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的天职
在日前公布的江苏教育改革创新典型名单中,苏州大学两个人才培养改革案例上榜,虽然形式各异,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穿其中。不久前,校长熊思东更是围绕学生励志、学习、学风等议题密集召开3次学生座谈会。“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围绕学生做的事情、花的时间、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也是必需的。”熊思东认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逆境中的困难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
今年1月15日,熊思东被任命为苏州大学新一任校长。作为中国免疫生物学的领军人才,熊思东还是一名政治课讲得颇为人称道的医学教授,更是一位心系学生的教育者和改革者。他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家本科生院——复旦学院的创建“掌门”,也是全国首个研究生“导师学院”——苏州大学导师学院的开创者和见证人。
履新之初,他特地邀请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20名贫困生代表参加了首场学生座谈会。“拔尖学生要关注,但逆境中的困难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座谈会上,两本创新创业图书、一本苏州大学笔记本和一条御寒围巾是校长送给每位学生的“见面礼”。会后,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熊思东微笑着与所有贫困生分别合影。他还交代,“一定要把这张照片发送到每一位学生的手里。”
“大学因学生而存在”
如何引领学生以学修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常常萦绕在熊思东心头的问题。学生励志座谈会举行后,熊思东又请来一批学生标兵、骨干和普通学生,召开了学习座谈会,为大学生的学习困惑当了一回“坐堂医”。
“大学阶段应学到有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和批判性思维,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熊思东语重心长地谈道,同学们要把至善至好的追求当作理想目标,弘扬光明品行,不断自我求新,在学以致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成长为真正的“大人”。
熊思东用切实的行动向全校师生传递着他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大学因学生而存在,大学的天职就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要追求有灵魂的卓越”
第三次学生座谈会,熊思东将议题关键词定为“学风”。他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既然谈到学习就一定会提到学风建设问题。”
熊思东特别强调:学风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也至关重要,是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底线。“一所大学若只是把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当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塑造,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那么,这样的教育也是失去灵魂的。”
“第一次参加校长座谈会,熊校长的话让我对大学的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电子信息学院大四学生陈梦迟告诉记者,校长的那句“大学生要追求有灵魂的卓越”深深触动了他。
“我很幸运,一辈子从事了医学和教育。医学,可以医治人的身体;教育,则可以塑造人的灵魂。”谈到自己的教育情怀,熊思东感触颇深,“每个家庭都渴望孩子成长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就要尽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不辜负任何一名家长的期望。为此,我们将一直在路上……”
■记者手记
采访熊思东有很多意料之中的对话状态,他的温文尔雅和侃侃而谈,他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对人文素养的自我要求,他的听起来有点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记者在之前就已经在很多媒体、朋友圈里有所了解。但是,还是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比如说,当前引起各大高校广泛热议的“双一流”建设,在本次采访中却并没有成为熊思东话语中的重点,甚至都没怎么提到这个热得有点烫手的名词。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不时地把话题引向和学生有关的许多事务,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他甚至有两次提到了要给学生充分的假期回去看望家人,因为和家人团聚也是尽孝的表现;在2016届学位授予仪式上,他细致到一一列举学生的年平均口粮、体重增值、恋爱表现……
面对苏州大学最近几年的强劲发展,熊思东难道要放弃逐鹿“双一流”大学新版图?当记者一页页点开苏州大学校园网时,这个猜测顷刻被否定。近几个月来,熊思东频繁赴各学院调研,开创性地每月召开一次院长工作会议,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等内容无一不是各场调研和会议的重点。
“‘双一流’建设不是冷漠呆板的数据比拼和平台争霸,我的理解是,这是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大学精神为底色,以文化家园为理想的一次大学形象的再塑造。我希望赋予苏州大学更高的格调、更饱满的状态、更丰富的内涵、更坚定的责任与担当。”熊思东的话道出了他对“双一流”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