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夫妇共著《如果爱》 纪念15年婚姻旅程

2019-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尽管,著名演员冯远征近年来常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坏男人",生活中的他和爱人梁丹妮却是绝对合格的"模范夫妻",结婚15年恩爱如初.而今,他们将各自的成长道路以及共同走过的甘苦历程写成文字,并且借用了一个十分喜欢的影片名字<如果爱>作为书名,因为"命运有着无限可能,'爱'却是恒久不变的".书中的故事生动坦诚,文字朴实淡泊,充满了人到中年的深情和感悟.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全国同步上市.冯远征夫妇共著<如果爱> 纪念15

尽管,著名演员冯远征近年来常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坏男人”,生活中的他和爱人梁丹妮却是绝对合格的“模范夫妻”,结婚15年恩爱如初。而今,他们将各自的成长道路以及共同走过的甘苦历程写成文字,并且借用了一个十分喜欢的影片名字《如果爱》作为书名,因为“命运有着无限可能,‘爱’却是恒久不变的”。书中的故事生动坦诚,文字朴实淡泊,充满了人到中年的深情和感悟。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全国同步上市。

冯远征夫妇共著《如果爱》 纪念15年婚姻旅程

一、人到中年,对生活感受更深

冯远征和梁丹妮的故事人们并不陌生,但是这本书里写的不仅仅是故事。当被问及“为何出书”时,冯远征说:“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事,我的父母亲相继去世,我和丹妮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遗憾,所以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受。”

冯远征夫妇共著《如果爱》 纪念15年婚姻旅程

的确,阅读眼下这本书,如果你遭遇过失败的婚姻,品尝过热烈的爱情,经历过事业的巅峰和低谷,享受过平淡如水的幸福,失去过生命中的至亲,或者,仅仅因为你已经步入中年,便一定会在心底升起温暖的共鸣。面对人生甘苦,冯远征夫妇十分坦然,相信一切都是无形亦无价的财富,使他们“在婚姻中共同成长”。

冯远征夫妇共著《如果爱》 纪念15年婚姻旅程

刚结婚的时候,他们决定加入“丁克”行列,不要孩子,享受自由的二人生活。时至今日虽然颇感遗憾,丹妮却表现得十分通达,“人生哪能没有遗憾呢?我们虽然没有孩子,却多了两个人相守的时光,这也是一种好处吧。”

远征的父母过世,没能为二老送行的他心怀歉疚,于是更加珍视自己的岳父岳母,“所幸丹妮的父母一切尚好,让年过不惑的我在这世上仍能叫一声‘爸爸’、‘妈妈’。”

走过了婚姻最初10年的激情和甜蜜,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回忆起三年前,为了一个角色安排向远征大发雷霆,丹妮至今内疚不已,“记得在我们最穷、最苦、最孤立无援的时候,从来不曾对彼此说过一句重话,更不会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什么。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太多过去不敢奢望的东西,这次争吵,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心。”一位六十多岁的“人艺”老演员告诉远征,看到这一段,他的眼睛湿润了。

二、一点弯路不走,就不叫“远征”

2004年,正值远征从影20年之际,他因电影《美丽上海》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他在获奖感言中谈到:“当我刚刚走入这一行时,我觉得如果我好好工作、认认真真地演戏,获奖对我来说应该是伸手可得,但是没想到我手一伸就伸了20年。”

恰如此言,远征的表演生涯并不一帆风顺。在书中,他原原本本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弃了高考的待业青年到拉链厂工人,再到“北京著名业余演员”的过程,以及极尽曲折的求学经历。

十八九岁时,远征不甘心做一名拉链厂的普通工人,通过亲戚介绍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跑了两年龙套,常常只有一两句台词,或者刚上台一分钟就“牺牲”了。然而头一次登上“殿堂”的他仍然乐此不疲。在《泥人常》中扮演“匪兵甲”时,就算台词只有一个字“走”,也要每天变换着腔调来吆喝;化起妆来时常花样翻新,今天点几颗麻子,明天描个三角眼,后天涂个酒糟鼻。

在《樱桃时节》中扮演死尸的他,得出“死人比活人难演”的结论,还总结出一套令人捧腹的经验之谈。譬如“不能倒在舞台中间,最好只露一截小腿在外面,上半身藏在幕里,该干吗还干吗”,“尽量脸冲里,打个呵欠、挤眉弄眼什么的,观众也看不见”。

北京大大小小的业余表演培训班远征几乎都参加过,人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是“小伙子人不错,就是外形比较吃亏”。1984年,远征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考试成绩位列北京考区前三名,文化考试也达到当年录取分数线,但是最后却蹊跷落选。学院给予的答复也是“形象一般,恐怕将来不好分配”。否则,他本应是王志文、孙松的同班同学。

尽管几经打击,他仍然不肯放弃内心的梦想,第二年报考了北京人艺学员班并终于被正式录取。他说:“在我参加过的所有考试中,人艺的考试是最简单的,因为在你走进考场的那一刻,老师看你一眼,心里就‘大致有数’了。”

回忆起年轻时的曲折经历,远征一笑置之,“如果一点儿弯路不走,就不叫‘远征’了。”

三、39元,买了一只“潜力股”

远征、丹妮在17年前的一部电影《豺狼入室》中相识。当时的丹妮因主演《漓江春》、《傲蕾•一兰》、《欢欢笑笑》等影片红极一时,而远征还是一个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无名小卒”。1993年,他们登记结婚,一共花了39元,没有钻戒,没有婚纱,没有仪式,甚至没有请亲朋好友吃一顿饭。

每当丹妮身边的年轻女孩问起她,15年前如何相中冯远征这只“潜力股”,她就会讲起两个人如何顶着各种压力走到一起,如何埋头苦干将小小斗室布置成“新房”,如何因“一穷二白”而拼命接戏赚钱,如何度过最初三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如何办理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进京手续……讲到最后,女孩子们往往难以置信地咂咂嘴巴,说一声:“姐姐,你太亏了!”

当然,丹妮从不觉得自己“亏了”,反倒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在街边的建材店花了三十多元买处理的墙纸,亲自裁剪、涂胶、贴纸,改变了小屋的“四白落地”;刚拿下车本时,为图一时过瘾,他们倾家荡产买了一辆最便宜的“北京吉普”,完全忘了接下来不但没钱加油,没钱维修,更没钱吃饭;结婚10年,他们才拥有了第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并不宽敞,但是只要有空,他们就想尽办法精心布置。

四、过日子,就是“一寸一寸地走”

丹妮在书中提到,和朋友小聚时,有人忍不住“酒后吐真言”:“丹妮,你们俩千万不能让我们失望啊,如果你们都离了,我们就没指望了。” 固然,每一个家庭都有各自的问题,也有各自的解决方式,远征和丹妮都能够理解那份人到中年的迷茫与苦守。而在他们共度的岁月里,只恪守着一个最朴实的信念:爱情是我们一人伸出一只手,托起的一件极其精美的瓷瓶,不允许彼此稍有闪失。

结婚15年,他们没有任何“山盟海誓”,唯独远征说过这样一句话:“日子要一天天地过,过,一个‘走之儿’加一个‘寸’字,意思就是一寸一寸地走。”

结婚前,他们有过“约法三章”,不能骂人,不能打人,不能以“分手”相要挟。听起来很平常,十几年如一日地遵守却不容易。远征甚至说,如果有一天丹妮向我提出“离婚”,我一定答应她,并且不问为什么,因为我们约好不轻言“分手”,我相信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信奉着“平平淡淡才是真”,每一年,他们格外认真对待的,是属于自己的三个节日:两个人的生日,以及结婚纪念日。他们的家里没有请过小时工或保姆,一切家务都是两人亲力亲为。丹妮不会做饭,他们的晚餐往往是在小区的餐馆里解决。他们不迷信“奢侈品”,丹妮常在小商品批发市场挑选自己喜欢的家居装饰。他们喜欢孩子,遇见漂亮的小孩儿就迈不开步,一直追着看,直追得孩子家长以为遇上了“神经病”,把孩子匆匆抱走。

而今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寸人生道路,当未来有一天,一切光环都已褪去,大家都不再记得“冯远征”、“梁丹妮”的名字,他们就做“一对最普通的老头老太太”,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憧憬着这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