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评书不需要小“老艺人”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供图
“世上生意颇多,唯有说书难习。说表评述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几句话,道出了评书行业的艰难。一个评书演员,十七八岁的时候,阅历不够,想要说住观众很难,等到一过六十,气力和体力不济了,艺术青春也就宣告结束,好时候就中间那么二三十年。加上近些年行业不景气,从业人员少。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戏在2016年正式开设了曲艺系,设置评书表演和鼓曲表演两个专业。此次,刘兰芳为首的十几位行业专家莅临北戏,就是给还不成熟的课程教学标准“动手术”。
73岁的刘兰芳以评书《岳飞传》红遍大江南北。时至今日,在各大评书网站的排行榜上,《岳飞传》仍然牢牢占据着前三名。作为一名“40后”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经历了评书从书馆到电台、电视台再到网络的兴衰。听到如今评书进入高校课堂,并且开设了专业的消息,刘先生直言这是空前的大事:“没有想到这门传统艺术真的能够进入高校,有了属于它的专业代码和人才培养计划,很高兴,很激动。”
刘兰芳说,自己学艺的时候,是典型的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式教学,用行话说叫“念买卖”。正是这种方式,让行业当中的不少人都沾上了很重的江湖气。
曲艺界管行话叫“春点”,自古就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句春。”的说法,可见旧时曲艺圈中的“行业保护”到了何种程度。如果您不是行里人,面对面听到两位圈里人对行话的时候,就跟听外语一样:“下了几道杵?”“今嗨置了。”这两句看似不通的话其实就是茶馆掌柜的在和说书先生盘账:“今天挣多少钱?”“今天挣的特别多。”
“很多孩子和年轻人没学几天就开始模仿老先生,学春点,和当今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刘兰芳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是否需要学习旧的“行话”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评书想要进入庙堂,就必须去除江湖气,从娃娃抓起:“学一身老艺术家的毛病,年纪不大就是个小老艺人范儿,这对于行业发展有害无益,评书专业恰恰能够让孩子们从起步开始接受正规的、高校式的教学,这样出来以后气质和神态都是干净的。”
在北京评书的4位非遗传承人中,1944年出生的刘兰芳是最小的,听着北戏张怡等几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未来构想,刘兰芳不住点头:“年轻人想法多,脑子活,一线教学需要的就是你们这样的年轻人。”
在列席会议的专家和骨干教师中,不乏刘兰芳的徒弟刘朝、王封臣,以及田连元的徒弟关永超,还有田战义的徒弟武宗亮。看着身边的年轻人,刘兰芳感叹道:“我们这一批人的艺术生涯所剩无几,传承下一代需要各派的青年演员都参与进来,大家加强合作。你们这些青年教师要搞好团结,打破门户概念。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将来毕业之后喜欢哪派,自身条件更加适合哪派再寻找名师深造。”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刘朝、王封臣以及知名的青年评书演员祝兆良、武宗亮都已经成为了北戏的评书表演教师,他们将和张怡一起,把不同门派,不同特点的评书表演传授给刚刚入学不久的26位学生。
近些年来,我们在各大晚会和展演上看到的评书则多为一些节选和单段,像《斩颜良》、《智激周瑜》、《长坂坡》等。在短短的20分钟内,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往往会引发观众热烈的掌声,效果颇佳。
然而,在刘兰芳看来,光会说单段远远不够,想要传承评书,乃至于未来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必须要能说长篇书。“就像一个举重运动员,如果能够举起150斤的杠铃,再举50斤的就不在话下。”刘兰芳的丈夫、著名曲艺家王印权比喻道。
学生如何学说长篇评书?刘兰芳给出的答案是循序渐进:“先从小段学起,慢慢由易到难。”早年间,说书艺人说一部书的时间基本上不超过两个月:“可以请一些成熟的演员来学校说一两个月,说一部完整的书,学生们观摩、研究,然后再换人,一轮一轮来。”刘兰芳说。
从江湖到庙堂,从撂地到高校,评书这门千百年的艺术形式正在焕发着蓬勃的声音。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和从业者的创新,正如刘兰芳所说,练好手眼身法步,融合时代元素,这门语言艺术才能真正说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文