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豫园 “豫园就是我的家”——记陈从周先生与豫园结缘三十年​

2018-03-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豫园的前世今生 豫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系潘允端私园.他是刑部尚书潘恩之子,造园的目的在<豫园记>中说得清楚:"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

豫园的前世今生 豫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系潘允端私园。他是刑部尚书潘恩之子,造园的目的在《豫园记》中说得清楚:“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想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的退隐享乐之所。 豫园的营造真正开始是1577年。为奉养老亲,万历五年(1577),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快楼、乐寿堂、大假山、铁狮子、玉玲珑、听涛阁、涵碧楼、积玉水廊、内园静观大厅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造园之风勃兴,上海附近著名私家园林不下数百,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去世后,豫园数度易主,八国联军的英军曾以园中湖心亭为指挥部,小刀会的城北指挥所就设在点春堂,嘉庆、道光后这里行业会所蜂起,商业渐渐发达起来。

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片,古建筑破漏败坏得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

香雪堂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乐寿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1957年,陈从周参与豫园修复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布了保护建筑名单,其中包括点春堂、龙华寺、万国公墓、鲁迅墓、静安寺、老宝山县城等49处,由市人民政府刊印,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盛丕华等署名。

布告张贴在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大家一看便知。 建国初期,刘敦桢应邀主持修复龙华塔,陈从周参与其中。1956年修豫园时,上海市再次邀请刘敦桢时,刘看了豫园情形后,推荐了陈从周为顾问。

从此,陈从周一有时间就来,用当时社会文化处杨嘉佑的话说“尽管没有正式任命,来的次数最多,提的意见也最多”。路秉杰回忆说,因为陈从周不擅画工程投影图的缘故,遂由陈先生指导、委托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的乔舒祺工程师制图,并曾延请苏州园林局汪星伯来讨论假山修复工程,有时加上陈先生的学生路秉杰和喻维国;再加上来自市房屋修缮部门的员工,江玉生带领的原江裕泰营造厂老匠人以及从南汇和苏州请来的老山师和工匠们的参与,逐步形成豫园修复工程的队伍。

修缮复建豫园,谈何容易!建国初期的豫园,商肆民居杂陈,私搭乱盖拥挤不堪,窄窄的弄堂走过去,摊位货郎、肩挑手提者让人无法行走,若碰上放学,孩童、摊贩、行人更是让人寸步难行,豫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贸市场”;更加上园中的假山还在不断地坍塌。

有些太湖石甚至被园林部门搬走用来修建人民公园,甚至有人在人大代表会上提出将大假山和内园改建为人民游乐园。

但是,社会文化处杨嘉佑提交的报告还是认为:“要么不要弄,要弄就要把它恢复成一个像样的园林。”社会文化处处长沈之瑜认为,要弄就做成古园林,恢复豫园昔日景象。 言下之意很清楚,豫园的修缮复建向明清“转身”。

机缘巧合,此时国家整体形势也越来越向好,一是195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完成,原来分别占据豫园空间的各行业放弃了豫园里的产业所有权,用路秉杰的话来说就是“决定豫园存废的命根子保住了”;这年8月,文化部制定“十二年文化工作规划”,要求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文物普查,并“选择重要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就给豫园修复提供了一把保护伞,一片‘颓垣乱石、丛生杂草’将要变成国家级文物了,前途无量。

”路秉杰说。 1957年春,陈从周开始全面主持修复工作。1956年,他在《文物参考资料》上撰文《上海豫园和內园》,为豫园修复明确方针和定位,他说:“清道光年间以来,当时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作为议事之所,计廿一个行业各处一区,自行修葺。

……清代末年,园西一带又辟为市肆,而园之本身益行缩小……今日所见豫园当是当年东北隅的一部分,其布局特征,以是区而论:是以大假山为主,其下凿池构亭,隔水建阁,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这样就为豫园绘出了一张复原的总体平面布置图。

(图为1987年陈从周在豫园东园指导修缮工作)

豫园修复工程分为两个阶段 按照陈从周的打算,豫园修复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豫园园林余存之物的鉴定和清理。首先,要明确的是哪些为古建筑,“中国传统的古代建筑形式,其风貌五湖四海,其样式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没有深厚学养不入其堂奥者很难知其所以。

这些都是陈从周的工作,他要做的就是从广东式、宁波式、香山帮、浦东帮中辨其渊源、别其特征。上海基本上是吴文化,香山帮,这也正和陈从周研究之所长苏州园林建筑一致,能用其所长。

”路秉杰说。 第二阶段是清理工作。首先必须拆除一些拥挤不堪的杂乱民房,路秉杰说:“拆除之前需要安置,安置得要钱。限于财力物力,只有先挑选重要的、有价值的进行复原设计。放生池、湖心亭及九曲桥,虽然都公认是豫园旧迹遗存,但因归属权早已成为民间财产,无法赎回,维修加固不在此列。

”这样一来,在旧园基础上整理加固能够安全使用的主要就是点春堂、三穗堂、仰山堂、萃秀堂、万花楼为中心的山水园林建筑。

1956年开工以后,在文管会、豫园管理处的主持督导下,由陈从周顾问指导出谋划策,乔舒祺具体绘图设计成图,从市里、郊县及苏州召集而来的泥、木、灰、瓦,油漆彩绘、石木砖雕的老匠人一起努力之下,逐一完成各项修缮工作。

修复从点春堂开始 路秉杰说,豫园大修是从点春堂开始的,这是因为当时它是糖业小学所在地,影响到师生安全,必须得修;同时,点春堂是革命遗址,也必须得修,而且要求恢复原状。

(图为1982年陈从周与安怀起、路秉杰参加豫园整修会议)

迁出学校,拆除内部分隔墙,陈从周开始了工作。他请来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乔舒祺工程师。乔是传统木工出身,对老式建筑比较熟悉,又开过营造厂,对经营施工、估工算料、安全加固等实际工程的技术问题也比较熟悉。乔舒祺绘出的第一张图——《点春堂详细地图》(刊登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6月号)中显示,点春堂景区内除主体建筑点春堂以外,还包括其前的打唱台、和煦堂,其后的情话室、藏宝楼,东侧的园林小品建筑有快楼、宜静轩、学圃、听鹂亭及山石树木水池花墙花窗,需拆掉西侧一些不合园林要求的杂屋、走廊及四层办公小楼(原有日宾阁),保留明代遗物古井及古井亭。

修复工作持续数年,1960年前豫园修复集中在西部三穗堂、中部万花楼、东部点春堂为代表的三大部分。

当时还是学生的路秉杰奉命在测绘完豫园总体布置图后测绘了园中茶室书场——“春风得意楼”。 修复的同时,陈从周还主持建造了九狮轩、得意楼(后改名会景楼)、玉华堂、曲水流觞等新景点。

路秉杰说,这一区域是拆除了书场、茶馆等杂乱建筑后重新建造的。先是九狮轩,它是一般的临水厅堂,前置平台,挑于方池,突出豫园用水,水面较大,中东部建楼,取名得意楼,是因原地原有春风得意楼书场、茶馆。

池周驳石,参考苏州网师园。池西岸,水杉并列,隔墙为渐入佳境廊。垒假山,构曲洞,藏暗门,通广庭,并与三穗堂为邻。复于山间置曲水流觞之亭。其南邻得月楼一组建筑相对比较完好,于其东侧,正对玉玲珑建造了玉华堂,这是依据潘氏《豫园记》确定的位置规模大小和建筑形式。

1961年前修缮新建的豫园包括了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的修葺,做法是:旧有不合适的东西通过论证将其拿掉,做减法为主,然后再根据遗痕遗迹或建筑法式进行必要的修补,直至复原。

九狮轩、得意楼、流觞亭等三区都是新建的,空间安排比较疏朗开阔。 这次修复历时近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缮重建的同时,还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修复后的豫园大门设置在安仁街和园的西南。

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豫园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模样。1961年国庆节前后宣布试验性开放,10月28日郭沫若来参观,写下诗句: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 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一九六一年十月廿八日 游上海豫园 郭沫若 70年代开始修复豫园之东部 文革前,陈从周修复的豫园部分景区又称西园。

文革中,豫园和修复者的命运一样,遭受严重冲击、蒙受严重破坏。“豫园东部的明河暗浜,全部挖掘修造成防空洞”,路秉杰说,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园参观,才见转机。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被列为保护名单的有宋庆龄墓和豫园;这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7年,豫园将迎来建园四百周年庆典,重建豫园东部就被摆上议事日程。

1986年夏,上海文管会、豫园管理处再次正式邀请陈从周主持重修豫园东部工程。其主要内容有豫园门楼、环龙桥、寰中大快照壁墙、浣云假山、玉华堂水景、三穗堂侧暗洞、九狮轩大池水景、会景楼、老君殿前庭院列峰、三曲板桥、月洞门额、云墙、流觞曲水与兰亭、积玉峰、积玉水廊、谷音涧等。

豫园东部集中修建时间在1986-1987年。景观河道要恢复,单孔石拱环龙桥要恢复,玉玲珑更要恢复。

玉玲珑是何身世?潘允端的《豫园记》中说:“‘玉玲珑’,盖石品之甲,相传为宣和漏网。”清人王孟洮的《记玉玲珑石》: 园有香雪堂,庭中置石三,中一石最巨,名玉玲珑,石中异宝也。石色青黝,高一丈有余,朵云突兀,万窍灵通,士人不知其可宝,过客亦不闻有赏之者。

而予与石有桑梓谊,独知其详。石本浦东三林庄南园旧物,南园为故明储少参昱(昱曾任江西参政,故称“少参”)之别墅。少参归林下时,摩挲此石以自娱,尝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石盂灌石顶,孔孔泉流。玉玲珑之名,实非虚誉。少参女嫁恭定(恩)子允亮(允端弟)。少参殁后无嗣,允亮移石置己园,即豫园也。

(图为玉玲珑及寰中大快照壁)

经过仔细的加固恢复,并在苍石北面添建照壁墙,玉玲珑景观最终与明代的“寰中大快”挂起钩来,依稀明代风格。如今玉玲珑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路秉杰介绍,玉玲珑主峰朝北,面向玉华堂,主峰之外两侧另置两片较低的次峰,呈一字排列,如对照式屏风石然,一般可解释为福禄寿三星石,或松竹梅,均为吉祥福庆之兆。玉玲珑在这里已经耸立四百余年了,虽经兵燹,未见破坏,瘦、透、皱、漏之风采依然,称其为豫园镇园之宝殊不为过。 这次修缮,恢复旧貌的同时更添新景,如谷音涧。陈从周一生酷爱昆曲,晚年更是如此,豫园东部老君堂假山背面尚有隙地,陈从周心生一念:何不在此造一处融昆曲之妙与园林之美于一身的新景观?

(图为谷音涧)

最终,景观建成了,“老君殿前的假山流水,游人常在此驻脚,那里有瀑布、峭谷、清泉、游鱼,总觉得意境有了,但怎样点出来,想过不少题名,并没有称意的,耿耿于怀,深感造景易而题景难了。”陈从周在《随宜集》中回忆说,有一天,昆曲名家梁谷音来游园,在这个景点前留恋不已,竟然“坐在廊下,居然歌喉乍转,唱起昆曲来”。

陈从周描述当时情景:歌声通过谷壁、水面的衬托修饰,特别来得动听。这一下我神往了,而她呢?虽然无笛清唱,但音响效果是那么好,便频频赞美园中“拍曲”的奥秘。

我则从曲情中,联想到她的名字,这“谷音”两字,在这里大有文章可做了。如今的谷音,是梁谷音度曲与水石相接合,另外却有更多的谷音,像水声、风声、鸟声、人语声、鱼跃声,通过山谷,发出绵邈的回音,园林中有了奇妙的多样变化。

我顿有所悟,便对梁谷音说,您来得很好,题名您给我取了,这一带的山涧,就叫“谷音涧”吧。并写下诗句:“信步园林曲径行,时光初夏欲黄昏;知君别有聪明处,难得曲情悟景情。

”(见《随宜集》) 路秉杰对新建的谷音涧更是赞赏不已:“陈从周四百年建园(辛未)之创造也,考其原始乃在于昆曲与园林之结合。”他介绍,陈从周酷爱昆曲,尤爱梁谷音表演之昆曲,也多有来往,梁谷音之表现即昆曲之表现。

因此,陈从周将梁、谷、音三字演绎成园林景观之符号,遂有谷音涧之诞生。“梁”字本来就是建筑术语,梁檩枋椽柱是建筑构成的基本构件,在掇山垒石上有山梁、桥梁、飞梁;“谷”字就更加景观化了,一山中分,虚怀若“谷”,空谷传“音”,山鸣谷应,经过山谷的回响共鸣,声音更好听了。

陈从周就将“梁谷音”三字分解成造山景、造水景的各种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纪念意义的新景观。

园子与昆曲:难得曲情悟景情 旧时,文人园中皆有顾曲、度曲、拍曲的功能。新修复的豫园中如何恢复这一重要功能?陈从周在豫园里开展积极探索,前述谷音涧即是一例。不仅如此,向认为昆曲与园林是“姐妹行”的他,经常把昆曲团的演员引进豫园来,对他们讲解园林中的移步换景与昆曲中的一唱三啭之关系,称“园境、曲境、意境皆相通”。

由顾曲而演剧,不仅音响效果特别好,视觉效果也很好,具有非常的亲近感。因此,他又恢复了一处旧戏台。

正在陈从周先生投入地恢复古戏台之时,他的夫人蒋定1986年去世了,1987年爱子陈丰在美国被害,他在工地上对弟子们说,“这以后我只能‘书妻笔子’了,豫园就是我的家!”(张昌华《纪念陈从周先生逝世五周年》)陈从周曾写下:“上海豫园古戏台建成,人们誉之为‘江南园林第一台’。

作为设计者,真可谓感愧交并。‘闲中歌管,老来泉石’,原是我近年来思念丧妻(1986)亡儿(1987),无可奈何寄托感情之处,我‘以园为家,以曲托命’,如是而已。

”(《随宜集》第80页) 豫园东部重建成,古戏台也落成了,陈从周几乎每天都在园中,补石栽竹,既是排解亦是痴迷。 多少年来观剧是在新型舞台,按号入座,各占一席。而古戏台呢?两边有看楼,称之为“包厢”,中间院中,称为“散座”,用此分出观剧的等级。

正对戏台的主楼,豫园称“还云楼”,便是招待主客了。过去男女有别,女宾席外侧还要垂帘,这种古代观剧待遇,如今在豫园尚能享受得到。

园林之佳者,在于“少而精,以少胜多”,昆剧之美,正与之相合。古戏台演戏,多为折子戏,人数不多,同园林一样有高度概括性,舞台不宜大,仿佛画中尺页小幅,不能用油画的大镜架。因此,古典折子戏一上新型舞台便感到不称,在古戏台中演出看上去很得体,尤其古戏台顶部呈圆形藻井,音响极美,不用扩音器效果也很好,而看台又都用砖砌卷棚顶,更消除了杂音,听来十分清润,在剧场可行可坐,品茗小饮,十分自由,空气也清净,明月在天,凉风拂袖,歌韵撩空,有闲云野鹤,去来无踪的感情出现。

园林之美在于“秀韵天成”,昆剧之美也正如此,曲雅有书卷气,是高度文化的表现。(《随宜集》,80页,81页) 更可嘉赏的是,这处古戏台竟是得来全凭机缘凑巧。

它原本是沪北塘沽路钱业会馆的建筑,20世纪因城市建筑发展需要被拆除,但文物部门又无力保护,于是拆迁编号,赠送给上海钱业总会的所在地豫园管理处。该建筑属宁波帮风格,极富装饰性。路秉杰说:“重建豫园东部的过程中,内园南侧还有块空地未用,陈从周觉得搬来古戏台专门演出昆曲,这正是无上之好。

此议一出,获得一致赞成,很快移建成功,蔡达峰、谭玉峰皆具体经办此事者。古戏台精美至极,光黄金就贴了好几公斤。

又添置了供演员使用的后台,戏场是露天庭院式,北、东、西三面建立了二层的茶座式看楼。” 中国古戏台尺度较小,最适合演传统戏曲折子戏。像京剧、昆剧、豫、越等,出场的人很少,大多三两个人为主,又唱又作,要求连眉眼指法都要看得一清二楚。

古戏台于1988年完工使用,获得演员、群众的好评。陈从周说:“1988年9月间半个多月里,古戏台天天有昆剧演出,梁谷音每晚有戏。” (见《随宜集》88页) “1988年12月5日上海豫园东部重建,这是我花了两年多时间,总算从设计到施工,如同编剧到导演一样,一个人完成了。”(见《随宜集》62页)

(图为豫园修复后的鸟瞰图(1987))

陈从周的贡献:寓新的续笔 修复后的豫园,既具备了传统的园林游憩功能,更添了国宴迎宾、曲艺观赏的功能,用路秉杰的话说“这是豫园修复后最特殊、最突出、最意外的表现,也是修复当初所没有料到的”。1986年至今,豫园接待了多位外国贵宾:1986年10月15日游园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87年3月28日柬埔寨亲王诺罗敦•西哈努克,1991年5月10日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1994年10月23日扎伊尔总统蒙博托,1995年5月6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12月4日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1998年6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2014年5月21日亚信峰会与会六国领导人夫人。

众所周知,造园与造物大不同,“造园重在境界,故必先立意,意出而景生,神韵风采存乎其间。

”(陈从周语)而陈从周总结其晚年经历时说:“在晚年的园林实践中,有三件大事,其一是1978年开始的将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书斋移植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内改称“明轩”的园林建筑,开苏州园林或中国园林出国建造之先河。

其二即上海豫园东部重建,其三是云南安宁楠园。陈从周自己总结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上海豫园东部修复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云南昆明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实践。

” “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内的‘明轩’和云南安宁的楠园因地理位置的局限真正能看到的人并不多,唯有上海的豫园因为地处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国际化大都市而为更多的人所游览观赏。

”路秉杰介绍,豫园修复后,景点很多,如何游赏?陈从周运用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根据园林的时空特色(初阳、笼雾)和观赏性质(眼观、耳听、步移、坐憩等)进行分析命名点景。

陈从周说:“上海春游何处?上海的园林也不少,最近的是南市豫园了,小中见大,可说包括了中国园林的大部分手法。(1)玉玲珑观峰,(2)寒碧桥观鱼,(3)谷音涧听泉,(4)水廊信步,(5)积玉峰小坐,如果有半日清暇,早点进园,(6)初阳煦照,(7)水面笼雾,该是(8)赏心乐事了。

”(陈从周所倡豫园八景(见《世缘集》150页,第72篇《无书游旅等盲君》) 路秉杰总结道,八景是陈从周修缮豫园“寓新的续笔”的具体体现。

陈从周一生情系中国传统文化,他始终喜爱并专注于建筑园林、绘画书法、昆曲散文等艺术门类之中,并将之运用到豫园修复工作中,总结出诸多造园理论及造园技法: (1)园林中的瀑布:现存江南园林有瀑布者,仅存苏州环秀山庄与上海豫园,前者为湖石山,后者为黄石山。

环秀山庄之瀑布以雨天檐漏成之;豫园之瀑布似仗天然积水与檐漏合成之。盖据(潘氏)《豫园记》,山间尚有建筑也。今则以自来水管阴出之,其法至善,为1959年修理时所设。

至于点春堂前一瀑布,出水突直,无自然之意,1956年苏州韩姓兄弟所为,殊不称意,然欲改之,颇费周折矣。 (2)假山布局妙在开合:明代假山,其布局为山径、平台、石壁、立峰下筑一亭,复构一洞。

山以涧谷分之。如此数端,而古代匠师运用其智慧,千变万化,新意层出。予谓假山之佳,其布局妙在开合,此何以言之?开者山必有分,以涧各出之,豫园大假山佳例也。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显明。

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故旱假山之山根、散石,水假山之石矶、石渚、石濑,其用意一也。明人山水画多毓灵秀,清人山水画务质实,其影响二时期之叠山,不能言无关系。 (3)鉴定假山之诀:鉴定假山,何者为原构,何者为重修?应注意山之脚、洞之底,因较低之处不易毁坏,如一经重叠,新旧判然。

再细审灰缝,详察石理,盖石缝有新旧,胶合品成分亦各异。石之包浆,斧凿痕迹,在在可作佐证也。为维谷讲解豫园叠石,尝以此启发之。

豫园假山虽屡经重修,然黄石大假山确系明张南阳之原作也。探其堆叠手法,重点应在峭壁、谷涧、洞曲三部分,尤以谷涧之转折,运石之隐显,水流之自然,飞石之险临,非重修时所能致者,盖此部分中分东西,石紧凑相挤压勾连,一经拆动,涣然难以收局。

且拼合之妙,曲具画理,缩地有法,无数十年堆叠经验者,恐难有此成就,真江南园林中叠石疏泉之第一手笔也。 (4)山顶建筑之顶,水际建筑之基:山顶建筑之顶,水际建筑之基,构园时须推敲审慎,皆系全园之重点也。

此乃仰视俯观所形成,亦游园者亲身所体会者。至于远树出梢,近树露根,不可等闲处理之,其理一也。 (5)坐豫园与维谷谈造园,以为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

大园宜适当补常绿树,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也。此种消息,求之苏州网师园与拙政园是可得之。 (6)明清两代构洞之异同:豫园假山,其初构时当为黄石,证以仰山堂东西池岸下部皆黄石底脚,即较远之九曲桥池西部残存池岸,其下犹黄石也。

(7)点春堂东部快楼下之洞曲,万花楼花墙下之山石,皆清代所叠,而万花楼小溪其岸虽用湖石,下仍系黄石,疑皆出之为同业公所占用时所为,而其蓝本与内园同出一臼。

(8)至于仰山堂西侧湖石假山劣甚,亦后构也,如拆去易为黄石小岗,以为大假山之余脉,则似为较佳。读潘允端《豫园记》及察与九曲桥大池之关系,初建时亦应如是也。(以上引自陈从周《梓室余墨》,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不仅如此,陈从周还收集了关乎豫园的历史文献,并整理出历次修复的情况,从潘允端的《豫园记》到陈从周自己撰写的《上海豫园与内园》、《豫园图录序》和第一次修复豫园时集体的成果《豫园图录参考资料》。

“这些珍贵的资料极为难得,说清了很多事情和景点的修复过程。如:玉玲珑、古戏台、谷音涧等景点。”路秉杰说。 陈从周一生爱美,爱园林美,成就了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著名研究家;喜欢画松竹梅兰,成为竹兰第一手。

他还喜欢宋词,由宋词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杜丽娘、牡丹亭,游园惊梦、昆曲美。在中国建筑史课堂上他可以哼哼呀呀地唱起昆曲来,学生也不知不觉地感受了昆曲之美。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与昆曲名家俞振飞有来往,还常邀他到同济大学演出昆曲折子戏,包括《游园惊梦》、《琴挑》、《秋江》等。

六十年代,俞振飞办昆曲班,还请陈从周去讲课,陈从周发表了《园林美与昆曲美》,把它们均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因此,他把园林美与昆曲的戏曲美、音乐美以及步法、指法、身段都完全和理水、造山,亭台楼阁的造型布局糅和在一起了。 陈从周借豫园这个舞台,完成了对中国园林的理论研究及造园实践的转型和升华,诗情画意,昆曲美景,尽在豫园上演。 豫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上海的名片,是陈从周一生的梦。“以园为家、以曲托命”,这就是陈从周先生一生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