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王永炎坐诊吗 博士导师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
我的博士导师著名中医学家导师王永炎院士
王永炎先生是天津人,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师从著名中医董建华院士。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分会主委等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人才培养,桃李芬芳。被称为北京东直门医院第三代专家的杰出代表。
1992 年我经刘炳林博士引荐,拜访了当时是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的王永炎先生。先生对不谙世事的我,热情接待,并指示认真参阅《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书。我后来投考先生博士,所以会考得276分的优异成绩,应该与先生的辅导分不开。
在博士录取过程中,由于名额限制,本来人选已定,但先生看我成绩这么好,不忍心让我失望,再加上王秀琴教授热情推荐和吕仁和教授认可,最终借用董建华先生一个指标,才让我如愿进入东直门医院学习。先生考虑到我的基础,特请吕仁和教授作为副导师,指导我继续搞肾病专业。
王永炎先生治学,强调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认为熟读经典、勤于临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的先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典是根,临床是本,仁术是魂,技能是用。读经典勤求古训;大胆实践,做临床博采众长;尊师重教,参拜名师而小心求证;圆融和合,信愿行而传承创新。先生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都能够这样,成就一番事业,为振兴中医做出应有贡献。
2012 年新年集会,先生再一次为我们提出了要求,并称赞我中医基本功扎实,让我颇觉汗颜。先生当时就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高等教育,传道授业,授业工作尚可,传道很不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敢担当,拿得起;知无常,放得下;常知足,看得开!
”几句话,实际上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之精华。拿得起是儒家入世思想;放得下是佛教舍得思想;看得开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这也许就是先生在经过人生大江大河之后的感悟吧!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先生大彻大悟后的大师情怀!
至于王永炎先生在脑病方面的成就,当然无需赘言。我最有体会的还是中风病急性期通腑豁痰治法与星蒌承气汤。虽然《金匮要略》有凤引汤,金元医家有三化汤,但当时大家都在盯着平肝潜阳、凉肝熄风的天麻钩藤饮、羚羊钩藤汤等。
先生基于临床实际,首先观察到痰热腑实证的客观存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腑豁痰治疗思路,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开拓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个人临床体会,此法确实具有良好疗效。早年在邯郸地区医院做住院医师时,就曾用此方治疗永年县一例中风病急性期农民,几乎是大便一通,神识转清,继而很快就康复出院,举家称谢。其实,正因为该法疗效经得起重复,才在全国推广的那么好!在中医界,才那么深入人心!
王永炎先生近年对“病络”也多有论述,而且明确提出了中风病“毒损脑络”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中医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所谓“毒损肾络”、“毒损心络”等观点纷纷出炉,一方面说明了先生巨大的学术影响力,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医原创性思维的无比重要。
应该指出的是,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应该具有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应该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并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理论基础上,产生了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明显提高了中风病疗效;而王永炎先生“毒损脑络”理论,则为脑血管病清热解毒、化浊解毒等治法的提出,中医药脑细胞保护机制的阐述,进一步提高脑血管病临床疗效,创造了条件。
王永炎先生爱生如子,言谈中总不忘为自己的学生进行鼓励,行动上则如春风化雨一般,默默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我三十六岁晋升主任医师,并被增列为中医内科学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导师,当然与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的先生分不开!
我后来又被聘请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自然也是缘于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的先生的提名。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申报过程中,王永炎先生又多次召集我们集体撰写项目建议书,并组织专家进行答辩。作为老师的拳拳之心,怎能不让人感动!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实际上都凝结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老师致敬!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