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张四维 扬州有位百岁抗战老兵张志清 拖着大炮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抗战经历:1935年9月加入黄埔军校12期炮科学习.1938年在武汉毕业,至中国陆军炮兵学校继续学习训练,炮兵部队成立后,分在炮二旅

    抗战经历:1935年9月加入黄埔军校12期炮科学习。1938年在武汉毕业,至中国陆军炮兵学校继续学习训练,炮兵部队成立后,分在炮二旅十八团五连任少尉排长。武汉会战始,在长江以南配合步兵与日寇作战。1938年秋调至炮兵学校(湖南零陵)干训班任中尉区队长,后迁到贵州都匀带了15-17期的学员直至抗战胜利。

    昨天,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数小时的采访录音录像,一位百岁老兵张志清的口述抗战档案史终于录制完成,这是我市第一份抗战口述史档案。

    报考军校

    与郝柏村同期同排同住

    “三几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闹事。那时候,我是21岁的热血青年,就想着用笔杆子抗日不行,要赶走日本人,得拿枪杆子。”张老讲起当年“投笔从戎”的初衷,语调激昂,1935年,张志清考取黄埔军校12期炮科学习,他有个著名的同学,就是后来成为国民党台湾“行政院院长”的郝柏村,他们同排同期同吃同住,两岸关系缓和后,郝柏村特地派亲弟弟来看望过张志清。

    “我1915年出生,今年整整100周岁,上的1935年黄埔第十二期炮兵科,是扬州中学的毕业生。做学生时,有两件事触动比较大,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上海19路军跟日本人遭遇,英勇抵抗,感到国家不富强、懦弱,就会被人欺负,这些极大地激起了年轻人的热血,也是怀着一种爱国热情,就决定报考军校。”张老说, “国民政府要和日本打仗,要成立航空学校,培养空军,就在上海、扬州这些地方招募学生。当时航空学校也到扬州招生,有一个军官还到学校里演讲宣传动员,我们积极响应。一开始我想学空军,就在家里面说要报考,我父亲舍不得我这个儿子,不同意报考。有一个亲戚在南京,对我说,空军录取太严格,学成功的很不容易,如果中途被淘汰,就要被打回原籍,没有办法再上军校了。最后我就学炮兵,被炮兵科录取。” 

    “一进学校,3个月不放假,很严格,就是训练。3个月后进行体格检查,合乎标准了才算正式入学。我在学校参加童子军的时候,身体素质就很好。入学后还要学半年步兵,步兵是基础,学好了然后才分科。分科还要进行考试,比如数学水平就要跟得上,最后分到了炮兵部。”

    “炮兵科在黄埔军校所有的兵种里面是最好的,它是技术兵种,需要数学好。炮兵瞄准时需要进行角度测量,进行‘密位’的换算,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操作都是通过目测,很多在扬州中学的技能对这个很有帮助。”

    会战武汉长沙

    拖着大炮沿长江布防

    黄埔十二期是1935年9月学生入校,因抗战需要,这一期学生提前到1938年1月毕业,有700多个毕业生。学生一毕业就参加了战斗,一部分到上海参加了淞沪战役。淞沪战役主要是步兵参战,很多时候是巷战,在城市里打,短兵相接比较多。“我因为学的炮兵,就到了武汉。”张老说,“学习期间,我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张四维’。管仲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要想报国,先要完善自身。”

    “我毕业以后直接分到部队,部队是全国性的,毕业的学员分散得很广泛。‘八·一三’淞沪抗战,日军步步紧逼,华东沦陷了,1938年到了武汉。那个时候苏联支援中国200门野战炮,我分到炮兵团,部队中的大炮种类比较多,有法国、德国、英国造的,苏联炮与它们不同,762的口径,是榴弹炮,需要马来拖,进行牵引。”

    “我跟着18团,是个炮兵团,先在湖南湘潭当排长,参加武汉会战。武汉的地形高高低低,上面有日本飞机轰炸,苏联炮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就让我们沿长江要塞驻防,这样移动得比较少。战场在九江附近,沿着长江有好多个要塞群。由于我们是野战炮,发挥不了多大优势,在武汉会战的后期,就退出了战斗。”

    “武汉会战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打了上百场战斗,从安徽到江西,再到河南、浙江、湖北,战线很长。我主要在长江以南。”1938年武汉会战伊始,张志清跟随部队在长江以南,配合步兵与日军作战。

    “有个黄埔军校的老师在长沙那儿当工程师,把我要去,参加长沙会战的前期准备工作,构筑阵地、防御工事、小炮掩体,配置炮位,准备进行长沙会战。有个学校要招老师教学生炮兵技术,就这样把我招到炮兵学校做老师。我在学校里一蹲就蹲了两三年。随着战场向西南地区推进,我到过很多地方。那时由于外国的援助,部队中英美武器多起来了,他们的火炮跟以前使用的不一样,又要求我在教学中及时教学生掌握新型火炮的使用技能。这时还成立新的炮团,我的级别也提高了。我们的炮校还迁到过广西,教的学生也很多。有一支部队刚刚训练好,就直接出国,到缅甸跟鬼子打仗了。”

    抗战结束官至少校

    12期700同学牺牲就有300多

    “抗战临近胜利时,我的那位老师又到了浙江衢州、金华一带,把我也调了过去。这个时候我从上尉升到了少校。在浙江一直呆到了抗战结束。我还参加了浙赣战役。那时候我们还属于补充部队,是预备队,随时有战斗的可能。当前线部队不足时,我们立即前去支援。我从事的工作是兼顾战斗的一种工作。整个抗战期间,要算起我对国家做的事,主要的就是在军校中培养学生。”

    “我们这一届还有很多同学健在,抗战结束后,这一届黄埔生700多名,牺牲了300多名。同学中有郝柏村,离开大陆时,他是连长。这本同学录,是同学从台湾带回来的。还有一本大陆的同学录。可惜很多当年的资料,很多奖状、证件,因为怕被牵连,在‘文革’中烧掉了。”

    “八年抗战,死了多少人?太残酷了,整天耳边全是炮声、子弹声……”张志清老人描述起激烈的战况,紧闭双眼,长叹一声。

    长时间讲述,让老人有些微喘,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当年抗战的时候,我们从云南、贵州到湖南、浙江,中国的南半边几乎都跑遍了。当时还没有车,全靠步行,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双草鞋……”老人在谈到当年抗战往事,非常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