉如在交换时受益匪浅,她不仅从导师冯象老师身上学到在美国求学的经验,更学到面对陌生环境与压力应该掌握的胸襟和气度,她说:“在哈佛时,清华响亮的名字和声誉本身就让我很有自信,敢于展示自己。

在哈佛交换的日子里,清华精神从未离许吉如远去。她接触到很多其他国家的交换生:德国的学生很有商业头脑,瑞士的学生心灵上更自由,美国的学生和香港学生很像,大学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强,他们身处的成熟商业社会使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了三四十岁的思维。许吉如真诚的笑着:“我看来,清华很单纯,她让我保持二十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