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佛的门雀 外婆家附近的陈之佛先生故居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有很多很多年想不起外婆家的样子了,直到最近拜访了陈之佛先生的故居. 远离家乡的人往往在很多年后回故乡重拾碎片,去回味.去伤感,而我连捡碎片

我有很多很多年想不起外婆家的样子了,直到最近拜访了陈之佛先生的故居。

 远离家乡的人往往在很多年后回故乡重拾碎片,去回味、去伤感,而我连捡碎片的机会都没有。离开家乡时外婆家是一个完整的场景,闭上眼睛我都记得那是一条长长的小弄堂,铺着不规则的石板,下雨天,撑着雨伞,与迎面走过来的人要略微互相侧身、谦让,认识的就打个招呼,陌生的也相视一笑擦肩而过,那时的人不急,悠悠人世一如寻常巷陌般的久远。

如今,开着小车,在宽敞的马路上行驶,稍有不慎,喇叭就响了,或者横冲直闯,路上没了风景。

因为我没有见到旧房子是如何一排一排地拆的,也没有见证新楼是如何一天一天建起来的,现实中矗立在我眼前的完全是一座陌生的城,早年的河不见了,桥自然也拆除了,没了清澈柔情的水,心就被磨得如这些钢筋水泥般地坚硬,世界都在变,我凭什么不让外婆的小城不变?所以,我不需要大街小巷再去寻觅、去探访,凭记忆就会呈现儿时留在心中的外婆家,记忆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外公曾经是账房先生,打得一手的好算盘,写得一手的好字,“四清”时期就受到冲击了,“文革”时期成了“地富反坏右”的一分子。外婆不识字,慈眉善目,每天都是笑眯眯的,要抚养8个孩子,好像从来也没有见她为油盐柴米怨声载道。

陈之佛先生的故居在浙江省慈溪市浒山街道晓记北弄2号,先生1896年出生于此。我以前不知道也好,现在知道也好,反正这个房子在这里已经170年了,是清道光年间由陈之佛先生祖父晓舫公营造的。又该如何向大家介绍慈溪呢?最简单地说,慈溪在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因辖区内有一条名叫大隐溪,以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县时,县人以有“子孝慈母”之掌故为荣,又为了纪念董孝子而弘扬孝道,便以溪名县,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

1954年10月,县治从慈城镇迁至浒山镇。世人也真心喜欢“慈溪”这个名,慈溪古有上林湖的越窑青瓷,今有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从前这里很穷,现在富得处处冒油。

 陈之佛先生的故居在慈溪市的东门,外婆家在西门,走路也就十来分钟就到了。外公比陈之佛先生整整小一轮,我想他们在街道中、学堂中应该没有遇见,毕竟差了这么多岁。但无疑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个地方,在我的想象中,他们都有一种“民国范儿”,旧时乡村读书人的斯文,是一种和如今满眼所见不一样的“样子”吧。

从我外公身上,后来我才知道有一个时代叫“民国”,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曾经把它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但生活中又处处有它的痕迹。后来我又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他说,“民国世界山河浩荡,纵有诸般不如意,亦到底敞阳。”这一句话,对于民国的理解,我又读、又看、又听近20年,才有点回过神来。

据记载,陈之佛先生六岁便随其父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八岁到浒山第一所新学“三山蒙学堂”上学,这个学堂最早可以追溯到1863年,是由李遇春、陈志衡创建的“文蔚书院”。那时候,一个小小书院和学堂的名字听起来都有这么一股唯有读书高的文儒之气。

先生在这个学堂里开始接触到科学知识和新思想,并且受到马子畦(马宗汉)等先生影响,“革命”一词也开始在这个学堂出现了。他在13岁那年考入余姚县立高小,受高年级同学胡长庚的影响,学习铅笔画,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

宣统二年,即1910年,入慈溪锦塘学校农科预科班学习。1913年,考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这样,先生17岁从老家出发,前往杭州读书,再去日本东洋,成为中国第一位赴日学习工艺美术的留学生,然后回国到广州、在上海教学,将生命的终点落在南京,成为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他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领域里创造了奇迹,傅抱石先生曾经为他题写过这样两句诗:“雪个已矣瓯香死,三百年来或在斯。” 

 故居坐西朝东,青石铺阶,为传统硬山顶砖木结构高平屋,七开间,有前廊,粉墙黛瓦,古朴雅致。全是平房,平平整整的七间,中间有六扇门相连接,有卧室、会客厅、起居室、大厅、书房、餐厅和客房。

 如果想看陈之佛先生的原作,那么南京博物院是最好的去处,那里有专设的“陈之佛绘画馆”。1996年,陈之佛子女值其百年诞辰之际将他的91幅遗作捐献给国家,入藏于南京博物院。近年,其家属又将所存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奖学基金,奖励中青年美术史论研究优秀成果。

可以看到陈之佛先生的的学术功德、社会影响以及工笔花鸟画的成就。他在工笔花鸟画方面那千锤百炼的技法,生动的绘画造型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都成为20世纪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不过我在南京博物院陈之佛绘画馆的“陈之佛的艺术年表”站了良久,第一句写着:1896年生于浙江余姚县浒山镇,让我疑惑,如果标明“浒山镇(现属慈溪市)”可能会更清楚明白一些。这是1954年10月行政区域调整的后遗症,之前是划分给余姚,后来又归属于慈溪,不知道困惑了多少当事人,也给当今的文化名人出了难题,在各种表格上填籍贯一会填余姚,一会填慈溪,使得文化名人自己也觉得与这两个地方“暧昧不清”,不能认定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如果打开百度百科“陈之佛”,写的也是“浙江余姚人”,这看起来并不重要,也不影响研究他的美术教育和绘画,但是如果是涉及到他的生平年表,还是需要作一些说明,以至于后人不会感到迷惑不解。当2012年8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陈之佛书画作品捐赠暨陈之佛艺术史论研究奖金设立仪式”时,我一直以为陈之佛先生是余姚人,我不知道家乡有个陈之佛艺术馆,更不知道陈之佛先生的故居离我外婆家这么近。

在陈之佛书画作品捐赠仪式上,陈之佛先生的幼子陈家宇代表其已故的母亲胡筠华和哥哥陈家墀将陈家保存的《雪雁》、《飞雪迎春》、《梅花鹦鹉》和《睡鹊》等13幅陈之佛先生遗作,连同先生长媳凌雅君及其弟、妹凌畹君、凌迈虹、凌漱君、凌贯虹、凌沛君、凌励君等珍藏的陈之佛先生赠姻亲凌孟群先生和夫人的画作《玉兰蜡嘴》,悉数赠予我馆,以使先生的作品能够得到更专业的保护和与世人见面的机会。

陈家宇先生还将所获100万奖金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基金会,设立了“陈之佛艺术史论研究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