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寻梦者》 【评诗重读经典】戴望舒《寻梦者》
《寻梦者》全诗的诗眼落在一个“寻”字上,“寻”是积极的有动力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理状态从“遇”转到“寻”,是在痛苦的辗转中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由消极的人生态度过渡到积极面对现实,为了高尚的目标,为了真理甘愿付出一生的时光,哪怕头白眼花。
诗歌的起始段就用柔美雅丽的笔触写到: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诗人的梦想像花一样娇艳,这也是他所代表的时代群体的共同梦想,他召唤着,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寻梦的队伍,为了追求那在青色的海底里无价的珍宝。
全诗使用了回环往复的象征写作手法,递进强调的句式,中华民族古典意象与运用自如的现代白话语言,使诗句呈现出梦幻的迷人色彩,如果轻声反复诵读,会随着这种梦幻的语气与激情一起跌入诗意的深渊而不愿走出。把对梦想的追求与执着写的如此梦幻,如此柔美抒情的,除了戴望舒,大概找不到第二人了。
之所以说《寻梦者》是旧梦通往新梦的桥梁,是因为诗人后期的作品风格较之过往诗风逐渐趋向硬朗,明亮,对革命信念日益坚定与忠贞。《寻梦者》只是他为革命信仰表明心迹的第一步。诗人创作风格的转变与他思想的蜕变有绝对必然的联系。戴望舒的诗歌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仍然在诗坛上璀璨生辉,并影响了中国新诗的流向,各种研究版本层出不穷,足以证明他诗歌独特不衰的艺术魅力。
王锡民:抽风者解梦
有痴人说梦就有抽风者解梦,请允许我再翻两次白眼:以“唠叨”的形式迟滞文字叙述的速度,让慢下来的诗句对抗焦躁不安的社会,是诗人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个尝试,唠叨也暗示“心已老了”,甚至老如死灰,除此之外,诗人有意用似曾相识的句子制造疲劳,用疲劳的文字映照疲劳的现实,疲劳是诗人的也是读者的,是心境的也是环境的,说诗人以毒攻毒有点言重,那就用匠心独运吧,匠心独运是个筐。
再有,适合默念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当我们低吟的时候,会有一个嘟嘟嚷嚷的老者伴随着我们形成画外音,画外音是诗歌的附加值,却是偶然发生的,它不是诗人的刻意所为。
阅读这首诗的快感还来自“嘱咐与聆听”,交代任务的句式让我们有了“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嘱咐的语气是这样的微弱以至于听不到声音,而惊雷,常出现在于无声处!
锄木:戴望舒《寻梦者》
读戴望舒的诗歌仿佛与一个无法看清颜面却能清晰感受到他的忧愁和落寞气质的人并肩行走在微雨的路上,想必戴望舒写诗的时候,在心里也塑造了一个与之对语的朋友。
诗虽然有积极向上的部分,但仍避免不了他惯有的消极,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1932年,戴望舒与施绛年订婚后前往法国留学,却收到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与大家不同的解读是,窃以为戴望舒这首诗应该是在得到消息后写给施绛年的一首绝情诗。
在诗中他隐晦的告诉施绛年,去寻找自己的珍爱吧。尤其是结尾部分,更有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觉。诗中既有祝福的意味,也有放手的不舍。1935年戴望舒回到上海后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并登报解除婚约,这或许就是爱与恨的纠缠吧。
诗的每一节前两句有一种语法上的重叠,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读来仿佛那种寂寞和纠缠随着吐出诗句后进入肺部的空气一起钻入读者的心海。把一种想放却不忍放,想爱却不能爱的味道婉转的表达了出来。全诗除第七节外,采用了AAB韵脚的形式,读来如歌如诉。诗中运用”珍宝“、”云雨“、”风涛“、”九天“等中国古典诗歌意向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对身处祖国的施绛年的不舍。
全诗读来,突然让我想到了昌耀的一句诗:“我百创一身,幽幽目光牧歌般忧郁”而此时的施绛年也早已“不胜寒”!
想到那时隔多年当着众人的一记耳光,再看这首缠绵悱恻的诗歌,心中纠结,或许只能叹一声,这是何苦,又是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