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上将后代 开国上将朱良才后辈谈家风:要靠自己 找谁也没用
"我爱人4岁时,他父亲朱良才就参加了革命。"6月7日,在汝城县城家里,开国上将朱良才的儿媳黄淑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解放后,我爱人到了他父亲身边,当时他叫朱兰瑞,但父亲给他改了个名字,叫朱庶民,要他永远记住自己是人民的一员。"
朱良才是汝城县人,新中国开国上将,也是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的开国上将,毛泽东称其为"军之良才"。
今年78岁的黄淑华告诉记者,朱将军对后辈们要求极严,特别是对儿子朱庶民,从不准他搞特权、走捷径。朱庶民也是"打铁自身硬",自幼书读得好。父亲参加革命后,家被抄过,房子被烧过,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艰难,为补贴家用,年仅13岁的朱庶民便去教书,扛起家庭重担。
"解放后回到父亲朱良才身边,朱庶民继续读书,在中国人民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黄淑华说,"朱庶民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两年,但父亲动员他回去,用所学回报家乡。朱庶民听从父亲安排,回到汝城,到当时的县文教局工作。"
朱庶民在汝城一干几十年,直到2011年10月去世,都是待在汝城。黄淑华说,朱庶民受他父亲的影响太深了,既不找关系为自己谋职位,也不准家人去走捷径。
上世纪80年代,黄淑华所在的汝城县电影公司因效益下滑,发工资很困难,她想让时任汝城县政协副主席的朱庶民想办法,把她调到一个效益好一些的单位去,但朱庶民"不吭声",她就没再提。直到县电影公司倒闭,黄淑华也没调到其他单位。
"爸爸和爷爷都是一个样。"朱庶民的儿子朱十弟16岁到北京参军时,以为凭着爷爷朱良才在部队的声望,可以"有所作为"。但爷爷多次教导他,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靠爷爷是靠不住的。
朱十弟退伍时,也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没提干,没优待",很多战友都说朱十弟在部队和其他人没任何区别。朱十弟也说:"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身边的人。"
退伍转业时,朱十弟被安置到河北石家庄一家飞机制造厂当工人,他在一线一干就是6年,没享受任何特殊化。"工作后,爷爷曾跟我讲,汝城还是贫困县,有机会就要回家乡去效力。"朱十弟说,1990年他25岁时回到了汝城县,以工人身份到县工商局工作。1996年在一次统考中,他凭自己的考试成绩,转了干部身份,到现在也还只是一名副科级干部。
很多人劝朱十弟,为什么不去找亲戚、找关系?朱十弟总是笑笑说:"上辈们留下的规矩是要靠自己,找谁也没用。"朱十弟的女儿前年大学毕业后,也是自己去深圳找工作。他告诉女儿:"要凭自己的能力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