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重安国画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 “丝路古道苗重安山水画展”在澳门成功举办
苗重安 1938年生,山西运城人。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贺天健先生研习山水画。1980年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曾任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现为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文联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作品《黄陵古柏》《一览众山小》《龙羊峡的黎明》先后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展;1991年作品《春回高原》参加纪念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1992年作品《北国风光》、1996年作品《翠嶂峥嵘》先后参加“黄河”、“三峡”全国专题美展;作品《黄陵古柏》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
1993年任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评委。1998年任文化部主办的“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评审委员。2001年先后任百年中国画大展、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组委会与艺委会委员。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画50家专题选播。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2002年为北京京西宾馆中央会堂绘制巨幅山水画《西部春潮》。
2006年任澳门视觉艺术评审委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等。崇山 大河 雄魂——苗重安的山水画薛永年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邀请并主办的“丝路古道苗重安山水画展”于2009年12月11日在澳门塔石艺文馆隆重举办,展期长达3个月。
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卢树民、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副部长张晓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何丽钻等有关方面官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李宝林、陕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罗宁及著名画家缪鹏飞、詹志峰、孙蒋涛等内地和澳门美术界人士出席了开幕仪式,苗重安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这次展出的60余幅作品均为苗重安近年来创作的表现丝绸之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作品,其中包括《风雨过后春更浓》《黄河源头》等巨幅青绿山水力作。
苗重安为实现他“抒写丝路风情,重振汉唐雄风”的宏愿,长期深入生活,体验考察,足迹遍布祁连山及新疆、西藏、云南、贵州诸省区,画家将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与丝路上神奇、神圣的自然观高度契合,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将自然山川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神采毕现,使观众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博大。
刘泾的《减字木兰花》云:“凭谁妙笔,横扫素笔缣三百尺,天下应无。
”苗重安有“河山之子”的美誉,美术史论者薛永年称他为“第二代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当可谓“横扫素笔缣三百尺”。 徐霞客遍游天下名山,对于黄山,他赞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在一篇《探寻民族之魂》的文章中,李毅峰说:“苗一反传统文人山水画中荒寒寂寥的避世情景,赋山河以时代民族之魂。
”是的,他的画贯通中外,融会古今,既传统又现代,似工笔还似写意。在他的笔下,赋予大河生命、峻岭灵魂。诗曰:五岳归来不看山,看山只好问重安。千寻巨幅山环水,万仞长条水绕山。自古文人多避世,如今画者不孤寒。
挥毫纸墨翻江海,落笔缣缃卷巨澜。 苗重安曾于10年前澳门回归祖国前夕在这里举办过迎回归黄河颂山水画展,10年来澳门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之时再次举办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主题山水画展,意义显得不同寻常。
作为庆回归系列文化活动之一,此展吸引了很多澳门同胞,何丽钻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高水准展览。”《澳门日报》等媒体也给予画展高度关注,除刊发醒目消息外,还陆续发表了评论文章,展览主办单位则印刷了有中、英、葡3种文字的作品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出现了两大地方画派:一是江苏画派,另一是长安画派。
两派均积极反映时代,表现地方特色,同时培养后学。如今以描写黄河而著称的山水画家苗重安,便是长安画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
通过他笔下的崇山、大河、雄魂,体现出长安画派在新时期山水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安画派的第一代,在以描绘黄土高原为主要题材的过程中,形成了艺术创造必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明确认识。
正是这一认识指引了苗重安的艺术道路。早在学生时代,他在画坛前辈的影响下,就十分珍重生活感受,深情地描写黄河,发表了处女作《黄河风雨》。成为专职画家之后,苗重安不但注意拓展生活视野,而且努力向生活深处开掘。
作为山水画家,他上过冰封雪飘的大兴安岭,登过云烟变换的黄山,到过惊心动魄的三峡,游历过明媚秀丽的漓江,还去过辽远幽静的贝加尔湖,并且把这些景色一 一收入画图。
然而,苗重安的情之所钟,却一直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展开,他对景色内蕴的开掘,也始终离不开黄河两岸景观包孕的人文精神。几十年来,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去黄河之滨,体验黄河儿女搏击风浪的生活,追思中华民族奔腾前进的历史,感受百年来国人心目中黄河景观的浩气、伟力与雄魂,从而在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在历史感与现代性的连接上,创造了雄伟壮阔又生机勃发的宏大意境,讴歌了深沉、雄大而高亢奋起的民族精神。
作品《壶口飞瀑》《轩辕柏》和《黄河源流》等集中显现了这种努力。近年来,他又在丝路古道、西部高原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作。 如果说,苗重安对生活善于广中求深、思接古今,那么,对于传统他则善于承中求变、融会贯通。
可以看到,从艺术的文化取向到基本功练习,苗重安都综合了两种传统,一种是融合中西的写实传统及对景写生能力,另一种是借古开今的造境传统及笔墨临摹能力,前者他得法于攻读西安美术学院时罗铭的指引,后者他得益于在上海画院进修时贺天健的引导。
不过,在两种传统的结合中,苗重安十分注意以新的眼光斟酌取舍和通权达变。他运用融合中西的写实画法,重在景象生动具体和体量感的呈现,却不以焦点透视局限视野的开阔。
他继承借古开今的传统,讲求笔墨语言的概括性与形式美,但能取法乎上,不受南北宗论的束缚,直承以笔墨服从大山大水真境描写的五代北宗良规。因此,仍在发展完美的苗重安山水画已形成了自家风貌。
一般而言,取象皆崇山大水、茂密繁盛。构图多饱满充实,上不留天,下不留地,但非传统的“三截两段”,而是更符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三远”的结合。笔墨严谨不苟,画山能以适合北方山石地貌的雨点皴、刮铁皴、小斧劈皴为主,融合多种皴法点法,使之既便于状物,又有一定的个性特点。
画树既丰富点叶法,还形成了以显现成片树叶凸凹层次的勾叶法。设色则水墨与重色结合,从而创造了充实、雄阔、雍容大度的意境。不能说苗重安的艺术已尽善尽美,在神思的驰骋、虚实的结合方面,都还有发展的余地,然而他取得的成就已足以令人钦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