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与钱学森 钱玄同、刘半农与《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其知名度与钱玄同、刘半农的大力宣传有关。
《新青年》创刊后,销量并不大,连交换和赠送在内,每期只印1000来册。1918年,钱玄同提出《新青年》应揭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用白话文,主张用新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数,用公元纪年记年,中文横排等。但除了个别顽固派反对外,社会上的反应一时并不热烈。
为了扩大《新青年》的影响力和销量,钱玄同和刘半农经过仔细讨论,决定合演一场“双簧戏”,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引起社会的注意,扩大《新青年》和新文学革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文白之争”。
1918年3月,《新青年》四卷三期上,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扮演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维护旧文学的卫道士,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之反响》的读者来信。文章洋洋几千字,将林纾推为反对派的领袖,鄙视白话文,历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煞有其事地攻击起《新青年》杂志来。
而早就做好准备的刘半农便针锋相对地写了一万多字的《复王敬轩书》的回信,在同期《新青年》上发表,痛快淋漓地把“王敬轩”驳得体无完肤。他讥讽林纾的古文为不通之文,呼之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并且顺带把林纾译的小说也挑出许多毛病嘲笑一番。
这个自我炒作打得十分漂亮,果然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化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各派人物纷纷加入论战。从此,名不见经传的《新青年》销量直线上升。初版很快卖光,不得不再版。一年之内,《新青年》销量从每月千册上升至一万五六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