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时候真的很“笨”吗?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事实是,我们现在似乎都认为,许多天才小时候很笨,理解和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如其他孩子,学习力不强,学习方面表现平平,甚至还很差.就比如说爱因

一个事实是,我们现在似乎都认为,许多天才小时候很笨,理解和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如其他孩子,学习力不强,学习方面表现平平,甚至还很差。就比如说爱因斯坦,他小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差生,学习总是很差,以致被学校劝退。

然而,事实是,他的母亲发现他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提问、勤思考的好孩子,所以她便细心教导他,弥补了他在学校教育上的缺失,为他以后的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前提基础。不得不说,如果他的母亲当时也和学校老师那样认为爱因斯坦也是个差生,觉得他在学习方面没有什么希望,是个智商低的孩子,那么,他将很有可能失去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虽然不是在学校接受,但对他来说,要比学校教育更为人性化、更适合他。

那么,在学校看来,爱因斯坦为什么是笨的呢?其实,不止那时的学校,当今的学校教育也认为,如果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没有很好、很快地接受并吸收知识,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相反,那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理解并吸收知识的学生,就是十足的好学生。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仍然固守这样一种观念,传授知识比思考质疑知识更加重要,于是,在教学中,学校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更为急功近利的是不求理解而死记硬背,以求“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先对那些常识性的问题和知识进行质疑和再思考。

既然速度比质量更好,那么,读书也就不求甚解,只求多知而不是真正的领悟。这样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也就缺乏对根本性的问题的思考意识和能力,缺乏原创力、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源于对常识性的问题和现象的思考,正是这些小问题、小常识激发了他的灵感。如果他小时候就不加思考那些常识,不从更加彻底的角度来思考,那么他也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因为他比别人更加彻底地从常识问题探究,而不是基于那些大的理论出发,更加的原创、彻底。

事实上,那些伟大的发现,都是从挑战常识开始的,没有对常识的质疑精神,也就没有伟大的原创精神。所以,那些保持着对常识的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由此观之,应该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有问题,而不是那些爱质疑以致未能迅速吸收知识的学生有问题。天才在小时候,总是怀有一颗好奇心和质疑思考习惯,由于年纪小,思维水平不高,智力发育尚欠缺,且又是思考那些我们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常识性的问题,所以,他们当然也就比别人要显得更笨了。

然而,这笨恰好是他们的优点,他们因此而持续着对常识性知识和问题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思维习惯更锐,他们也就会比我们更加聪明了。也就是说,天才在年少时候总是处于弱势,而到一定的年龄后就很强势了。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却是符合了人的智力发展规律。

应该看到,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教育理念和目标方式与现实离脱了,不符合事实真相,也就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在,幸运的是,欧美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们也因此而强调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也因此而益发地具有原创意识、精神和习惯。

而在中国,也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了,并呼吁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仍然继续大量存在,对学生的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很不利,这也有体制问题,更有中国在经济、文化等诸领域体现出来的浮躁、急功近利的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不是天才们小时候真的笨,而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笨了,不按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和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律办事,以致排斥天才们。我们应该鼓励那些不随便顺从权威和相信常识,而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的学生,而不是说他们怎么笨得连这些都不懂,也不应该提倡学生拼命接受和吸收知识,甚至死记硬背,却不加以思考质疑、批判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制度,我们才不至于笨到说天才们是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