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是谁的学生 叶朗:让美育光芒照亮学生的人生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今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领社会对美的追求,如何通过美育帮助年轻人健康成长?记者近日来到北京大学,在燕南园56号院北大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采访了著名美学专家叶朗教授。 从燕园起步,引领社会对美的追求 “一所大学,特别是像北大这样的大学,一个重要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叶朗重视将美学研究与校园美育结合,通过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弘扬美育传统,引领人们徜徉于诗意的人生大美之中。

来到北大校园,人们最想去看的地方,也许是未名湖。但在叶朗教授看来,在北大校园,学术积淀最深厚的地方不是未名湖,而是燕南园。

因为这里曾经住过许多学术大师,正是这些学术大师的存在,构成了北大的一种人文环境、一种精神氛围。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所在的燕南园56号院,曾是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校长周培源的住所。旁边的57号院,是冯友兰先生的住所,有名的“三松堂”。

55号院曾是哲学家冯定先生的住所,后来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先生的住所,现在是李政道先生的住所。 如今,燕南园56号院是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举行的主要地点。

在进行美学领域系统理论探索的同时,叶朗组织了“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为艺术、文化、科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激发人们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思考。在这样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文环境中,他们徜徉于诗意的人生之中。

“美学散步”沙龙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沙龙提倡文理交融,每次邀请文艺界、学术界、科技界、教育界等不同领域的人士参加。叶朗与他的朋友和师生们感受人生的神圣性。他们感受到,燕南园依旧笼罩在康德所讲的灿烂星空的神圣光照之下,北京大学由蔡元培开创的人文传统没有中断。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从2012年开始举办,如今已举行了十多次。叶朗希望,美学沙龙能引发人们更高的精神追求。他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传统发扬光大,在北京大学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学术氛围的特点,是艺术、人文和科学的融合,而它的灵魂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叶朗表示,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功能。

从历史上看,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从来就有优良的传统。从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就形成了一个重视美育,重视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的传统。 当年,吴梅先生、许之衡先生先后在北大讲授昆曲,被当时上海报纸称为破天荒的大事。

古琴进大学课堂,也首先是在北大,那是王露先生由章太炎先生推荐到北大教古琴。在这些方面,北大都是开了风气之先,这是北大的传统。传统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传统又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精神力量。

为促进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叶朗和白先勇先生一起筹划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计划包括在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选修课,举办昆曲经典剧目演出和大师汇演,举办昆曲工作坊、昆曲讲座和研讨会,开展昆曲艺术的学术研究,出版昆曲大师传记,建设昆曲艺术数字平台和昆曲影像数据库,培养新一代昆曲艺术人才等。

昆曲是古典的艺术形式,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这么快,昆曲的节奏那么慢,学生会喜欢它吗?《牡丹亭》在北大演出受到学生欢迎的事实,令叶朗振奋:在快节奏的时代,大学生依然喜欢慢节奏的艺术。

要宣传美的东西,因为美的东西能够引导青少年去热爱人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感恩心。

叶朗期望,通过加强昆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大学的力量举办昆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昆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新一代的昆曲观众,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并通过他们未来的影响为昆曲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一所大学如果重视美育、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教育,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会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更有进取精神,并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从这个角度看,在大学校园推广传统艺术经典作品,对于培育杰出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中小学都重视美育,让艺术教育照亮人生 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间失去了平衡。

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成为时代的要求。由于人们对目前我国当代艺术关注不够,研究不够,导致了艺术教育与当代社会生活汇合的渠道变窄了,艺术教育获得新资源与力量的可能被削弱了。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丰富的艺术,更不能没有具备艺术素质的民众。而美育对于社会,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途径实现的。在西方国家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国文化就是美食,就是成龙的武打片,这显然不够全面。

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艺术进行重新认识。 叶朗认为,美育、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系统教育工程。

美育、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美学的理论支撑。学术界要加强研究,比如,整理中国的美学遗产,让当代人了解传统美学,让世界知道中国美学,并为美育、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性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方面,要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关注传统艺术的当代形态、当代价值,把传统带入当代语境;另一方面,要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关注当代艺术的历史由来、未来走向,用当代衔接历史和未来。目前需要发现、需要照亮的,是那些在当代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精神的艺术。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较丰富的艺术体验。要让那些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艺术展现出来,把当代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家照亮,把他们推出来,让大家知道,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引导当代的艺术潮流。

要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视能够真正反映时代精神,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艺术作品。 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它可以为人们打开全新的人生境界。叶朗认为,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整个社会,轻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

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和阐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大的方面上,要宣传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具体到个人,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影响一个人无意识的层面,而这是德育和智育难以做到的。 叶朗表示,一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创造,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审美的人生。

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可以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产生一种身心的喜悦,一种美感的喜悦,从而进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国家、社会、个人都不能只有物质的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大家会说这个人很庸俗,觉得他的人生没有意义。一个社会没有精神追求,那整个社会必然会陷入庸俗化。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国家的发展也将会受到影响。 在美育与艺术的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要使学生在获得艺术知识、艺术享受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中国人活生生的性格、灵魂和情趣,让艺术教育的光芒照亮学生的人生。

引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引向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技术与技巧,要注重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

要通过艺术教育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开阔人们的心胸与格局,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灵魂。如果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考虑精神追求,单纯地让学生学习技术与技巧,这样的教育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了。

对于现在很多家长出于升学考试的需要,让孩子在学校教育之外学习钢琴、声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叶朗表示,很难确定孩子们是主动还是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在勤学苦练中获得了艺术享受,还是迫于压力将艺术当成了“成长的烦恼”。

叶朗表示,艺术教育首先是提升孩子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使孩子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自由、活泼地成长。艺术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

王阳明说,教育小孩,要使他“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孩子们就会“自进不能已”。这话很有道理。艺术教育要充满欢乐,要让孩子蓬勃向上。如果学习艺术的目的只是为了考级,或是升学考试加分,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了。

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境界并形成完善的人格,从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并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存与存在方式。

对于大学来说,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大学要引导学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他们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学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经典、文化经典。 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人说活得“没意思”,这通常是由于人们受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左右,遮蔽了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

而审美活动,能够去掉这种遮蔽,照亮本来美好的世界。由此,世界会变得有灵性,充满不可言说的诗意。 我们的文化、艺术、哲学、宗教,都应该引导人们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为生活注入一种高尚的严肃性,注入一种人生的神圣感。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艺术教育有助于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或者说具有什么样的深层心态和风格。在世俗生活中,人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说利用的对象。

这样,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就有了间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被关进了一个牢笼。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

要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有神圣的价值存在。这种信念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严肃性,使我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人生更有意义与价值。

美育和艺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层面,这是单纯依靠知识教育和说理教育所难以达到的。

如今,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在增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更应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特别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要确保开齐开足农村中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要采取措施解决农村中小学专职艺术教师短缺的问题,要加强专职艺术教师的培训。

为了加强美育和人文教育,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大中小学要尽可能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大学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经典、文化经典,用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

提升人生境界,时代呼唤加强美育 缺乏人文教育,就会出现价值评价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精神危机等问题,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

要通过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品位和格调,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钱学森先生晚年一再说,根据历史经验及他本人的经验,为了培养杰出人才,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应该实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季羡林先生晚年也一再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如今的创意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叶朗认为,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曾发表文章《乔布斯可以教给我们的十条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苹果”和其他所有计算机公司的最大区别,是“苹果”一直设法嫁接艺术与科技。

乔布斯的研究团队拥有人类学、艺术、历史和诗歌等多学科的教育背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构成了“苹果”的创意的灵魂。 钱学森先生去世后,“钱学森之问”受到人们关注,问题聚焦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际上,钱先生自己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提出,大学教育要实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这是钱先生晚年一再强调的一个思想。季羡林在晚年也一再强调人文和科学的结合。钱学森、季羡林提出的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不仅是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经验的概括,也是创意时代对人才要求的预见。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艺术与高科技的嫁接,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在创意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仅应该成为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也应成为一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指导原则。

在如今的创意时代,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了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加强美育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 文化传承离不开经典,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经典,要让大学生更多地接受艺术经典的熏陶。

从文化传承、文化育人的角度看,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很重要。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化经典,学习文化经典。因为文化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结晶,这包括哲学经典、文学经典、艺术经典。

要使大学具有很浓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热爱经典、亲近经典、学习经典,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阅读《老子》《论语》,阅读荷马、莎士比亚,阅读李白、杜甫,阅读《红楼梦》《战争与和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欣赏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的原作。

人类历史上这些辉煌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可以拓宽学生的胸襟,培养学生高尚的趣味和格调,可以使学生更深地感受人生的美,更深地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增加对人生的爱,使他们产生一种感激的心、感恩的心,从而激励他们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远离经典,老是读三四流的作品,老是看低俗的演出,老是听低俗的音乐,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母亲在他小时就建议他读《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书中哪些段落写得好。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 反之,一个人如果从小接触的都是垃圾文化,那么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经典,因为他的文化品位早被文化垃圾低俗化了。

一个人读的书、欣赏的艺术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所以,在青少年阶段,要加强艺术经典教育,这也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仅在课上,美育应伴随人的一生 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去追求人性的完美。实施美育不等于开一门课,美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中,包括课堂内外。

美育也不应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伴随人的一生。 美育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美育和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境界。

从表面上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就是每个人的境界是不同的。人生境界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我们的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

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艺术教育应当超越技术的层面和功利的层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追求审美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清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特别要注意扫除各个文化领域的垃圾和文化毒品。影视、美术、音乐、网络游戏、平面媒体、广告以及互联网等的人文内涵、格调和趣味,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

而渗透在其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可能超越了校内课堂教学对青少年的影响,需要关注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叶朗希望我们的电影、电视和音乐、美术作品以及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能向年轻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健康的、正面的、美好的东西,传播健康的格调和趣味。

因为美的东西能使人感受人生的美好,使人产生一种感恩的心理,产生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人感到要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做些什么,从而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提升境界。 叶朗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来说,美的东西非常重要。

不是说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负面的、丑恶的东西,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是健康的、美的。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把中国一些阴暗的、畸形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放大或夸大,拼命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律都描绘成愚蠢的、丑陋的、发呆的模样,显得中国人如同没有头脑、没有灵魂的傻瓜。

叶朗表示,这样的所谓作品将难以增加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文化根基意识,也难以激励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样的作品,可能在价值内核上迎合了西方某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曲解,但从根本上不可能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不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美育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品格,培育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美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除了要有创造性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而这有赖于美育。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伴随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