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迎合了人们对“共同生活”的美好想象

2018-07-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扎堆出现的节目类型是能够反映社会心理的.节目的制作者纷纷选择了"慢综艺"模式,也说明在现在的观众群中有其市场.无论是"客栈"还是"旅社",能够在某一方面迎合了观众和社会心理,但真正决定之后收视情况以及口碑的,终究还是节目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与其说经营"客栈",不如说是经营"关系" 如果说前几年国内电视荧屏上,最常见的综艺节目热衷以嘉宾个人或组队"斗智斗勇"模式的话,那么眼下这一综艺

扎堆出现的节目类型是能够反映社会心理的。节目的制作者纷纷选择了“慢综艺”模式,也说明在现在的观众群中有其市场。无论是“客栈”还是“旅社”,能够在某一方面迎合了观众和社会心理,但真正决定之后收视情况以及口碑的,终究还是节目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与其说经营“客栈”,不如说是经营“关系”

如果说前几年国内电视荧屏上,最常见的综艺节目热衷以嘉宾个人或组队“斗智斗勇”模式的话,那么眼下这一综艺的大趋势也正在逐渐完成转型。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湖南卫视每周六晚黄金档播出的是一档叫作《中餐厅》的真人秀节目,趁着《中餐厅》厨房中的“余热”还未散去,接档播出的又是另一档经营体验类的真人秀——《亲爱的·客栈》(以下简称《客栈》);另一边的东方卫视,也在周末晚上的黄金收视段推出了自己的原创节目《青春旅社》(以下简称《旅社》)。

《旅社》是由景甜、李小璐、王源等活力十足却缺乏生活经验的“小辈儿”经营的热闹A旅社与戴军、李静等“长辈”打理的静谧B旅社进行“竞争”,双线一起推进,由此营造节目的戏剧效果;而《客栈》只专注于一家客栈的经营,节目组也有意将王珂、刘涛这对老夫老妻与纪凌尘、阚清子这对磕绊不断的年轻情侣安排在同一空间中,试图避免慢综艺易冗长平淡的节奏。

与其说是“经营”客栈、餐厅、旅社,不如说是在经营人际关系。在谈到这一类节目吸引自己的地方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提到了无论是《客栈》还是《旅店》,其中一群人整天在一块生活的桥段,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共同体的向往。

现代化的人类社会是高度发达也是高度分工化的,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各司其职,社交网络看似越来越发达,实际上却让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变得疏远。具体到中国来说,90年代市场化经济的大门正式打开之前,很多人经历的是一种趋于“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所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这样的节目模式时会怀念。而更年轻且普遍是独生子女的90后则会存在一种美好想象,这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也是如今这样的共同生活的体验式综艺节目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重要原因。

“共同生活”的美好设想常出现在电视剧里

“集体生活”的套路,其实电视剧里早都玩腻了。近几年也有不少佳作,比如刚刚结束的《情满四合院》、口碑颇高的韩剧《请回答1988》等,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情节巧妙、演员专业等制作上的原因,同样也是暗合了不同年龄观众的一种怀念或者想象——对“因生活区域的紧密从而产生紧密生活联系”这样一种关系的想象。而不管是美国版的《老友记》,还是中国版的《爱情公寓》,情节上无一例外都有“好朋友生活在一起”的前提。

《客栈》《旅社》等所谓“慢综艺”,对观众心理的把握其实已经算是“拾人牙慧”,加上综艺节目没可能像电视剧一样有详细的剧本,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的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其实是大打折扣的。实际上,这一类节目往往很难获得现象级的收视率(点击率)和话题度。根据最新的收视数据来看,上周的《青春旅社》播出后,节目CSM35城收视率为0.8,已经较上一期涨幅高达70%,但也远称不上“高收视”。而网络数据虽然不错,但由于难以沥干“水分”,很难作为客观的参考。

不过,扎堆出现的节目类型是能够反映社会心理的。如今国内的综艺节目以“慢”为节奏,以集体经营体验为模式迈出了节目制作上的转型步伐,无论是《客栈》还是《旅社》,能够在某一方面迎合了观众和社会心理,这是好的开始,但真正决定之后的收视情况以及口碑的,终究还是节目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