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家宝藏》大火背后:“后期制作”如何让文化类节目“年轻化”
《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以及石鼓,也许一周前并没有太多年轻人知道这些文物,但是随着《国家宝藏》的一夜刷屏,这些传世“重器”也走下神坛,“进入”年轻人的生活。
无论是豆瓣评分9.4,还是新颖有趣的节目模式,都让这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成为今年综艺一匹黑马。娱乐独角兽走访了《国家宝藏》后期制作现场,并独家对话后期负责人,著名后期制作公司星驰传媒后期导演高一鸣,揭秘这档文博探索节目大火背后的秘密。
见到高一鸣时是在12月9日下午,刚忙了个大通宵的他正在紧急项目会议中,现在在忙的是第二期节目的修改,而距离播出仅有两天时间了!其实,不同于《爸爸去哪儿》、《奔跑吧》等户外真人秀节目,《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后期在其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国家宝藏》后期项目负责人高一鸣
“锦上添花”是高一鸣用的最多的词语,在他看来,《国家宝藏》历时两年筹备,无论是节目模式研发还是服化道舞美设计以及大量的资料整合方面都是高品质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理由的,都是我们要告诉观众的”是他们的制作准则;“不为节目减分”是他们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做好节目是历史使命感,前三月狂“补课”
“收视率是放在最后面的,把这个节目当成一份事业去做”,高一鸣如此形容《国家宝藏》的导演组,只是何尝不是说自己和后期制作呢?
“这档节目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单是一档节目了,而是整个团队经历的一场中华文化的洗礼。”高一鸣表示。据他透露,最初公司对《国家宝藏》的预判是类似于《国宝档案》类型的文化类节目,“但是在制作了三期之后发现《国家宝藏》自身的魅力越来越超乎想象,脱离了制作范畴”。
“对剪辑师来讲,提升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去做一档能够提升自我价值的节目。《国家宝藏》可能又高出了一个层次,会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高一鸣如此形容公司悄然而起的“向往潮”,不时会有年轻的剪辑师希望加入《国家宝藏》的后期制作,这在一批以内容生产为主、大量节目制作的专业人中非常难得,这一点也让他看起来成就感满满。
最初,星驰传媒接受《国家宝藏》的项目,仅仅是因为“各取所需”。导演组需要一个“专业、成熟、完善的后期公司来做最后的呈现”,而星驰传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曾操刀的大型文化体验节目《非凡匠心》豆瓣评分8.8,收获好评如潮;同样,《国家宝藏》的高品质无疑也将成为星驰传媒进一步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的“有力武器”。
从最初的一拍即合,对节目的品质定位到如今的“历史使命感”,从八月的项目洽谈到如今第二、三期的修改和制作到第五期的整体进度,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高一鸣坦言团队的心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国家宝藏》带给他们的也是全新的挑战。
“补课”是项目伊始高一鸣给团队下达的任务。当然这种补课不是指文物知识上的空缺,而是节目后期制作在文化节目中的表达。一方面,要求剪辑师去观看《国宝档案》,旨在透过内容研究节目品质要求,“不说做得更好至少要达到这个标准”;另一方面,研究类似的纪录片,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故宫100——看不见的紫禁城》等。在前期筹备的时候并不知道有哪些文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体会这类节目的调性以及镜头剪辑的整体感觉。
即使如此,节目的第一期从录制节目到播出之间历经28天之久,这个后期制作的时长在棚内节目中是较为少见的。所幸,开播9.2分的豆瓣评分,如今已然上涨到9.4分,便是对节目最大的认可。
后期制作要“锦上添花”,60%时间用于打磨细节?
“这个节目想要达到可以看的程度,基本上一周就可以了;但是镜头选取、音乐接口、鼓掌位置、特效以及外围素材的插入等,比如观众的反应能不能体现年轻一代对这些文物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些细节都需要去打磨。”
“《奔跑吧》可能80%的时间是用在内容上的调整;但是《国家宝藏》60%的时间用来打磨细节。”高一鸣如此向记者形容《国家宝藏》和之前节目的不同。
《国家宝藏》融合了传统访谈、小剧场、纪录片等多种节目形式,如何将这众多的节目类型融合于一体,打造高品质的文博节目,无疑是摆在后期制作面前的难题,其中“前世”和“今生”的呈现更是节目的重中之重。
“所有的小剧场里面是没有观众反应的,就是为了给观众营造看电影的感觉,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为了体现前世传奇中穿越时空的概念,高一鸣大胆打破以往节目剪辑的套路:精彩处切入观众或评委的反应引起屏幕前观众的共鸣,而是让观众真正沉浸其中,“毕竟没有一个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会鼓掌、会欢呼”。
在王凯饰演乾隆帝的小剧场中,雍正的一声“荒唐”想必无数观众忍不住笑出了声音,按照正常的逻辑节目中也是有那种观众爆笑场面,但是《国家宝藏》中没有对此作出呈现,而是将“反套路”进行到底。
当然,在传统的央视访谈环节,高一鸣采用了常规剪辑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访谈环节加入了许多大镜头呈现,而不将镜头过多聚焦在明星身上,减少个人陈述的镜头。“在这节目里,明星不是娱乐的代名词,明星也是和大众一样,对这些文物是有共鸣的,是需要去做这件事的。”高一鸣如此定义节目中的明星。
“镜头要和节目的整体气质相符合,营造一种恢弘大气、深远的感觉”。高一鸣多次强调节目的整体调性问题,偏纪录片、大气、精致、精美,都是他的关键词。
作为一档文博类节目,文物的呈现亦不容忽视。“我们不是拍文物的节目,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讲述的形式去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就意味着节目中并没有过多的对于文物的呈现,而是“冰山一角”。而锦上添花亦表现在此处,“不去给宝藏整容,只是去化妆”是高一鸣的坚持,“《千里江山图》青绿色闻名的,但是过度追求鲜艳,它可能就不是前世流传的作品了”。
除了对各个环节进行基本调性和镜头语言的设置外,在后期制作中还有大量细节需要他们打磨:音乐、灯光和情绪上的配合,需要去尽可能精准调节,让三者在高潮处达到最佳效果;大屏和节目流程的配合,在台上嘉宾或是主持人提到的同时能够在大屏中有所展现;当然,还要实现导演、观众和剪辑身份的三重合一,以多种心态去体验节目,加入文字批注,帮助观众更好的看懂节目;当然,在剪辑的过程中保留现场流程的完整性也是标准之一。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数不胜数,即使深知其中大量的细节观众并不会注意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不断精益求精,毕竟所有的优质内容和高品质呈现,都是细节堆砌出来的。
大火背后,文博节目如何“年轻化”发展?
文博节目,严肃之余娱乐性不足让其先天性的和年轻人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只是,绝对不要小看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国家宝藏》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得益于节目的年轻化表达。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一开场,张国立便如是说道。
在节目内容呈现上,打破了以往文博节目过度专业带来的曲高和寡的窘境,《国家宝藏》以明星重新演绎“前世传奇”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解答,多层面扩展观众群体,同时以明星流量自然为节目引流,吸引年轻受众。
高一鸣也将目光放在了节目的年轻化表达上。“我们比较看重年轻人的看法,但我们又是传统文博类的节目,如何和年轻人产生共鸣,让更多的人对文物产生兴趣,在严肃的基础上又能够保存节目的笑点”。
不难发现,无论是节目开场张国立的出现,还是每一次开启前世时酷炫的灯光镜头呈现,都让这个节目别具时尚气息,像极了大型T台现场,“尽可能让节目在文物的壳下多一些新鲜时髦的元素”是他对文博节目的年轻化解读。
除此之外,节目中还保留了大量的笑点,李晨口中“上等的都是用来画画的”、“我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张国立口中“我就是那个胜于蓝的蓝”都让观众忍俊不禁,这种笑点的集中表达正是高一鸣团队常年做户外真人秀的经验所在,“我们不能舍弃自己的特点,要在合适的地方把我们的亮点发挥出来”。
事实证明,节目播出后,大量观众表示“笑着笑着就被感动了”。“文博类节目也不是一直沉闷的,要有年轻活力,我们就是要在轻松的氛围里把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带出来”,提及观众的好评,高一鸣很是骄傲。
其实,年轻化表达背后正是高一鸣团队的全身心深耕节目,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就是节目中的台词时不时飘荡在办公室的上方,引起阵阵欢乐,高一鸣将其称之为一种“精神病的状态,在严肃认真和逗比之间无缝切换”。不过他认为“不疯魔不成活”或许正是评判剪辑师有没有真正把心沉入节目中的标准。
“我们没有拉低节目的分数吧?”采访的最后,高一鸣如是问道,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种对观众、对节目的“敬畏之心”或许是其走下去的最好助力。离开之后,他们又将再次投入到节目的剪辑中,在不断的修改中追求一种“极致”,即使这是无数观众评价《国家宝藏》的词,但在他们眼中却还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