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坛点将录》之《“插翅虎”郭荣启》(连载廿五)
年开始和捧哏名家朱相臣(张寿臣的徒弟)合作,如虎添翼,进入他艺术生涯最为巅峰的时代。解放后郭荣启参加了天津市曲艺团,五十年代后期改和李寿增搭档,但因为身体缘故很少演出,转而从事教学工作,在少年训练队从事教学工作,改革开放后,由张振圻、马志存为其捧哏,录下了一些珍贵的资料,现在看来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郭荣启以“学”闻名,特别擅长表演“倒口”、“柳活”类的节目,他的代表作中有很多都是这两类的段子,如《绕口令》、《怯拉车》、《拉洋片》中学山东话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他在青少年时代下了苦功夫练就的,郭荣启年轻时经常到天津最好的鲁菜馆“登瀛楼”、“天和玉”跟跑堂的山东伙计学说山东话。
除了山东话之外,他学河南话(《学坠子》)、宝坻话(《钢刀子》)无不惟妙惟肖,能够很好的掌握乡音的特色。至于他的“柳活”,一方面他遗传了父亲的好嗓子(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他苦学苦练,得到过名家的指点,所以郭荣启先生的学唱是很到位的,可不只是“像不像,三分样”的水平(现在的演员每逢学唱河北梆子都爱唱银达子老先生《打金枝》中“这一件蟒龙袍真正可体,这本是你丈母娘亲手儿做来的。
”这两句,网上有银达子晚年演出这出戏的音配像,听过银达子老先生原声就会有这种感觉,在所有学唱的相声演员中,最接近的应该说就是郭荣启的版本了),尤其是他在《拉洋片》前面的垫话部分学唱“大金牙”焦金池演唱的“怯八张”《小寡妇上坟》那一段,虽然上了年纪,气力有所不及,但听起来还是很有韵味的,特别是最后一句“撇下小奴我是孤苦伶仃”那个滑稽的甩腔,很见功力。
顺带说一句,郭德纲在《闹公堂》里学的那段“拉洋片”,估计应该是“小金牙”罗沛霖在解放后上演的新曲目。因为在传统曲艺中,李自成都是作为“闯贼”而出现的(比如《宁武关》、《贞娥刺虎》、《明末遗恨》、《煤山恨》等等),解放后才出现歌颂农民起义的剧目(如《闯王旗》,这是根据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改编的京剧,后来张伯扬也唱过单弦的《闯王旗》),最能说明这个变化是就是梅花大鼓《指日高升》中的一句“明朝的闯贼他叫李自成”(有金万昌的老唱片为证,金老唱的就是这个老词),解放后再演这个曲目这句就改成了“明朝的闯王他叫李自成”。
因此“大金牙”是绝对不可能唱歌颂李自成的段子的,而“小金牙”是解放后靠唱新段子走红的,才有可能去唱这种歌颂农民起义的节目。
提起郭荣启就不能不提他的两大看家之作——《打牌论》和《绕口令》。郭荣启这两段节目都是为数众多的版本(他最后一次公演表演的节目就是单口版的《打牌论》),也最为观众所熟悉。可以说,这两段作品是他“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的成功范例。
《打牌论》改编自传统相声《赌论》(现在留下了北京的高德明演出的版本),他在这个段子中惟妙惟肖的描摹了旧时天津中下层百姓的小市民生活,真是一份历史的活教材(一般都把马三立先生看做“演相声”的代表人物,但郭荣启在《打牌论》中对小市民的刻画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他非常细腻的表现出打牌人的神情)。
《绕口令》(术语叫《怯绕》)是一段传统节目,传统的演法是不用倒口的(现在留下的刘宝瑞、郭全宝演出的《绕口令》就是不倒口的演法),上世纪30
年代郭荣启在张寿臣的指点下,对这个节目进行了整理,加上倒口,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招牌节目,他能够根据演出情况灵活的调整段子的内容(现在留下的多个版本的《绕口令》内容并不一样)。这段的难度有三,一是要保持着外乡人初入大城市的身份;二是塑造的人物是一个不懂装懂、好为人师的形象;三是每个演员都能很流利的表演绕口令,如何做到让观众信服人物确实是想说而说不上来,这是最难的(有的演员演来给人的感觉是明明能说上来而故意不说上来),而郭先生拿捏的非常好,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初入城市的外乡人的形象,其他演员都没演出这种身份来。
关于郭荣启先生的缺点,我想就是因为他所留下的音像资料过少,给一般人的印象仿佛他只会《打牌论》和《绕口令》这两个段子而已,其实郭先生会的节目很多,他和刘宝瑞搭档的时候曾经在电台连续演出四个多月不翻头,可见他所会节目之丰富了。
不过由于解放后的限制,郭荣启先生很多拿手的节目都不能上演(他有一大批“倒口”的节目。倒口的节目在解放前确实是有嘲笑乡下的成分,因此解放后基本都被禁演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式开禁),因此有很多拿手的节目都没有留下录音资料,上世纪80
年代后,郭荣启由马志存捧哏录下了《拉洋片》、《怯拉车》等几段节目,但一来上了年纪,二来捧哏的马志存和郭先生搭档实在有些不相称,因此这些节目多少有些遗憾(郭先生跟张振圻合作的节目就很合适,因为二人年纪相仿)。
推荐曲目:
《打牌论》:这是郭荣启先生的看家节目,他一生留下了不下十个版本(恐怕我也没全听过),就我听过的版本来说,有两个最有欣赏价值,一是他1956
年和朱相臣合作的版本,那时他正是年富力强;二是他光盘上和张振圻合作的录像版本,这一段最为完整,垫话到正活转换的非常自然,而且从表演上来说也非常之细腻。
《绕口令》:我个人觉得他早年和朱相臣合作的版本最好,气力充沛,而且朱相臣捧哏也非常适当,冷峻犀利。
《学坠子》:郭荣启和朱相臣合作的《学坠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叫眼泪”的底,一个是“开会”的底,这段非常全面的展现郭荣启“学”上的功力(前柳活、后倒口),尤其是学乔立元的《洞宾戏牡丹》真有韵味。
《八大改行》:郭荣启有几段节目是和侯宝林共有的(比如传统活中的《结婚例》、《八大改行》,新活中的《夜行记》),这段《八大改行》是侯宝林的代表作(侯改名叫《改行》,有所整理和发展),郭荣启和李寿增合作的版本还是照老路演出的,有很强的文献价值。
《卖布头》:这段相声版本最为众多,郭荣启和张振圻合作的录音还是显得卓尔不群,郭先生的学卖布头的腔调带有浓厚的河北高阳的乡音,非常真实可信,现在有的演员都把
这个节目作为一个柳活来演了,炫耀自己的嗓子,而郭荣启先生的表演就显得是在模拟小商贩做买卖,这才是恰当的。
《怯拉车》:这是郭荣启和马志存合作的精品(我还看过郭荣启表演的单口版本的《怯拉车》,是庆祝天华景戏院重新开业演出的录像),其中很真实的反应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市民生活的画面,特别是其中那句“唱戏的白玉霜长得好看,她可得拉你啊?!”很有历史沧桑感。
《钢刀子》:郭荣启表演的单口相声数量并不多,这段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段也是郭荣启改编传统相声成功的范例(据说传统的演法这位高眼的女人是妓院里的女子,郭荣启先生改编为酒铺里的酒大姐),特别是其中学剃头的师傅那几句宝坻话非常有意思。
《扒马褂》:这段不用多说了,马、赵、郭的版本是公认的“经典中的经典”,但这段有一点值得注意,按角色来说,马是逗哏、赵是捧哏,郭是腻缝,这一点容易为人忽略。
《夜行记》:这段《夜行记》现在公认是侯宝林的代表作,但除了侯宝林之外,天津的郭荣启、朱相臣、常宝霆、白全福、王家琪、于佑福还留下了三个版本,其中郭荣启这个版本演的具有非常浓郁的天津特色,可以和侯宝林的版本比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