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文天祥 民族之脊梁 尽在文天祥之《正气歌》中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这几句话中,一共运用了十二个典故,这十二个典故都是我们华夏历史上,一身正气的存在,乃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典故中的故事。
在齐太史简,说的是战国史家的故事,鲁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乃帝王将相之家谱。这里说的是战国之后的史家,战国的史家,乃是真正的铁笔史官。
当时的齐国大臣崔杼杀了齐庄公,于是齐国太史就在史书上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为了保全名声,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并没有被吓到,继续记载崔杼弑君,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
崔杼问第三个弟弟:你不怕死吗?太史的三弟自然怕,但说到:“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于是崔杼就放了太史的三弟,三弟出门的时候碰到了南史氏,问他来干什么,南史氏说:我以为你也被杀了,所以赶忙过来记录。董狐笔的典故说的也是战国史家。
张良椎说的是张良,曾经派人在博浪狙击秦始皇用的武器,是为了天下大义而不顾自身安危的代名词。苏武节则是说,苏武出世匈奴,匈奴想要劝降苏武,苏武宁死不从,在贝加尔湖畔持节放了十九年羊,象征着忠肝义胆。
严将军头说的是三国时期,张飞击败严颜,想要劝降严颜,严颜不从说:今日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乃是忠臣的代名词。
嵇侍中血说的是嵇绍的故事,当时皇帝打了败仗,嵇侍中守在皇上身边,皇帝被追杀,飞箭如雨,嵇侍中以身挡之,鲜血四溅,撒在了皇帝的龙袍上,后来皇帝得以逃脱,在洗衣服的时候说,这件衣服不要洗,这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乃是忠臣之血。
张睢阳齿说的是唐朝的一位将领,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祸乱天下,进攻张巡所在的城池,张巡因为痛恨敌人而咬牙切齿,牙齿都咬碎了,二十八颗牙,只剩下了三颗,张睢阳齿表达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
颜常山本事安禄山的部下, 因为安禄山叛乱,颜常山断了安禄山的退路,后来颜常山被抓,破口大骂,安禄山随即下令,割去了颜常山的舌头,但是颜常山仍然在破口大骂,直到气绝身亡,誓死不降贼。
辽东帽说的是高尚的节操,《出世表》说的是刘备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渡江楫说的是祖逖北伐,发下的誓言:“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滔滔江水,一去不返!”
击贼笏说的是唐德宗时期,朱泚要反叛,想要弑君称帝,找段秀实商议这件事,段秀实听到这件事,二话不说拿起象牙笏板,破口大骂,冲到朱泚面前,把朱泚打了个头破血流,接着被叛兵乱刃分尸。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引用的典故,大概就是这样,这些典故今天知道的人大概都很少了,甚至知道《正气歌》的人都很少了,但是正气歌中引用的这些典故,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节操的象征。
文天祥之所以要引用这些典故,是因为当时的他散尽家财,举兵反抗蒙元,结果兵败被忽必烈俘虏,关押在元大都中,忽必烈希望文天祥投降,文天祥誓死不从,于是在临死前写下了这一曲正气歌。
当时文天祥的妻女,都被发配做了奴隶,日日受人欺凌,凄惨二字都道不尽其中苦楚。当时女儿写信劝文天祥投降, 带她们回家,文天祥泪流满面的写了这封回信:“谁人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百姓,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后来,宋恭帝也来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当时一言不发,只是请宋恭帝坐好,强忍泪水,面相北方,恭恭敬敬的拜了一拜:“陛下,你我君臣缘分已尽”。
当时的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文天祥饱受折磨,文天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了《正气歌》,妻子在收拾遗骸的时候在衣袍上写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绝笔。
文天祥正气歌中所用的典故,其实都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正气歌》典故中用的都是民族的气节,在我看来,文天祥和他们一样,都是民族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