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赵佩茹的相声 马三立:经历过新旧社会的右派相声演员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从1929年15岁第一次登台,到2001年底告别舞台,马三立说了70多年相声.其中,前20年是"摞地"卖艺,尝尽江湖之险恶.艰辛甚

核心提示:从1929年15岁第一次登台,到2001年底告别舞台,马三立说了70多年相声。其中,前20年是"摞地"卖艺,尝尽江湖之险恶、艰辛甚至屈辱;建国后自由了10年,正当壮年时却被打成右派,自此岁月蹉跎整整20年;待到七十年代末复出时,他已经年近古稀。

难怪笔者接触到的老少观众都要在夸赞马三立的相声说得好的同时,还要为他抱憾;难怪这位晚年终得"功成名就"的老人会在回忆童年的文章中感叹:"我这一生,逆境更多于顺境。"

在一份大概写于八十年代初的思想汇报中,马三立十分细致地描述过多年来自己的真实一面:"二十年来,我是见人不主动说话,见人不主动握手。事事寡言,不闻不问。内心总有自卑感,一直不肯去亲友家、同行家串门聊天,也不参加任何人的合影照像,避免人家小看我,歧视我。"

《书城》特约撰稿 李玉霄 原文标题:一生坎坷马三立

一、引子

1993年夏天,一向谨言慎行的马三立罕见地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我是个苦命人,是生活上的可怜虫。

事情缘于一家报社约请马三立写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时隔多年,这份报纸已杳无踪迹,笔者只在天津市档案馆找到了三页底稿。在文章的开头,马三立写道:"我犹豫了十几天,不想写,不愿意写,更不敢写……这是又被击中一颗催泪弹。"

虽然很不情愿,很少拒绝别人的马三立还是奉命行事,并且一反常态,借机将自己的一生沧桑直白道出:"我这一生,总是逆境更多于顺境……我不相信宿命论,更不相信我是穷命。我认为不是命苦,是生在旧社会的艺人,就决定了是生活上的可怜虫。"

对于一位已经79岁高龄的老人,这样的自我评说,难免让人心酸,并且意外。毕竟,在众人心目中,1993年的马三立,早已不是普通的老者,而是相声泰斗、喜剧大师,甚至可以归为社会名流了。但是,据老人身边的子女介绍,对于外界赠予的这些称号,对于这些评价,老人一向的态度是,拒而不受。

实际上,晚年的马三立,除了说相声之外,在很多时候,还是位社会活动家:参加各种各样的慰问演出,给孩子们讲故事,到敬老院说相声,支持子女办养老院,和大爷大妈一起治安巡逻,帮助交通警察维持秩序,作为市政协委员参加官方的活动,等等。

可以想象,每当这位瘦瘦高高、面目和善的老人一出现,就会出现一种怎样的观者如堵、掌声潮起的场面。所以,至少从表面看来,老人的晚年生活很热闹,或者说还有一些风光。

但是,不论是直接继承了马三立衣钵的长子马志明,还是赡养老人多年的幼子马志良,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都透露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更多的时间里,或者说参加完那些热闹的活动之后,老人更愿意做的,是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点上一支烟,枯坐半日,一言不发。

他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枯坐时,会想些什么?

谈起父亲,最为了解老人内心世界的马志明最深的感慨是,"老爷子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否则,无法解释何以能经受得住这么多挫折,而且还能迎来晚年的东山再起。

从1929年15岁第一次登台,到2001年底告别舞台,马三立说了70多年相声。其中,前20年是"摞地"卖艺,尝尽江湖之险恶、艰辛甚至屈辱;建国后自由了10年,正当壮年时却被打成右派,自此岁月蹉跎整整20年;待到七十年代末复出时,他已经年近古稀。

难怪笔者接触到的老少观众都要在夸赞马三立的相声说得好的同时,还要为他抱憾;难怪这位晚年终得"功成名就"的老人会在回忆童年的文章中感叹:"我这一生,逆境更多于顺境。"

现在,这位喜欢自称为"普普通通老艺人"的老人躺在了病床上,再也不能登台了。在天津市总医院门诊楼八层的一间病房里,他从年初躺到现在,薄薄的被子下面,几乎看不见他枯瘦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