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什么人群 乙型肝炎的危害是什么
乙型肝炎又称为血清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其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因其可能通过性生活传播,国际上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
简介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据有关资料,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慢性HBsAg携带者的发生机制可能是与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携带者率越高。可能由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成人急性乙肝恢复后长期携带HBsAg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当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围生期获得HBV感染,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不发生应答,多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可照常工作,但应定期检查,随访观察,并动员其做肝穿刺活检,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
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母亲对子女的垂直传播是出生后携带者最主要的感染方式。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母婴乙肝传播率几乎是100%,婴儿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缺乏免疫清除能力,呈现免疫耐受状态。入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与婴儿肝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合,利用婴儿肝细胞复制繁殖,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表现为长期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而不出现症状。
2、婴儿期感染,婴幼儿乳长期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母亲,保姆,亲属密切生活接触,如哺乳,喂食,亲吻等均可导致感染。也可通过预防接种和注射途径感染。婴幼儿在易感的环境中比成人的感染并携带的几率约高8倍。
3、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的青少年,成人接触乙肝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是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形成原因
1、医疗条件的局限性:90年代前,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献血等环节不严格导致血液传播;
2、以前没有母婴阻断技术,导致母婴传播。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逐步被阻断,今后乙肝传播会逐步减少。
怀孕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都适合怀孕,有下列6种情况的,最好避免受孕。这6种情况分别为:
1、现症的急性乙肝,伴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在没有产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以前,最好暂缓怀孕;
2、乙肝病毒感染时间较长且肝脏损害严重,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硬化,伴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脾脏功能亢进,凝血功能障碍的;
3、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较为明显,且肝功能波动较大,常伴有蛋白比例倒置或低蛋白血症;
4、慢性乙肝患者伴有严重的肝外系统表现,如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曾有过怀孕史,但因肝脏不能承受而终止妊娠者;
6、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伴有妇产科疾患不宜怀孕者,如有重复剖宫产史者。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能否怀孕,主要是由肝脏本身能否承受整个孕期和分娩过程的负担所决定的。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部分人想等到把乙肝病毒的传染性降低到零或很低水平以后再怀孕,这不太现实;另一部分人则是不考虑身体承受能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怀孕,这很危险。辽宁朝阳中医院的专家建议,属于上述6种情况之一的,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怀孕,以保证母婴平安,并最大限度地阻断乙肝病毒向下一代传播。
危害
社会发展快,娱乐活动多。熬夜,在学生、上班族、生意人中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熬夜带来危害有多大,人们并不是很了解,也不重视。特别是要提醒的是,熬夜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危害很严重。
乙肝病毒携带者本来肝脏就不好,经常熬夜会加重肝脏负担,晚上是肝脏对机体发挥新陈代谢、解毒等功能的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没有充足的睡眠,就会影响肝脏的解毒、代谢、修复功能,加重病情,还会出现精神恍惚、皮肤发黄、肾上腺等激素的分泌异常等。不仅对肝脏损害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致使免疫力低下,影响肝肾功能,长期熬夜也会使肝病复发,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
为了有效保证病情的稳定性,应保证充足睡眠,不能经常熬夜,如果实在避免不了熬夜,就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这些食物对肝脏的自我修复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这样只能调解并不能解决问题,想要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就要不熬夜,要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