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认为是《和平饭店》最大的惊喜,雷佳音这次输了
▵ 《和平饭店》剧照 图/视觉中国
他被称为“零人设演员”,经常有人调侃他“戏红人不红”。他不太在意这些,很早就要求自己,不要总重复一个类型的表演。
在擅长编织人设和贴标签的娱乐圈,李光洁是一个异类。
他是《走向共和》中挣扎的光绪帝,是《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职场精英王伟,是《立春》中苦闷的小镇文艺青年,是《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
对于2018年初的这一个月,他穿越到风云动荡的时代,饰演《和平饭店》里的铁血警长窦仕骁。
戏里,他雷厉风行,狠咬牙、甩警帽,充满压迫感,被评价为“史上最暴躁的警长”。
戏外,他被称为“零人设演员”,经常有人调侃他“戏红人不红”。他不太在意这些,很早就要求自己,不要总重复一个类型的表演。这有时就像他拍的照片,不对准或聚焦在一个点上,刚开始看,是奇怪的,但是仔细去看,那些没焦点却也不失焦的画面上,让人们看到了延展性和更多丰富的可能。
1
早年,李光洁在媒体眼中的形象大概是不苟言笑的。他经常挂着标志性的严肃表情,很少参加综艺节目,惜字如金,和郝蕾的那段感情经历,曾让他一度备受指责。他给人的印象,经常是坚硬的,常常让人尴尬的。
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发布会现场,主持人让李光洁对着王珞丹说出剧里的一句台词——“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本是常规的发布会暖场活动,李光洁却当场拒绝:“这句话是对爱情一生的承诺,我不能轻易说出来。”
▵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剧照 图/视觉中国
还有一次,《老无所依》导演找李光洁演一个同性恋。试戏过了,导演那边也说可以。李光洁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不能正面全裸;第二,不能和同性有肢体接触。他不只提出条件,还要求落实在合同上。大家都不太理解,觉得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导演既然都已经答应了,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国内很多经纪人、导演知道后,都觉得他特别傻。
这个角色最终与李光洁擦肩而过,但他并不觉得后悔。
他身上有一种泾渭分明的道德感,认为这是自己的“底线”,不应该被急功近利所胁迫。
如今的李光洁身段柔软了很多,他曾说:“我所在的行业已经快变成纯粹的娱乐圈了,有时候我也难免成为被娱乐的一份子。”李光洁选择了更有烟火气的方式介入当下,他与好友郭京飞和雷佳音组了一个号称“TF老Boys”的团,相爱相杀,名声在外。
李光洁在一次节目里读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面有一句:“我并不能飞跃崇山,跨越海洋,我只是泥和水和成的钝皮囊……”这像是他这些年,早年是坚硬的泥,如今泥里多了很多缝隙,里面有水,也有空气。他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调和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2
对演戏的信念感和尊重是他在“调和”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事。
“我觉得我是一个只会背台词和演戏的人。”李光洁曾这样评价自己。《走向共和》是他常提起来的一部戏,他经常会感激那段经历,觉得它帮自己树立了一些“职业的观念”。
▵李光洁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饰演光绪皇帝
从进组到拍摄第一场戏,中间隔了3个月。没干别的,只是待着、看书、写人物小传和观后感,大家还会在例会上交流心得。
那时,每天拍戏就一页纸。李光洁从这种“光阴虚掷”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创作氛围。他在剧中饰演光绪。为了逼近那种感觉,李光洁每天吃饭前,都要去请扮演慈禧的吕中,扶着她去食堂。
这种对职业的敬重在拍摄现场,像清规戒律一样被严格地执行。比如,只要导演架好机器,所有剧组的人都要绕着机器走,不能从镜头前面穿过。
它帮李光洁树立了一些职业的标准,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在现场表现不好”、“它确实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导演黎叔也这么认为”……
他坦诚没演好,觉得之前仗着年轻,浑身充满“混不吝的劲”,不知道几斤几两,就想一头扎进能证明自己能力的难戏。这部戏之后,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成长的空间。
《走向共和》是李光洁的出道作品,2001年接这部戏时他还是中戏的大二学生。
▵电视剧《走向共和》剧照
在此之前,他念的是河南省艺术学校(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1998年,还未毕业的李光洁曾偷偷考过一次中戏。他形容那时自己充满一种“忧患意识”,就想试试到底能不能考上。也是“混不吝”的年龄,一个人一大早来到北京,从西站下车,径直奔向中戏,早晨7点多,很多人在那个满墙爬山虎的地方练早功,也有压腿的学生。胡同里安安静静,时不时地点缀着几声鸟叫,萦绕在中戏学校的氛围让他心驰神往,没多想,报了名。
没想到,中午准备吃饭时,他接到一个电话——“有人举报你考大学了”。
“12点必须回来,不回来开除你。”李光洁没太反抗,报完名,买了火车票就回去了。
他会“混不吝”,却也“拎得清”。“没有毕业证这边(中戏)也不要你,你必须得拿到那个毕业证。”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是生活早早教会他的事。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艺术这条道路的选择是有重量的。艺术学院学费昂贵,远超普通院校,李光洁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把弟弟的那部分预算都划给了他,用来支付他的学费。
1999年,李光洁因为在校期间成绩不错,直接被保送进了中戏。
大二时,父母在的煤矿报废,五千多人集体下岗,生活断了来源。那时没有挣钱的机会,为了把学费交上,他努着劲儿,拼命学习,就为了拿到奖学金,填补学费的亏空。
李光洁在接受采访时回忆:“爸妈下岗后,蹬着三轮儿卖日用品、T恤啥的,挣得不少。”从这段看似励志却充满艰辛的故事中,李光洁学到了很多,比如对自己职业的珍惜,比如要主动。
《走向共和》这部作品,就是他在剧组聚集的宾馆,一个一个敲门递资料,毛遂自荐撞上的。
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李光洁发现,自己所在的圈子正变得越来越陌生。
▵李光洁在马来西亚游玩 图/李光洁微博
早年,至少按照他之前受到的传统教育,演员是要藏在角色后面的。过去的演员没有真名,都是艺名,而现在,演员要变成一个明星,才会有广告、有商业活动。很多热钱进来了,和流量和金钱相比,演戏似乎成了不那么被看重的事儿。
他一直觉得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能太谄媚。而现实是,他们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丧失的“被尊重感”让他耿耿于怀,紧跟着的就是那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演员?”
他没有答案,很困惑,陷入了对自己和行业的双重迷茫。开始较劲,提不起兴趣接戏,每天无所事事,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状态持续了大半年,更可怕的是,他不知道怎么解决。
来自舞台的召唤,给了他一个出口。无所事事的又一天,他接到了田沁鑫导演助手打来的电话,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话剧,找他当主演。
▵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图/视觉中国
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从一开始,田沁鑫导演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你们台上要开心。”
李光洁不解:“这是一个悲剧,怎么能开心?”
“不要把‘开心’想得那么狭隘,是指你们要享受舞台上那种自在的状态。”
享受在舞台的状态,专注于训练和表演,帮李光洁找回了很多遗失的东西,比如对表演的认知,或许还有坚定。
4
随着年龄的变化,李光洁逐渐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感,开始变得松弛有度。
在电影《使徒行者》里,他饰演一个杀人如麻的毒枭。他在一次采访里提到,“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人,他在讲杀人事情的时候,不会是那么抑扬顿挫的,因为杀人本身就是他的生活,他习惯了。”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就像北京人在说堵车和雾霾时,不是义愤填膺,而是一种调侃的语气。”
▵在电影《使徒行者》中李光洁饰演一个杀人如麻的毒枭
渐渐接近不惑之年,李光洁明白了很多事,也试着努力去调和坚硬和柔软、紧绷和松弛、严肃和调侃,去发现生活的“取景框”中,一张面孔、一个笑容在不同景别下所产生的微妙变化。
李光洁擅长摄影,他的照片多次在《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获奖,被网友戏称是“被演戏耽误的摄影师”。拍照缘起于导演张黎的建议。拍戏之余,张黎问他:“有照相机吗?”
“没有。”
张黎让李光洁去买一台。他就骑着车,到新街口买了一台奥林巴斯的傻瓜相机,花了3000多块钱。张黎说,希望他能够学会从小的取景器里看世界,“演员就生活在那里面,你得知道,自己在里面要怎样生活”。
拍戏之余,李光洁经常会找一个地方待着,去看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路人来来往往,去观察他们,汲取表演的灵感和养分。未来,他可能会成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李光洁摄影作品 图/李光洁微博
空闲时间,他更愿意一个人去度假,享受一个人融入深海的时刻。在一个泰国的训练基地,李光洁按照规定姿势,在水下跪着,一条鱼游了过来,贴在他手上,他差点哭出来。他曾说:“不能想象一条鱼会和你交流。它可能上辈子是个谁,上那儿碰上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