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艳史全文阅读 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复原 惊艳世人!

2018-1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隋炀帝愍皇后萧氏(567年-647年),出身中古政治文化世家兰陵萧氏.父西梁孝明帝萧岿,母张皇后.萧后生于二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选其为爱子晋王杨广之妃.萧后婉顺聪慧.知书达礼,又通医术,颇知占侯,深得文帝夫妇欢心和丈夫杨广宠爱,诞育三子一女,并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隋炀帝即位后,萧后虽年过四十,仍得到其宠爱和敬重.隋炀帝艳史全文阅读 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复原 惊艳世人!炀帝之后多有失德,萧后婉谏无果.江都之变炀帝遇害后,五十多岁的萧后带着幼孙和

    隋炀帝愍皇后萧氏(567年-647年),出身中古政治文化世家兰陵萧氏。父西梁孝明帝萧岿,母张皇后。萧后生于二月,江南风俗以为不吉,遂辗转由叔、舅收养。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选其为爱子晋王杨广之妃。萧后婉顺聪慧、知书达礼,又通医术,颇知占侯,深得文帝夫妇欢心和丈夫杨广宠爱,诞育三子一女,并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隋炀帝即位后,萧后虽年过四十,仍得到其宠爱和敬重。

隋炀帝艳史全文阅读 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复原 惊艳世人!

炀帝之后多有失德,萧后婉谏无果。江都之变炀帝遇害后,五十多岁的萧后带着幼孙和皇室诸女,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处,后义成公主迎其至东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萧后与其居定襄。唐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萧后等归长安,居长安城兴道里。萧后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隋炀帝艳史全文阅读 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复原 惊艳世人!

    隋炀帝杨广立其为皇后时曾说:“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

    《隋书》:“二后,帝未登庸,早俪宸极,恩隆好合,始终不渝。文献德异鳲鸠,心非均一,擅宠移嫡,倾覆宗社,惜哉! 

    2013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了考古发掘执照,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4月中旬,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文字。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迹象136座、夯土2处、沟2条、砖基1处、井5口、坑(塘)29个。

隋炀帝艳史全文阅读 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复原 惊艳世人!

    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12.64米,宽5.9米,残高1.6米。墓室东、西、北壁各有3个小壁龛;甬道两侧各有1小耳室。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

    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陶器有罐、炉、钵、灯、几、磨等,陶俑有牛、马、猪、羊、骆驼、双人首蛇身俑、文官俑、执盾武士俑等,部分陶器有彩绘;瓷器有青釉辟雍砚1件,造型精美;一套女性用冠饰,工艺精巧,国内罕见。

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那个曾经在演义小说中迷倒众生的美人,终于具象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2016年9月5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的成果,这件堪称已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冠,向世人揭开了隋唐风云中那段尘封的往事。

    据考古发掘现场的调查表明,由于墓葬填土的机械性挤压以及扬州土壤呈酸性等因素,萧后冠饰件的病害类型包括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宏观和微观的综合调查分析均显示,萧后冠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给清理工作和文物保护带来极大困难。也正是由于其保护修复难度很大,扬州文物部门才特意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萧后冠进行保护修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曾经成功复原了一套精美绝伦的唐代公主凤冠。据悉,这套重约800克、高度为42厘米的唐代公主凤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套被成功复原的唐代凤冠。

唐代公主凤冠

    凤冠的修复比想象中艰难很多,工作量也很大,经过两年时间,考古人员终于将这堆在外人看来是一堆泥土的凤冠,成功恢复到了原本流光溢彩的模样。

    为复仿制萧后冠准备的配件

    杨军昌在考古实验室

    仿制复原模型

    在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也有新的发现。通过显微镜观察,凤冠的十二个钗上能够看到许多小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 

    而当修复工作继续进行时,修复人员发现,这些钗,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而鎏金铜珠化工艺这是中国考古历史上的首次发现。 

    再将钗仔细观察一遍,他们发现,这些钗是中空的,里面似乎有填充物,等拆开发现,里面的填充物竟是一团保存完整的棉花。中国考古历史认定在南宋之前中原地区是没有棉花的,然而这棉花却出现在了萧后的铜钗之中。这将中国人使用棉纺织品的历史足足提前了600多年! 

    隋炀帝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工作已开展了1年半有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实验室考古,明确了目前已知的萧后冠包含材料有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工艺则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铸造、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2类,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主持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家杨军昌介绍称,萧后冠的发掘和研究使业界首次发现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钿花复杂的结构与工艺特征和隋唐皇后礼冠的形制,是我国的实验室考古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