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 文天祥是谁?南宋名相 民族英雄 都不是!
文天祥是谁?南宋名相,非也;民族英雄,非也。
文天祥是谁?他是我们传统文人气节的楷模;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标杆!
在谈论文天祥之前,钱君不妨先插叙一个故事:自后金,至大清;与明朝对抗了几十年后,皇太极好奇地问范文程,“这几十年间,招降了不少血性方刚的将领;为何偏偏有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是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皇太极此话不假,暂且不论文天祥;被满清皇帝“诛灭十族”的方孝儒,以及夏完淳、张煌言等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华夏文人的气节!我们称拥有这样气节的士大夫文人为“道成肉身”;而这种气节的标杆,正是由文天祥树立起的。(行文至此,钱君无语凝噎!念及钱君著此小文皆因“某大咖小编,宣称‘因忽必烈不肯接受文天祥提出的条件,才处死文天祥。’”让人痛彻心扉啊!!!钱君只能说:有些事,是绝对不能够混淆视听的!)
孔孟之道中,自然有其糟粕的地方;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如文天祥等士大夫们,他们不止摇头晃脑地去朗诵圣人之言;还在用他们的身体去践行圣人之言。相较而言,一面高举废除“一夫一妻多妾制”;又在不停纳妾的清末文人康有为,却真真让人崇拜不起来。
所以,钱君以为,如“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名相烈士合为一传”这看似将文天祥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的定位;依然看轻了文天祥在我们历史上所呈现的真正的价值。那么,文天祥是怎样炼成的呢?
文天祥二十岁得中进士。这在号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宋时期,绝对是一种凤毛麟角的存在;即使放在今天,也可称之为少年天才。
宋朝时期科考的最后一场,是在集英殿接受皇帝亲自考核;此时,正值蒙古大军蠢蠢欲动之际;少年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针砭时弊;行文万字,一气呵成,磅礴大气,辩思精妙;考官王应麟称其“忠心肝胆好似铁石”;被宋理宗钦点为头名状元。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大元”;及至元大都(即,今日北京城)兴建完成;忽必烈已经做好了灭亡南宋,一统中国的最后准备;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宋王朝已呈风雨飘摇之势。
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称“大宋朝抚育臣民三百年;一旦告危急,纵然身死,有何惧哉?”从而赢得天下豪杰群起响应,聚兵士数万之众;奔赴京师勤王。
无奈,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氏先是任用不堪一击的贾似道,后又错用懦弱无能的陈宜中为丞相。其间,文天祥、张世杰曾提出迁都以暂避蒙古铁骑的锋芒,以求背水一战;无奈谢太后采用陈宜中的主张,派大臣杨应奎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因陈宜中的临阵潜逃,朝廷临时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主持和谈事宜。并在“议和”过程中,被蒙古丞相伯颜扣留。
早在被押解北上的过程中,文天祥已经几次自杀未遂;于此之后,江南更是出现了一批“劝死”的文人。希望文天祥能够舍生取义,为大宋“殉节”;为后人留下一个气节的楷模。
此种行为,虽看似惨无人道;当时至“自三皇五帝以来,至崖山之役,南宋倾覆;我们华夏大地第一次全面沦陷于异族之手”的时刻,当我们传统的士大夫文人面临“我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的时候,这确实又是十分必要的。
钱君以为,并非那些“劝死”的文人不想“殉国”,而是自己分量太轻;也正是他们的“苟且偷安”才使我们华夏的文明得以传承。当整个华夏沦陷之际,若无人为之“殉节”;后人又有何借口,在面临清军入关、日军侵华之际,拼死相搏以卫华夏呢?
文天祥被关押三年后;忽必烈以元朝丞相的官位,由已成为东宫太子奴婢的女儿向其劝降;文天祥宁死不降,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钱君以为,正是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为后人塑造了一个士大夫气节的楷模;以至于文天祥死后不久,谢枋得在其关押之处绝世自尽;甚至在后世的明朝出现了一大批如海瑞般铮铮铁骨的诤臣;在明清交替之际,出现了一大批如方孝儒等“道成肉身”的士大夫文人。这是我们文化的气节,我们的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